蘆根
【來源】
禾本科植物蘆葦?shù)男迈r或干燥地下莖。
【性味歸經(jīng)】
甘,寒。歸肺、胃經(jīng)。
【性能特點】
本品甘寒質(zhì)輕,清泄透利,入肺、胃經(jīng)。既清肺胃之熱而生津、除煩、止嘔,又透肌表熱邪而透解疹毒,還清利濕熱而利尿。清利與透散并具,以清利為主,兼以透散,藥力平和。不滋膩戀邪傷胃,味甘不苦易服。最宜治小兒肺熱咳喘、風(fēng)熱感冒及防治小兒麻疹。清熱不如石膏,生津不如知母,長于透散利水。
【功效】
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
【主治病證】
(1)熱病煩渴,舌燥少津。
(2)胃熱嘔噦。
(3)肺熱或外感風(fēng)熱咳嗽,肺癰吐膿。
(4)小便短赤,熱淋澀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鮮品可酌加。鮮用或搗汁飲,清熱生津力佳。
【使用注意】
本品甘寒,故脾胃虛寒者慎服。
淡竹葉
【來源】
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干燥莖葉。
【性味歸經(jīng)】
甘、淡,寒。歸心、小腸、膀胱經(jīng)。
【性能特點】
本品甘淡性寒清利,入心、小腸、膀胱經(jīng),能清心除煩、利尿通淋。與竹葉相比,唯以清利,不兼透散;又入膀胱經(jīng),利尿通淋力較強,熱淋澀痛多用;兼入小腸經(jīng),治心火移熱于小腸宜用,療熱病煩渴、熱淋、水腫兼熱及濕熱黃疸可投。
【功效】
清熱除煩,利尿。
【主治病證】
(1)熱病煩渴。
(2)心火上炎并移熱于小腸之口瘡、尿赤。
(3)水腫,熱淋,濕熱黃疸。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清利,故脾胃虛寒及陰虛火旺者不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