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繼洵,字子實,號敬甫,湖南瀏陽人,晚清時期的一位封疆大吏,官至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曾經(jīng)顯赫一時,但如今已罕為人知,或許只有對中國近代史較為熟悉的人們才能說出他的事跡。
他的一生,早年清貧,6歲時父親病卒,景況極為凄慘。所幸他的長兄極為善良且有擔當,13歲就毅然挑起了養(yǎng)家的重擔,且咬緊牙根為其聘請老師,教授功課,嚴加督責。譚繼洵也不負兄長的努力付出和希冀,雖條件極為艱苦,但勤奮讀書,終于在27歲那年考取了舉人,成為了瀏陽譚氏宗族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青年舉子。
此后,譚繼洵一邊以教私館為生,一邊再接再厲,準備參加會試,終于在38歲那年經(jīng)會試而后殿試得中三甲八十六名,賜同進士出身,從此開始了將近40年的官宦生涯。
早年的生活鑄就了譚繼洵勤勉而樸實的性子,他處世謹慎,辦事勤快,因而得以被不同的上司信任,漸次提拔,官越做越大。賞識提拔他的“貴人”中就包括同為湖南人的晚清名臣左宗棠。左宗棠曾向朝廷舉薦他“實心任事,勤慎有為”,可堪大用。于是,譚繼洵終于在他66歲那年積官升至湖北巡撫,后更兼署湖廣總督,成為權(quán)勢顯赫的一方封疆大吏。
不過,好景不長,9年后,因為受他兒子牽連,他被連坐革職,勒令回籍,交地方官管束,又2年后,在家憂懼而卒。
他的這個導(dǎo)致他被免官的兒子就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譚嗣同,“戊戌六君子”中最出色的人物,死的時候年僅33歲,卻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的篇幅,被認為是“近代中國為改革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他的一生行事及其所著《仁學(xué)》,至今仍是學(xué)者的重要研究課題。
譚嗣同生前,譚繼洵與他這個英姿磊落、倜儻不群的兒子,并不怎么合拍,譚嗣同那些浪漫的變法思想,也是性格偏于保守的他難以茍同的。然而,譚嗣同因變法而被殺,依然給晚年的譚繼洵帶來了無盡的苦痛和哀思,他曾“偷偷地”撰一聯(lián)挽其子:“謠風(fēng)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弊T繼洵在苦痛中撒手西去,并未能親身見及其子的事業(yè)開花結(jié)果,然而,后世對譚嗣同的萬分尊崇,亦或可稍稍告慰老人于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