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奮六世之余烈”,掃平六國,一統(tǒng)天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建立起中央集權(quán)的繁榮昌盛、空前強大的大秦帝國。他自號始皇帝,不僅自己躊躇滿志,為所欲為,焚書坑儒,窮奢極欲,而且夢想子孫后代能千秋萬載,一統(tǒng)江湖。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二世而亡,霸業(yè)成灰,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繼之而立的,是匹夫劉邦。
漢高祖劉邦是大漢王朝的開國君主。而他在不少人心目中的印象只是個“好酒及色”的流氓無賴。這個昔日的泗水亭長居然成為祖龍秦始皇的繼承人,確實讓人大跌眼鏡。
戰(zhàn)勝項羽、天下大定后,劉邦與文武百官在洛陽南宮置酒高會,暢談劉項得失天下的緣由。高起、王陵等人先后發(fā)言,一二三四五六七說了一大堆。劉邦認為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沒有抓住問題的要害。他以權(quán)威口吻作總結(jié)性報告,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p>
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這當然是不錯的。不過竊以為還應該補上一句才算周全:得人才者得天下。
孫子說:上兵伐謀。又說: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事所必至,理有固然。由此看來,劉邦之所以笑到了最后,決不是偶然的。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劉邦列舉的興漢三杰依次是:張良、蕭何、韓信。其中的張良、蕭何,是輔佐他奪取天下、鞏固政權(quán)的主要謀士。至于韓信,則是在楚漢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的一位軍事統(tǒng)帥;而韓信的發(fā)跡成功與生死敗亡,又與蕭相國有著密不可分的種種瓜葛,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此之謂也。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說“得謀士者得天下”,恐怕也差之不遠。
謀士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群體。把他們當中若干具有代表性、富于傳奇色彩的出色人物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相信是一項很有意義、也頗具興味的工作。
《大漢開國謀士群》時間主要界定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至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元年)。這段為期約30年的歷史,風起云涌,人才輩出,威武雄壯,可歌可泣,值得大書特書。
人物則將集中介紹評述蕭何、張良、陳平、酈食其、隨和、陸賈這6位在西漢開國和鞏固政權(quán)過程中功勞最大、貢獻最多、也最具各自特色的謀士。涉及的人物則幾乎包括了秦末漢初主要的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
——薦書《大漢開國謀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