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樂|鋼琴|聲樂|民樂
合唱|教育|賞析
START
在歌唱教學中,老師們一定遇到過一些學生在唱歌時為了追求音量而大聲喊叫,而且更多的是用胸聲、真聲大聲喊唱,這種喊唱聲音位置低、喉音很重、聲區(qū)不統(tǒng)一、聲音缺乏美感,并且到了一定程度聲音很難再唱上去,尤其是在高音區(qū),即使高音喊唱上去,也非常難聽。那么遇到一些這樣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解決呢?老師們不妨試試“輕聲”教學法。
著名的歌劇女高音金克·米蘭諾在介紹她的聲樂學習過程時說,她的老師從不允許她把聲音唱得很大,所有的練習都是用小聲去唱,這種方法對她有顯著效果。輕聲是測驗和練習母音的一種技法,可以用來糾正各個母音不良的發(fā)聲狀態(tài),可以改善讀字不清?!犊斔鞯陌l(fā)聲方法》一書中說,在自然領(lǐng)域中,只需要用少量的聲帶張力和少量的氣息來發(fā)出每個聲音,這樣,才能建立起一個均衡的發(fā)聲機能。著名聲樂教育家、歌唱家田玉斌講道:“我經(jīng)常小聲為學生做示范,尤其是為高聲部的學生做示范時,為了能唱出很高的音,我總是努力將喉嚨打開唱輕聲。這樣久而久之,我可以唱出連我自己都感到吃驚的很高的聲音?!?/span>
實踐證明:輕聲唱法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在培養(yǎng)學生掌握良好的氣息支持、穩(wěn)定的喉頭狀態(tài)、有頭腔共鳴的位置,用微弱的音量、自然、放松地歌唱具有良好作用。它很容易被學生接受,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較好的效果,使學生很快找到聲音的位置。它是把難學的聲樂技巧化繁為簡,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一種訓練方法。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將“輕聲唱法”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哼唱”
哼唱練習很容易獲得假聲和混聲,對聲區(qū)的統(tǒng)一有很大的幫助。用閉口哼唱和開口哼唱交替練習,使聲音逐漸變豎、變圓、變集中,使集中的聲音往頭腔里輸送,以求獲得進一步的頭腔共鳴。
練習要求:首先盡量把聲音位置掛在鼻咽處,用一種擤鼻涕的感覺來帶著哼。其次,笑肌要提起,自然的面帶微笑。喉嚨要自然放松、打開,喉結(jié)放在最低的位置上。再次,要在橫膈膜有力的支持上哼唱,全身要通暢,尤其是肩、胸部位要放松,向下嘆著唱。最后,在正確的哼鳴下,再帶入其他母音,要求在帶入其他母音時,一定要注意其面罩共鳴的位置,呼吸支點等均要與哼鳴相同,包括聲音走動的方向、路線、感覺要一致。交替使用張口和閉口的發(fā)聲練習,可以幫助把聲音的集中點保持在頭腔的最高部位。如果歌唱者在哼唱一個長音時,肌肉是放松的,能把下巴慢慢地放松下來,直到口慢慢地張開,而對哼唱時形成的聲音共鳴不會有任何的干擾,這也可以作為對正確哼唱和正確共鳴的一種測驗。
第二階段:“小聲唱”
在哼唱的基礎(chǔ)上,使聲音慢慢地出來,采用小聲唱,使聲音容易集中,歌唱者不緊張,不疲勞,思想也相對的集中,思維也會活躍,有利于主觀的控制和正確狀態(tài)的形成,以及使氣息能夠合理地運用。學生通過可自己發(fā)聲的反饋,去自覺地建立起正確的聲音概念。在此階段,嚴禁大聲歌唱,樹立起正確的小聲唱概念,可以幫助學生調(diào)理出舒適、優(yōu)美、光彩的、規(guī)范化的音色,而后通過發(fā)聲器官的相互配合,唱出清晰、明亮、輕松的小聲來,這也是聲音訓練的基礎(chǔ)。
小聲唱, 可以避免學習聲樂中的大聲喊叫的毛病,并且也能解決高音唱不上去的問題,對聲音的統(tǒng)一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小聲歌唱可以對吐字不清有很好的幫助;對歌唱的感情有很好的培養(yǎng)。
第三階段:“假聲唱法”
假聲的唱法有兩種:一種是從嘴前哼出來的極其微弱的細聲,另一種是喉包里發(fā)出的小筒狀的聲音。顯然,第二種唱法才是科學的。正確的假聲發(fā)源地在震源體上,通過很薄的聲帶邊緣和少量的氣息撫摩著聲帶發(fā)出的小振頻的聲音。應該明確指出,假聲并不是假聲帶所發(fā)出的聲音,它絕不是發(fā)聲的震源體,它本身也沒有調(diào)節(jié)的能力,發(fā)出來的音量很小、很弱。雖然如此,但它還是利用了發(fā)聲各腔體的作用,在整個歌唱聲音中起高位置向?qū)ё饔?。它也是聲帶機能的一種表現(xiàn),在全部聲音中占百分之二十。
唱出來的假聲要做到不空、不暗、不虛。要不厭其煩地去練習。正確運用好假聲,是聲樂訓練中能否進入半聲、進入頭腔突破高音的關(guān)鍵。
第四階段:“半聲唱法”
這種唱法是在深呼吸的狀態(tài)下,保持哼唱狀態(tài)的同時,增加聲帶的張力,加強氣息的支持,進一步打開喉嚨,用一定力度的控制能力來發(fā)出半聲來,記住在演唱時要用“哼鳴”和“小聲唱”的感覺來帶出半聲唱,否則,聲音就會有改變。半聲唱只是音量上聲音擴大了,其歌唱的感覺并沒有變。
首先,在練習漸強的哼唱的同時,仔細體會氣息對哼鳴的支點感覺,同時要嚴格保證大聲時的不變和位置的準確,注意氣息控制的均勻和聲音之間的關(guān)系。
其次,在練習漸弱的發(fā)聲中,要仔細體會音量漸弱的發(fā)聲動作須嚴格保持不變,以保證聲音共鳴位置的準確與氣息支持作用的穩(wěn)定。
再次,要根據(jù)自己掌握的情況,音量可以從中強至中弱進行。鞏固以后,可以從弱到強甚至更強的范圍中進行練習。要注意,這一階段的練習一定要加強興奮感,進一步打開喉嚨,在哼唱狀態(tài)下放大聲音,讓聲音得到頭腔共鳴以及胸腔共鳴。這種既有氣息支持,又有穩(wěn)定的喉頭以及整體共鳴的聲音會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在練習當中,最好多用“嗚”母音練習,練習中加入“嗚、淤、依”母音,容易找到通向頭腔的通道。由于發(fā)“嗚”母音時舌位低,軟腭和小舌向上拱起,口腔內(nèi)開度較大,氣息能很集中地呼出,因此,容易唱出既豐滿又通暢的半聲,對打開頭腔,由輕聲過渡到真聲,都有很大的幫助,從而達到輕聲唱法的目的。
我們既要利用輕聲弱聲尋找半聲的效果,又要重視輕聲唱法的基本功,重點抓住“建立正確的輕聲歌唱”,它直接關(guān)系到輕聲練習四個階段的聲音通暢和適應性。解決好“歌唱的喉嚨狀態(tài)”,發(fā)出真中摻假、假時藏真、真假混合在一起的甜美圓潤、剛?cè)峒鎮(zhèn)洹⒁子诳刂?、能強能弱的歌唱性聲音。而建立歌唱性的聲音是聲樂學習的第一步,也是歌唱者較難掌握的一步。
最后,根據(jù)學生聲音的具體情況,注意適度打開喉嚨,體會自然張口往里深吸氣時剎那間喉嚨的狀態(tài)和感覺,體會自然深吸氣時的瞬間過程,軟腭自然上提,舌根下降,喉結(jié)下放,喉肌松弛,這時整個身體、呼吸器官、發(fā)聲器官及至共鳴器官都進入了開而放松的歌唱最佳狀態(tài),唱出飽滿的聲音,從而達到“輕聲唱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