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天文在線 天文在線 2022-06-19 22:53 發(fā)表于云南
膨脹的宇宙,究竟以何種速度變大,仍待探索
要么是宇宙舉止滑稽,要么是我們用錯誤的方式觀測了宇宙——我們的宇宙出問題了。也有可能是我們觀測宇宙的方式錯了。換句話說,事情有些不對勁。
簡而言之,宇宙一直在膨脹。我們也有眾多的方法來監(jiān)測宇宙擴張。好消息是所有方法測得的膨脹系數是大體一致的,但壞消息是這些數值互不相等。一組方式測得同一個數值,換另一組方法則得到另一個數值。
這種差異出現已有一段時間了,并且一直沒有消失。事實上,狀況正變得更糟。天文學家喜歡這樣描述:各種方式劍拔弩張,氣氛緊張極了。兩種測量路徑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一種著眼于宇宙中較近的物體間的關系,另一種則側重較遠物體間的關系。要么是我們算錯了什么,要么是遠距離和近距離宇宙性質不同。
據最近新發(fā)表的一篇論文,作者使用了一種巧妙的方法來測量附近星系的膨脹。論文的發(fā)現和其他注重“鄰近物體”方法的結果不謀而合。這可能對于進一步認識宇宙有幫助也可能沒有。
好的,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早在100年前,人們就知道宇宙在膨脹,觀測到星系在向遠離我們的方向移動,并且離得越遠的星系移動速度越快。據我們所知,星系到地球間的距離于其遠離地球的速度有緊密的聯系。比如說,一個1百萬秒差距*(縮寫是Mpc)外的星系以每秒70公里的速度離開地球,那么2百萬秒差距外的星系就是以兩倍的速度(140千米/秒)遠離。
這個函數關系似乎適用于超長距離的物理測量,所以我們以埃德溫·哈勃的名字命名為哈勃常數,或H0(讀作“H naught”),因為哈勃是最早提出這個關系的人之一。它是以千米每秒每百萬秒差距(或每固定距離的速度—越遠移動速度越快)這樣一個奇怪單位來測量。
測量近距離物體如鄰近星系的恒星或爆發(fā)星時,相關的方法會使H0為每秒73千米/百萬秒差距。但是用更遙遠的如宇宙微波背景和重子聲學振蕩,測得的H0數字更小,是每秒68千米/百萬秒差距。鑒于這兩種方式內部邏輯都是一樣,而這兩個數字很接近,但不一樣,問題就出現了:這是怎么一回事?
新發(fā)表的論文使用了一種稱為表面亮度波動的冷卻方法。名字花哨實際上卻直觀地說明了方法。想象一下,你正站在森林的邊緣,面前正對一棵樹。視野里只看到了這一顆樹,因為你離得非常近。只要往后退幾步,就能看到更多的樹,再退后幾步,入眼即是森林。
觀察星系也一樣,用望遠鏡觀測鄰近的星系,在給定的分辨率下,你可能看到10顆恒星,全部都模糊成單個的像素,在另一分辨率下可能看到15顆恒星(較之前亮50%),另外一種可能只有5顆恒星(亮度只有第一個的一半)。
現在我們從兩倍的距離去觀察一個一模一樣的星系,一種分辨率下可以看到20顆恒星,在其他的分辨率下可以觀測到27顆或13顆(相差約35%)。10倍距離外可以看到120、105、和90(相差約10%)--請注意,為了簡化模型舉例,這里的數字僅作示例。關鍵是,星系越遠,亮度分布越平滑(像素相互之間的差異與每個像素的總和相比變小)。不僅如此,像素也可以更加平滑地被測量和分配數字。
▼橢圓星系IC 2006,距離地球約6500萬光年。圖片來源:歐空局/哈勃和美國宇航局 致謝:朱迪·施密和J。布雷克斯利(自治領天體物理天文臺)。請注意,該圖像與科學放大版本無關 。
▲橢圓星系IC 2006,距離地球約6500萬光年。圖片來源:歐空局/哈勃和美國宇航局 致謝:朱迪·施密和J。布雷克斯利(自治領天體物理天文臺)??茖W認證:M??_洛(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瑞士)
實際上的觀測比距離更加復雜,如果一個星系忙于在一個區(qū)域生成恒星,那么觀測出的恒星數量就會增加。所以最好來觀測橢圓星系,它們已經有十億年沒有產生新的恒星了。被觀測的星系需要離我們足夠近,這樣才能獲得足夠的數據。因此這限制了觀測距我們三億光年外甚至更近的星系,此外還要考慮塵埃,圖像中的背景星系,恒星團以及更多的恒星如何朝向星系中心等等。
但以上這些影響都是已知的,并且相當容易糾正。當完成所有這些工作時,他們測得H0為73.3千米每秒每百萬秒差距(誤差為±2千米每秒每百萬秒差距),與同路徑近距離測量的其他方法一致,并且與使用遠距離方法的其他組非常不同。
在某種程度上,上述數據不同是意料之中的。但這再次證實了我們在測量時錯過了一些重要的東西。所有方法都有其問題,但它們的不確定性相當小。要么真的是我們低估了這些不確定性(這極不可能,雖然不確定性總是會有),要么宇宙并不是按照我們預料的方式在運行。如果硬要我給個說法的話,我想后一個猜測更有可能。
為什么?因為難以捉摸的宇宙就曾證明我們錯了。自1990年代以來,我們知道擴張已經偏離了常態(tài)。天文學家發(fā)現,非常遙遠的爆炸恒星總是比簡單的測量顯示得更遠。因此他們認為宇宙現在膨脹得比以前更快,而這又可推導出暗物質的存在------一種加速宇宙膨脹的神秘實體。
▲阿塔卡馬宇宙望遠鏡對早期宇宙進行大規(guī)模調查的一部分,此結果顯示了大爆炸留下的輻射的微小溫度波動,這些變化最終形成了星系,恒星和你。圖源:阿塔卡馬宇宙望遠鏡合作項目。
觀察非常遙遠的物體,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它們的過去,彼時宇宙還很年輕。如果宇宙的膨脹率在當時(比如120億-138億年前)與現在(不到10億年前)不同,我們可以得到H0的兩個不同的值。或者,宇宙的不同部分正在以不同的速度膨脹。
如果擴張速度發(fā)生了變化,那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意味著宇宙的年齡不再是我們過一味的那樣(我們使用膨脹率來回溯年齡),這意味著宇宙的大小不同了,這意味著事情發(fā)生所需的時間是不同的。這意味著在早期宇宙中發(fā)生的物理過程其實發(fā)生在不同的時間,也許還包括其他影響膨脹率的物理過程。
是的,所有都是一團糟。要么是我們不太懂宇宙的運行規(guī)律,要么是我們測量錯了。無論哪種方式,都只會帶來痛苦,更難過的是我們也不知道到底錯在哪里。這篇新論文證明了兩種測量方式的差異確實存在,宇宙才是這些差異的罪魁禍首。但現在不是一錘定音的時候。我們需要繼續(xù)探索研究,不斷降低不確定性,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希望在某個時刻我們有足夠的數據來指出一些東西并說,“啊哈!“
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那將會是有趣的一天,我們對宇宙的理解會邁出一大步,然后宇宙學家會在新的領域繼續(xù)探索討論。必定會有新的分歧供他們爭論,這個宇宙很宏大,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秒差距是長度單位,等于3.26光年(或1/12凱塞爾)。確實,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單位,但它有巨大的歷史意義,并且和很多測量距離的方式緊密聯系。天文學家觀測星系的時候喜歡用百萬秒差距這個距離單位,其中1百萬秒差距是326萬光年,比我們和仙女座星系的距離還要長點。
我們都知道宇宙一直在膨脹??茖W家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來衡量這種膨脹。好消息是這些方法得到的數量大致相同。壞消息是他們沒有得到完全相同的數字。一組方法獲得一個數字,另一組方法獲得另一個數字。這種差異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而且沒有好轉。
BY: Phil Plait
FY: 書燈下的樹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fā)布后聯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選文:天文志愿文章組-長庚先生
翻譯:天文志愿文章組-書燈下的樹
審核:天文志愿文章組-
終審:天文志愿文章組-零度星系
排版:天文志愿文章組-楊宜修
美觀:天文志愿文章組-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原文來自:https://www.syfy.com/syfywire/the-universe-is-acting-funny-or-were-looking-at-it-wrong
本文由天文志愿文章組-書燈下的樹翻譯自文章作者Phil Plait的作品,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fā)布后聯系作者刪除.
注意:所有信息數據龐大,難免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及歡迎斧正.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浩瀚宇宙無限寬廣 穹蒼之美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