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乒乓球“業(yè)余”邁向“專業(yè)”的10個要點

 

        很多球友一直以來有這么一個疑惑:為什么我的球齡十多年甚至高達二三十年,即便每天練球打球,但是碰到經過“正規(guī)訓練”僅僅一年甚至半年的對手便輸得一敗涂地???而這同樣是我自己隨著打球時間越長就越感到困惑的地方。這一段時間我基本沒打球,而是像武俠小說中“閉關修煉”一樣獨自一人冥思苦想,一個月時間下來通過反復觀看比賽視頻、教學視頻,終于長嘯一聲“破關而出”:我想通了“業(yè)余”邁向“專業(yè)”的十多個要點(為了便于闡述,我濃縮成10個要點)?。?!昨天到球館打比賽(這是近一個月時間以來第一次正式打球),牛刀小試,結果發(fā)現雖然有段時間沒打球,但是自己的球技突然間上了個檔次,連贏幾個此前我想都沒想過能贏的球友。雖然是剛剛才“頓悟”,但是我有信心只要堅持按照這10個要點來要求自己,估計半年后邁入“業(yè)余”一流水平或是半“專業(yè)”水平肯定是沒問題的。下面,我就將這10個要點逐一闡述,喜歡的朋友就幫忙捧個場:

1、握拍

  看到這第一個要點,估計會有不少朋友不屑一顧:這誰不會呀!怎么舒服怎么握唄!很多高手也是這么說的呀。其實不然,很多老球友之所以多年以來水平止步不前,恰恰是忽略了這一點,從而帶來以下弊端:手腕不固定,亂甩;發(fā)力不集中;動作隨心所欲,難以定型??吹竭@些弊端,再想想自己是否也是如此呢?估計有心的朋友應該有所領悟了吧。好吧,下面我就從“手指”和“手腕”兩方面具體說說如何“正確”握拍:

(1)手指

  有這么一句話很流行:“大臂打球小學生,用小臂打球初中生,用手腕打球大學生,用手打球專業(yè)隊,用手指打球國家隊”,也就是說打球的最高境界是用“手指”打球。但是“真正”理解這句話的人又有多少呢?我觀察了不少業(yè)余選手握拍,有不少人是這樣握拍的:

  說句不客氣的話:這種握法的“大拇指”和“食指”純粹就是個“擺設”!??!不知道用“大拇指”和“食指”來打球的人,他的球技永遠別想邁入“專業(yè)”水平?。?!

  再看看拍柄和拍面連接處的這個斜槽,請問各位朋友:你可曾想過它的作用?

  如果你此前沒想過,沒關系,我來告訴你:它是便于大拇指摳住之后發(fā)力的!也就是說你的大拇指第一節(jié)要“彎下來”緊緊摳住斜槽(看看比賽視頻中專業(yè)運動員,他們的大拇指就是“彎下來”摳住斜槽的,而不是抻直了像個“擺設”):

  注意了大拇指和食指的正確位置之后,你再試試看。怎么樣?是不是感到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呀:拍型固定,不會再亂甩,而且更容易發(fā)力!

  (2)手腕

   迅速提升水平,手腕和手指一樣重要,但是不少業(yè)余選手受“怎么舒服怎么握”說法的影響,很自然地采取了這種“勾腕”手法:

  正確的方法是“吊腕”(照相時角度沒取好,我是一只手握拍,一只手拿相機,怎么看得有點象“勾腕”):即前臂伸直后手腕下壓,從而保證擊球區(qū)和前臂在“一條直線”上。這種握拍方法的好處不言而喻:因為擊球點和前臂在“一條直線”上,發(fā)力更集中,選手的自身發(fā)力能更好得傳遞到球上面。看看那些受過訓練的小朋友,力量不大,但是打出來的球速度并不比大人差,其原因就是他的發(fā)力更集中,不分散!

  此外,拉弧圈球時還須“展腕”,看看比賽視頻就知道了,專業(yè)運動員在大動作拉弧圈球時幾乎都是采用了手腕外展的動作:

2、站位

    一句話:站位不退臺!首先聲明,這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持不同觀點的朋友共同商榷。

    我之所以認為這是一個“要點”,是因為通過反復觀看比賽視頻并傾聽嘉賓解說,我才發(fā)現不僅僅是直拍,即便就橫拍而言,中國選手也是能不退臺盡量不退臺。我再說詳細點:中國橫拍選手和歐洲橫拍選手相比,呈現出不退臺,動作小,速度快,重視前三板的特點(不過王勵勤好像是個例外,他的打法類似于西方選手,但同時也融合了中國打法的一些特點)。前段時間在“先鋒乒羽”頻道看了江天一和波爾的比賽,解說就說江天一的打法基本和歐洲選手相同,動作大,離臺遠,但問題是對手本身就是歐洲超一流選手,再加上力量不如歐洲選手(王勵勤是個例外,要不怎么人稱“大力”呢),江天一這種打法自然就處于劣勢。說到這,肯定有朋友持不同看法。實際上,我并不是說“遠臺對拉”不重要,因為我的帖子主要是針對想提高技戰(zhàn)術的業(yè)余選手而言,而那種能夠發(fā)大力遠臺對拉二三十個回合的高手另當別論,更何況國際比賽中遠臺對拉七八個回合以上就必定能獲得滿場觀眾的一片喝彩聲。

  當然,要辯證地看“站位不退臺”,我的意思是能不退臺盡量不退臺,但是如果碰到高手被逼無奈退臺時,還是要具備一定的防守和“遠臺對拉”功底的。說白了,“站位不退臺”就是你必須具備一種“迎前”、“進攻”意識,盡量搶先上手,不有句名言:“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嗎?!

3、發(fā)球

  也是一句話:動作要小。具體而言就是注重“前臂”、“手腕”、“手指”和“腰部”的合理運用。

  發(fā)球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占據主動。關于這一點無需多言。重要性倒是知道了,但實際應用中又有多少人落實到實處?要么發(fā)球太隨意,要么想發(fā)好球卻往往質量不高,甚至造成無謂失誤(君不見不少業(yè)余選手咬牙瞪眼拼命發(fā)球,動作大,不但隱蔽性差,而且質量不高,往往出臺或下網)。說到底,高質量的發(fā)球無非就是“旋轉”和“落點”:“旋轉”是指又急又轉,“落點”是指長球盡量靠近對方球臺端線,短球是指第二跳不出臺。一般而言,要想球“轉”,球拍觸球瞬間應最“薄”、速度最“快”,而長球在己方球臺第一落點靠近底端,短球第一落點則靠近球網。要真正做到發(fā)一手好球,不是靠蠻力能練好的,而是要動腦筋,多領悟。這段時間通過觀看老瓦的比賽視頻,我終于領悟到發(fā)球的“真諦”:發(fā)球的動作不能大,大臂動作小,主要靠前臂帶動手腕、手指發(fā)力,并用腰部力量控制球的落點。順便說一下,老瓦真TMD是個天才!?。?當年他在乒壇上蹦跶的時候,中國國家隊枕戈達旦,對這位天才人物從來就沒放松過警惕,而這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乒乓球技戰(zhàn)術的發(fā)展,所以,老瓦對中國乒乓球的發(fā)展是功不可沒的。

下面我就具體說一下發(fā)好球的三個注意事項:

   (1)發(fā)球的“力量”來源于前臂。發(fā)球需要“力量”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只有有了足夠的“力”,才能保證球拍觸球瞬間有足夠的“速度”,但各位朋友一定要牢記這個力量不象別的動作如拉弧圈球是靠腿、腰、大臂、前臂等等的“合力”,因為發(fā)球相對而言是個較為精細的動作,只靠前臂發(fā)力完全能夠滿足發(fā)球對“力量”的要求。如果用上了“合力”,反而會“物極必反”。為了防止大臂亂動,我的建議是這樣:發(fā)球時有意識固定肘部(目的是為了不讓大臂有大動作),并保證引拍時拍子高過肘部。

  (2)發(fā)球的“旋轉變化”來源于手腕和手指?;叵胍幌挛艺f的第一個“要點”,著重談了“手指”和“手腕”的重要性,而這個“要點”在發(fā)球時同樣適用。我現在的做法是這樣:“大拇指”摳住斜槽,“食指”收回來摳住另一個斜槽,“中指”牢牢抵住拍柄。通過這樣做,不但手腕靈活了,而且手指的力量在發(fā)球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自然發(fā)球水平比以前大大提高。

  (3)發(fā)球的“落點控制”來源于腰部力量的運用。除了“前臂”、“手腕”、“手指”的運用外,要想發(fā)一手好球,還必須合理運用“腰部力量”:發(fā)球瞬間腰部要有一個“收”的動作,從而保證短球第二跳不出臺、長球不出臺。

   總之一句話:發(fā)球要靠“悟”。千萬別使蠻力或玩花架子,我甚至見過連基本發(fā)球都不怎么樣的業(yè)余選手為了趕時髦,也去學什么“下蹲砍式發(fā)球”,結果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4、接發(fā)球

樹立一個意識:搶占先機。

  如何接好對手的發(fā)球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命題,無論對于業(yè)余選手還是專業(yè)選手而言,都是必須牢牢掌握的。但是你可曾想過專業(yè)選手和業(yè)余選手對待接發(fā)球的態(tài)度上有何區(qū)別?我告訴你: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專業(yè)選手多了個“搶占先機”的意識,他是把接好發(fā)球當作贏得“主動”的手段,其重要性和發(fā)好球一樣都是為了贏得主動,搶占先機;而業(yè)余選手恰恰是缺少了這種意識,他只是簡單地認為接發(fā)球“不失誤”就行,但是你可曾想過:你如此輕易地主動放棄“搶占先機”,實際上就是把機會“拱手相讓”給了對手,其結果就是從對方發(fā)球一開始你就因為失去了先機而陷入被動,你說后面還有啥戲可唱?好了,在講清楚樹立“搶占先機”重要性的前提下,我再談談3點注意事項(至于接發(fā)球的具體技術手法有不少高手寫的文章,希望各位朋友搜索參考一下,限于篇幅及本人水平有限,就不詳細闡述了):

  (1)根據來球情況和自身意圖采用多種技術手法接發(fā)球,一定要有“變化”。此前拜讀過“乒乓小匠”版主的一個帖子,他談到專業(yè)選手在接發(fā)球時“短則擺,長則拉”,讓我大受啟發(fā)。根據這個思路,通過觀看專業(yè)比賽視頻,確實如此:專業(yè)選手在接發(fā)球時會根據來球和自己的意圖采用多種技術手法,諸如擺短、挑打、拉、攻、搓、撇、切、彈擊等等,而大多數業(yè)余選手不管來球旋轉如何、是否出臺,采取“一招通吃”的辦法:搓!當然相對而言“搓”是較穩(wěn)定的一種接發(fā)球手法,最大好處是不容易失誤,但是這樣做的后果是對手完全可以采取“守株待兔”的辦法不動腦筋地在那等著你回過來的球,這樣一來何談“搶占先機”和“”變化?記住一條:讓對手怎么難受你就怎么做!

  (2)業(yè)余選手要想提高水平必須學會“擺短”。在我看來,“擺短”是邁向“專業(yè)”打法很重要的一點,是處理短球的一項必須掌握的技術。至于如何“擺短”,我個人認為要掌握這么幾點:擊球時間要早,一般是在來球的上升期;動作要快,千萬不要拖泥帶水;根據來球旋轉調整拍型,一般而言短球的旋轉不會太強烈,所以處理上旋和不轉球時拍型基本豎立,而下旋球時可稍后仰。不管你如何“擺短”,把握的一個原則就是既別下網,也別冒高(否則就是個“菜球”了)。有高手提及擺短的最高境界是球在拍面上滑動,即觸球后球在膠皮上從下往上有個“滑動”軌跡(直拍應該是從拍頭向拍柄滑動),仔細想想也挺有道理,只是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極好的“手感”。實際上好的擺短都是建立在手感好的基礎上,為了練習手感,我個人喜歡這么兩個辦法(只是小方法,如果高手覺得幼稚,就權當博大家一樂吧):一是對墻練習(我是橫拍,用反面膠皮,直拍朋友可拍頭向左橫過來用正手膠皮),不是那種離墻幾米開外練球,而是球拍離墻15至20厘米象拳擊運動員練習快速擊打一樣,這樣做的目的是距離短,球速快,需要自己控制好拍型和力度,否則顛不了幾下球就飛了;二是把球放在正手膠皮上迅速抖動手腕,保證球不離開膠皮,體會球在膠皮上“滑動”的感覺。

  (3)落點也要有變化?!皵[短”雖然是個不錯的處理短球技術,但是一味地“擺短”就失去了“變化”,所以在“落點”上還得追求變化。即便是“搓”,不但可以搓“短”,也可搓“長”嘛。

5、步法

  一句話:所有來球都要盡全力去接。

“步法”是業(yè)余選手和專業(yè)選手的一個重大區(qū)別,同時也是業(yè)余選手水平進一步提高的一個“瓶頸”。究竟該怎么練習步法?相關的教材和文章有很多,但是總是感到不得要領(即便平時單獨訓練了,自以為深得要領了,但一到比賽中就拋到九霄云外了的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包括我自己。這段時間觀看比賽錄像,解說嘉賓(好像是王濤)的一句話啟發(fā)了我。他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當年當運動員的時候在訓練場上,教練的要求就是所有的來球,包括擦網球、擦邊球,都要奮力去接。當聽到這句話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步法的訓練就是這么簡單?。?!

  順便我再補充一句:你現在接不到的球,如果你不努力去嘗試接,那么你“永遠”接不到這個球,你的步法也就永遠不會長進;而倘若你從現在開始就堅定信念努力去接,最終你會發(fā)現原來這個球并不難接,同時,你也會發(fā)現自己的步法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長進了。而這樣得來的步法不同于通過專門訓練的步法,因為它更實用,是真正屬于你自己的“步法”!

6、重心

  樹立一個意識:用身體(重心)打球。

  所有的體育運動都有一個共同點:協(xié)調性。除喜好乒乓球之外,我還喜歡羽毛球這項運動,而且水平還過得去,當有朋友問我打羽毛球球時怎么手會痛,而且還發(fā)不出力。我告訴他們是你動作不對,如果你告訴我說是腰疼,那就對了。受過訓練的小朋友為什么能很輕松地把球打到對方后場,難道小孩的力量會比你大?不可能,原因就是他的動作比你規(guī)范,知道該合理調動全身力量。

  同樣道理,打乒乓球也不光是“手”的動作,而應該是全身的動作,要用身體來打球,即每一個完整的動作都應包括腳掌、腿、腰、大臂、前臂、手腕、手指的動作在內。而說到“用身體打球”,就必然涉及“重心”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兩點:重心低、重心轉移。不少球友恰恰是缺少“重心”意識或知道但是領會不到要點,往往是單純地靠“手”在打球。要想突破現有水平,逐步向“專業(yè)”靠攏,那你就從現在開始樹立“重心”意識吧。根據我個人觀點,先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1)準備姿勢。身體“重心”盡量壓低,腳后跟稍抬起,重心落在前腳掌,千萬別直愣愣地站著像個“棒槌”似的??纯磳I(yè)運動員,王勵勤個子夠高了吧,他的準備姿勢的重心也是壓得很低,更別說馬琳幾乎就像“趴”在桌面上一樣?!爸匦摹眽旱椭蠛锰幪嗔耍粌H瞬間啟動速度快,也更容易盯球了。

  (2)發(fā)球。通過觀看比賽視頻,我發(fā)現不少專業(yè)選手發(fā)球時有個“跺腳”動作,此前一直以為是個人習慣,但是細細琢磨之后,我才恍然大悟他們是在利用身體“重心”下壓增加擊球瞬間的力量和速度!

  (3)發(fā)力。發(fā)力擊球(不管是攻球還是拉球),必須要有“重心轉移”的過程,即身體“重心”從持拍手這一側轉移到非持拍手的過程

  (4)避免伸手“夠”球。不少業(yè)余選手在打球過程中往往出現伸手“夠”球的動作,而仔細看看專業(yè)比賽,選手往往在大角度來球的情況下才迫不得已采取這種被動動作。有球友簡單歸結為步法不到位,實際這是“重心”意識不強造成的。正確的做法是身體先到,重心先到,再出手,而不是重心停留在原地,單純靠伸手去“夠”球,這樣就顯得被動,回球質量也不高。

  (5)非持拍手??催^猴子走鋼絲吧,為啥它手里要拿根棍子或一把傘?是為了保持重心平衡!同樣,打乒乓球時你的非持拍手也能起到平衡身體重心的作用。但實際情況是不少球友在打球過程中非持拍手往往是個擺設,甚至像個累贅。

7、盯球和擊球時機

  要點:盯住“兩個點”,把握正確擊球時機

  不少球友打球時 “跟著感覺走”,對方的球過來后,想都不用想,完全按照自己的習慣動作“下意識”地擊球。想想看:自己是否也有這個“毛病”?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盯球”意識淡漠(當然還可從更高層次分析是技戰(zhàn)術意識不強),從而帶來這么兩個弊端:擊球時機不正確,無謂失誤多;即便回球不失誤,但是回球質量差,造成自己后面的被動。具體而言,我個人認為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盯住“兩個點”。如果能做到全過程“盯球”當然最好,但是如果現在還做不到,那么你至少要盯住這兩個點:對手球拍觸球瞬間;自己揮拍擊球前球的“來勢”。

  (2)把握正確擊球時機。我個人認為應注意這么幾點(因本人水平有限,觀點不一完全正確):以來球高點期為分界線,

  “擺短”在高點期之前,即上升期;

  “攻球”在高點期或上升期;

  “拉球”在高點期或下降期;

  “反拉”盡量在上升期或高點期,避免在下降期;

  “長膠”(其他顆粒膠是否如此,因為沒用過,不敢妄言)因膠皮特性原因,擊球時機大多在上升期或高點期,盡量避免下降期。

8、反膠

  要點:要會“打”球

  改打長膠前我是橫拍兩面反膠,而且那時反手進攻“暴強”,而正手失誤率“暴高”,完全是靠反手 “混”江湖的。自改打長膠后,因手法和拍型完全不同,前幾天偶爾試打一下雙面反膠,竟然發(fā)現不會用反手了!不過好在正手倒是比原先長進了不少。下面,我著重就“正手”反膠談幾點體會:

  (1)要會“打”球。不少球友包括初學者一上手就是“弧圈球”,認為這才是主流打法,平日里也見過不少朋友這樣打球:分不清什么時候該“攻”,什么時候該“拉”,即便來球很高完全可以直接“攻”時也是用“一招應萬招,以不變應萬變”的“弧圈球”回擊。什么是“弧圈球”?這是我們首先該弄明白的一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弧圈球”和我們一般說的“拉球”沒有太大本質區(qū)別,無非是瞬間摩擦更大,旋轉更強(個人觀點,歡迎拍磚)?!盎∪η颉笔请S著乒乓球運動的旋轉、速度大大提升之后的一個必然趨勢(看看以前的比賽錄像,就是那種黑白的,你會覺得原先的比賽太幼稚了),記得我第一塊拍子是小學時我父親到上海出差(那時物資緊缺,好多東西都要從上海買回來)時帶回來的,牌子不記得了,但35歲以上的球友對這種球拍估計有印象:底板上只是粘了一塊海綿,連膠皮都沒有!像這種“海綿拍”能拉什么“弧圈球”?現在有人提出“打磨結合”,當然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先“打”后“磨”這個過程太抽象,不好把握。暫且不去討論這個提法是否合適,但高質量 “弧圈球”的前提是你首先要“吃”住球。而是否“吃”住球說到底就是你要有“打”球的意識。說了這么多,估計還有朋友覺得不好理解,那么,我建議你采用以下兩個辦法試試看:一是把反膠貼上護膜或直接用光板打球,用你原先的動作來打球,如果發(fā)現球“起”不來,說明此前你根本沒有“打”的意識,完全是依靠膠皮本身的“粘性”在“起”球;二是換用澀性套膠,一般而言澀性套膠的粘性差一些,要想不失誤,自然對選手自身的發(fā)力要求要更高些,也就是“打”的意識要更強些。

  記住一點:只有當你真正會“打”球,能“吃”住球,你才能打出“真正”的弧圈球!

  (2)發(fā)力。隨著乒乓球運動的速度、旋轉的大大提升,自然對選手的“發(fā)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人形象地提出了“鞭打式發(fā)力”的概念,意即鞭子甩出去本身沒多大威力,但是甩出去后突然“制動”并用力往回“磴”一下,這個時候擊打在物體上的威力是最大的。同樣道理,發(fā)力的最高境界也是觸球瞬間力量最大!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需要注意這兩個方面:一是要有“用身體打球”的意識,中遠臺大動作拉攻時必須保證腿、腰、大臂、前臂和手腕的力量集中形成一個“合力”,至于近臺動作不大的情況下,也必須快速收前臂保證擊球的速度和力量;二是要有“制動”意識,在觸球瞬間要像開足馬力時速160碼的汽車突然踩剎車一樣突然“制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你全身的“合力”最大限度地作用在球上。

  (3)反手一定要強。和正手相比,反手的“動作小”,進攻“突然性”強。所以,不管是橫拍還是直拍,必須學會反手進攻,而且直拍的反手橫打還帶有“側拐”,讓對手很難適應,往往能“一招制敵”。

9、長膠

  要點:“準確”的進攻。

  說到使用“長膠”的要點,首先要說說“長膠”的特性,或者說“長膠”的“長處”和“短處”。長膠的“長處”是不太“吃”來球的旋轉,回球“下沉”,“短處”是容錯性低,失誤率高,速度慢。下面,我就長膠的“容錯性”做個詳細分析:

  都在說長膠難打,易失誤,那么我來請問各位長膠愛好者:你們可曾真正想過長膠失誤率高(或說是“容錯性”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認為和反膠相比,是長膠“制造弧線”的能力差,為了形象說明,我畫了一張草圖:

  在相同位置的a點和b點分別用反膠和長膠擊球,因為反膠制造弧線的能力強,所以擊球后在對方球臺的落點范圍是A,而長膠制造弧線的能力差,擊球后在對方球臺的落點范圍是B,大家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來B要遠遠小于A,這就是長膠失誤率明顯高于反膠的根本原因。說到這,有心的朋友就應該明白為什么用長膠進攻時除了個別高球外,只要不失誤,球的落點一般都在對方球臺的底端附近。

  失誤率高,速度慢,我個人認為這也是在當今追求“高”球速、“強”旋轉的乒乓球時代,選用長膠的專業(yè)選手越來越少的重要原因。但是,在業(yè)余或半專業(yè)的圈子里,長膠打法還是有一定優(yōu)勢的,因為對方往往會因為不適應長膠而失誤。前輩長膠高手張燮林曾說過打長膠的人是用頭腦在打球,要想打好長膠,保持長膠的生命力,除了利用落點控制對方之外,必須加強長膠的進攻,彌補長膠速度慢的劣勢,試想,“高”球速結合長膠自身的“下沉”,這是多么高的一種境界呀?!但長膠的容錯性低這是個不容回避的客觀事實,所以和反膠不同,長膠的進攻必須是“準確”的進攻,即要保證球進攻的成功率,讓回球準確地落在B這個范圍之內,也就是有人說的“要讓對手難受,先要自己克服難受這一關”。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如何減少失誤,保證長膠進攻的“準確”性:

  (1)拍型。除彈擊、刮等幾個動作外,長膠的拍型一般是近乎垂直臺面的,否則容易下網。這一點和反膠有本質不同,是由長膠的特性決定的;

  (2)發(fā)力。為減少失誤率,擊球動作不宜太大,手腕盡量避免亂動,以前臂發(fā)力為主,而且不要發(fā)死力,一般七成力左右即可,當然,如果你已經駕輕就熟,在保證上臺的情況下,力量當然是越大越好了,但前提是你必須保證不失誤喲;

  (3)扶上馬送一程。說白了,就是擊球時讓球和球拍的接觸時間長一點,這樣做的目的是兩個:一是減少失誤率,二是讓顆粒壓下去再彈起來,充分發(fā)揮長膠“反旋轉”的優(yōu)勢;

  (4)獨自練習。再回到“準確”這兩個字上,有朋友肯定會問:我該如何做到“準確”的進攻?我推薦一個“獨自練習”的方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試:準備一些球(至少7、8個吧,當然越多越好),非持拍手持球,讓球“自由落體”到臺面,持拍手用球拍擊球,在發(fā)力的情況下保證球準確落到對面球臺。這種方法的關鍵是要“感悟”,尤其是當球準確落到對面球臺那一瞬間自己的手感、發(fā)力、拍型到底“是怎么樣的”,找準那個“點”并牢牢記住,逐漸形成一個固定的擊球意識。當然這個方法也能用于反膠練習,只是我個人認為更適合練習長膠擊球。

10、多思

  樹立一個觀念:手腦并用。

  這一點我認為最重要,前面說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多思”的基礎之上。首先,要牢固建立這么一個觀念:乒乓球運動不僅僅是體力活,也是腦力活。要做到“手腦并用”,切忌“打球之前不想,打完球后不總結”。那種用蠻力打球,圖個痛快的做法,倘若目的只是“鍛煉身體、出身汗”倒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你現在已經有“提高水平”的想法,那么我就建議你除了用“手”外,還得多用用你的“腦”喲!好了,下面我就“學習”的問題和一些個人觀點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大都屬于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1)學習

  要學就要向最好的學。在此首先要弄清楚兩個問題:一是向誰學?答:向最權威的教練、最專業(yè)的運動員學;二是學什么?答:最權威的教學片和國際比賽比賽錄像。

  教學片分為“明星派”和“學院派”?!皩W院派”最權威的有三套:《打好乒乓球》、唐建軍教學片、趙霞教學片;“明星派”就多了,象老瓦、丁松、孔令輝、王濤等,還有更早一點的曹燕華、陳新華等。關于這些教學片,不知別人是怎么看的,說實話,反正我是很難耐下性子看完,可能是我水平有限吧。但我估計還有這么一個原因:大多數球友已有多年球齡,很難把自己真正地、徹底地擺在象小孩子那樣的初學者位置上。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沒這個耐心,沒關系,我推薦一個自認為相當有效的辦法:角色法(不好意思,自創(chuàng)“專利”名詞,前面的帖子就是我利用這個辦法“閉關修煉”得出來的喲)

角色法

  找一盤比賽錄像,觀看過程中把自己想象成賽場上的選手(最好你的打法和這位選手相似或他是你的偶像),開動腦筋(不要只關心得分,“誰得分誰失分”關你事),每一步都想在這位選手的前面:如果對方發(fā)這個球,我該怎么接,如果對方這么回球,我又該怎么處理,如果碰到這種對手,我會怎么對付,等等。先想,再看看實際賽場上的運動員的做法和你是否吻合,吻合了自然高興,如果不吻合,你和專業(yè)運動員的差距不就“一目了然”了嗎?你的技戰(zhàn)術意識不就又向“專業(yè)”運動員更靠近了一點嗎?

  此外,精英論壇上也有不少好帖子,象“乒乓小匠”的帖子我就愛看(可惜的是我看點擊率并不高,回復也少),至于“精華帖”,我個人的看法是可以作為“參考”,切不可照搬,因為這些“精華帖”大都是球友的個人體會,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我每次發(fā)帖子都要誠惶誠恐地加上“純屬個人觀點”、“因本人水平有限”,就是希望各位看貼的球友根據自己個人情況加以取舍),就像一個“好”器材并不適合每個人一樣,何況,“精華帖”的評定也很大程度取決于版主的個人喜好,畢竟版主也是人而不是神(沒有任何詆毀的意思)。

  (2)一些觀點

有些觀點我已經穿插在前面的帖子里了,剩下這些沒地方擺,就干脆一股腦放這吧:

提升思維方式?!霸鯓硬皇д`我怎么接”提升到“對手怎么難受我怎么打”;要有“變化”的意識。根據對手不同及比賽情況要有變化。不要抱著“一招通吃”的想法對付任何人都是一種打法;

減少無謂失誤。比賽時的“無謂失誤”最可惜,一定要盡量避免;

  練就“殺手锏”。實際上就是你要有一個或幾個主要“得分手段”,象柳承敏的打法和金澤洙一樣,得分手段是正手大力量扣殺,雖然顯得單一,但是效果很好喲;

  提高比賽的相持能力。不多說了,因為我的比賽相持能力也不好,多靠自己領悟吧;

  徒手揮拍。這個方法不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沒事的時候就可以做幾個揮拍動作的練習,甚至還可結合步法同時練習。

  帖子的最后概括一下這10個要點:

  1、握拍:重視“手腕”、“手指”的作用;

  2、站位:不退臺,要有“迎前”、“進攻”意識;

  3、發(fā)球:重視“手腕”、“手指”、“前臂力量”和“腰部力量”的合理運用;

  4、接發(fā)球:搶占先機,贏得主動,讓對手怎么難受就怎么做;

  5、步法:盡全力去接所有來球,練就真正屬于自己的步法;

  6、重心:不要光用“手”打球,而要學會用(身體)重心打球;

  7、盯球和擊球時機:養(yǎng)成“盯球”意識(至少要盯住兩個點:對手球拍觸球瞬間和自己揮拍擊球前球的“來勢”),在此基礎上,把握正確的擊球時機;

  8、反膠:要有“打”球的意識,發(fā)力要集中并形成“合力”;

 9、長膠:一定要“進攻”,而且是“準確”(或說是“精確”)的進攻;

  10、多思:樹立乒乓球運動是“腦力活”的意識,強烈推薦“角色法”。(轉自博乒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原創(chuàng)】【匯總】“業(yè)余”邁向“專業(yè)”的10個要點[精英乒乓論壇--中國第一乒乓論壇歡迎您!]
乒乓糾錯 | 關于業(yè)余選手比賽中易犯的4個錯誤~看好記住了!
乒乓球容易被忽視的技術細節(jié)
【必看】漲球的快慢主要是因為這十點
馬凱旋老師2013最新版的《弧圈速成的16個不等式 》(修訂....
弧圈速成的16個不等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