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資學院發(fā)布了一項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職場中性格隨和的員工,過得并不好。
小時候,父母總要求我們聽話、懂事,似乎只有這樣的孩子才能夠讓他們驕傲,也讓他們有了炫耀的資本。和父母的朋友們一起吃飯時,我們也總會因為“聽話、懂事”而被夸獎,這樣的現(xiàn)狀也強化了父母的觀念。
但實踐表明,小時候越是聽話、懂事的孩子,長大后的性格越是隨和,這只會成為別人控制我們的弱點,這樣的性格并不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現(xiàn)在的職場中普遍流傳著一個觀點:90后的員工不好管理,他們自負、高傲,一言不合就要離職。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有網(wǎng)友分析了90后的狀況:他們生活富足,普遍年輕,不會因被辭退或離職而面臨吃不上飯的窘境,很多90后有自己的想法,工作也認真努力,任勞任怨,不應該給他們貼上這樣的標簽。
其實,90后對待工作和上級的態(tài)度反映出了時代的變化,傳統(tǒng)的上下級關(guān)系正在悄然發(fā)生改變,他們拒絕“洗腦”,拒絕“談理想”,“不給錢就免談”……
這些思想表面上看是倔強、固執(zhí)、低俗、不上進的表現(xiàn),但其本質(zhì)卻是公平、平等與法治觀念的實操。
換言之,新型的上下級關(guān)系不需要你多聽話、多懂事,也不需要你學習老一輩的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你只需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同時記?。耗銈冎皇枪蛡蜿P(guān)系,拒絕無償打工。
然而,這樣的觀念往往只適用于積累了很多社會經(jīng)驗,并且具有跳槽資本的員工,實際上,很多年輕人依舊在為公司當牛做馬,面對公司的壓榨,他們只能選擇忍氣吞聲。
有社會經(jīng)驗的人都明白,在很多公司,那些脾氣犟、不好說話、敢和上級頂嘴、有話就說的員工往往能在公司占據(jù)重要地位。那些老實巴交、任勞任怨、性格隨和的員工卻總是不合理地安排更多的任務,而且隨時都有被“勸退”的風險。
心理學認為,在人際交互作用下,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你尊重別人,自然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然而,人際交互作用并不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萬金油”,有時候,你必須展現(xiàn)出自己的脾氣,讓對方覺得你不好惹,你才能夠受到應有的尊重。
在職場中,上級都喜歡批評那些好說話的員工,說好聽點,這叫“趨利避害”,說難聽點,叫做“欺軟怕硬”。
其實每個人都有欺軟怕硬心理的存在,這是伴隨物種進化所形成的屬性,有利于保證種族生存和繁衍。但在職場上,在文明社會中,這樣的心理便只能映射出人們的狹隘。
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一視同仁,即使有偏愛,也不應該“欺軟”,然而現(xiàn)實中那些性格隨和好說話的員工卻屢屢被欺負。
在家庭中,性格隨和有利于維持家庭和睦,但在職場中,這樣的人只會被當成“老實人”,然后被別人欺負。那么這種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生家庭是性格形成的首要環(huán)境,除了上文所說的父母要求孩子聽話、懂事之外,還有父母的“高壓政策”。
鮑姆林德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分為民主型、專制型、忽視型和溺愛型,其中專制型是最為可怕的一種。由于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因此他們迫切希望能夠得到其他人的贊賞,這樣的想法促使他們逐漸形成“討好”他人的性格特征。
此外,他們存在嚴重的性格缺陷,因此往往處理不好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這些消極的經(jīng)歷讓他們變得不敢拒絕別人,希望通過“依從”來管理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從而維護人際關(guān)系。
上述經(jīng)歷讓他們的性格變得“隨和”,表面上是隨和,但事實上這是一種自卑、退縮的性格特征。首先,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習慣于壓抑自己的情緒,對別人言聽計從,害怕丟失人際關(guān)系。
對于正常人來說,人際關(guān)系雖然重要,但不至于上升到必不可少的地步,我們不會為了討好他人而丟棄尊嚴和人格,但他們則截然相反,為了維護人際關(guān)系,他們不惜委曲求全。
其次,他們不認可自己,害怕自己的性格會給他人帶去不好的印象,非常害怕得罪他人,這樣的性格讓他們在與人交往時總感到擔驚受怕。
總之,小時候聽話、懂事,長大后性格隨和,這樣的人過得并不好,性格隨和的本質(zhì)并非依從他人,而是能屈能伸,這樣的人才能在職場中占據(jù)有利地位。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ost H, Kolachana B, Hakimi S, Lemaitre H, Verchinski BA, Mattay VS, et al. A common allele in the oxytocin receptor gene (OXTR) impacts prosocial temperament and human hypothalamic-limbic struc- ture and fun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107(31):139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