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者李漁在他的《閑情偶寄》一書中曾經(jīng)這樣講道:“大凡說話作文,同是一理,入手之初,不宜太遠,亦正不宜太近?!边@話是在告誡我們,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開篇之語是決不應該離“題”——命題,話題,主題等太“遠”的,但太“近”了也不好;太“遠”了,切題(這是“扣題”的第一步)就慢;太近了,又會因平白而缺少讀趣的。因此我一向在“推銷”著在切題方面的我的主張。如,平時多錘煉一些意象,如“高山”、“清泉”、“細流”,如“青松”、“翠柏”、“小草”,再如“蒼鷹”、“鴻鵠”、“燕雀”,再如“藍天”、“白云”、“霞彩”……用它們來襯托一下,老話不是老講“水漲船高”嘛,在運用這些類體(由意象構成的類體)時,一定要記住,爭取讓每一個類體都緊緊地扣合著你文章的立意(觀點、見解)中最關鍵的某個詞語(被我稱之為“關鍵詞”),“萬事俱備”了,然后,大刀闊斧地推出文章的“主角”——立意,觀點、見解。
比如,下面的一個命題:
一個神情憂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廳角落里的一張桌子旁,一個人悶悶地喝著咖啡。在他不遠處坐著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關注著這個人。終于,老人走上前去,對這個人說:“你一定遇上什么難題,如果你愿意告訴我,我希望我可以幫助你。”這個人看了老人一眼,冷冷地說:“你幫不了我,我的問題太多了?!崩先颂统雒f給他,接著說道:“如果你愿意的話,我想帶你去一個地方?!边@個人沒有拒絕,隨老人坐車來到了郊外。下車后,老人指著一排排的墓碑說:“你看見了嗎,只有躺在這里的人,才是沒有問題的。”這個人緊皺著的眉頭松開了。
讀了上面的故事,引起了你怎么一些感想,請把你的感想寫下來。
真的,讀了上面的材料,我們是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去確定立意。如,沒有問題的人生是沒有的;只要你有追求,要奮斗,想在自己短暫而漫長的一生中有所建樹,獲得輝煌,問題就會接踵而至。再如,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的遇到問題、困難、挫折、打擊、磨難,甚至災難的并且一定要戰(zhàn)勝它們的過程。再如,“問題”是上帝饋贈給我們的一筆厚禮,我們珍視它,用好它,就一定會迎接屬于我們自己的輝煌。我們還可以從老人的角度去確定立意,如,從老人把一個幾乎被所謂的“問題”壓垮了的青年,通過故事中巧妙的方法,“使他緊皺著的眉頭松開了”的角度,我們還可以把觀點確立在:世上總有一種方法是最好的。下面我們就以第一個觀點為例,來說明“點題”(也叫“切題”,也就是“扣題”的第一步)時運用“類比切題法”的妙處以及每一個類體是如何扣合“關鍵詞”的。毫無疑問,“問題”便是第一個看法(即觀點)的關鍵詞,于是筆者的一個很“乖”很“聽話”的學生如是寫道:
小草要茁長,那磽薄堅硬的地皮,便是她必須要面對也必須要戰(zhàn)勝的“問題”;小溪要流向遠方,一路上的溝溝坎坎、懸崖峭壁,便是它必須接受也必須戰(zhàn)勝的“問題”……人,當“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心事“當拿云”,但請記住:鮮花永遠不是有來鋪路的,而是用來肯定你的勇氣,你的付出,點綴輝煌的。
要想使自己的文章,尤其是高考作文,隨著你思路的不斷拓展,隨著你筆勢的不斷深入,最終走進姹紫嫣紅的春天,在展開部分你還應該不時地扣合一下你文章中要闡發(fā)的觀點,將它放在每一段開頭,讓它成為“提挈語”;這提挈語獨立成段,效果尤好,因為讀者看起來很是醒目,這情形,就有如我們走在山路上,有點疲憊了,眼前驀地就閃出一蓬凝著露珠的野百合,抑或是一朵嬌艷的白芍藥從崖縫中探出頭來,爛漫著它們的爛漫,悄然說道:“往下看吧,萬紫千紅的春天已在那等你多時了!”這提挈語其實就是在扣題!比如命題者給我們設定的話題為“忍讓”,你就完全可以在給自己的那種開了一個很漂亮的頭之后,來上六個自然段,其中有三個自然段就扣合著“忍讓”說上一句足夠精辟足夠透徹的話,“讓”它們成為提挈語,如“忍讓是一種獨特的大度”、“忍讓是一種別樣的瀟灑”、“忍讓是一種處世的藝術”;然后,在每一句提挈語后,再來上一段也是獨立成段的論說……實話實說,這樣做要想跑題偏題那該是“多難”的事情??!再比如,提挈語你就這樣寫:“忍讓,是智者的俯身”、“忍讓,是勇者的轉(zhuǎn)身”、“忍讓,是成大事者的屈身”,然后……,你也還可以這樣寫:“忍讓可以使和諧長存”、“忍讓可以使國富民強”、“忍讓可以使太陽永遠不落”……干脆,別聽我嘮叨了,看一篇我的學生寫的作文吧!
泰山不辭懷土,故能成其大,海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忍讓是對人對事的包容與接納,是一種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是徹悟人生之后的云淡風清。
忍讓是一種獨特的大度!
永難忘,江西武寧彌陀寺的彌勒大佛之側有一副古今流傳的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下聯(lián)是“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干人何所不容”,這是佛家寬容忍讓處世哲理的藝術再現(xiàn)。魯迅先生也曾經(jīng)講過“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笑對變遷,笑中有徹悟的愉悅與靜靜讓出輕輕放下的海涵。
忍讓是一種別樣的瀟灑!
永難忘,那“六尺巷”的佳話:“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留給歷史的是何等樣的瀟灑!的確世間萬事萬物豈能樣樣合乎心意,還是學學“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瀟灑吧,也許正因如此,這世上才有了“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有路到長安”。與其爭執(zhí)來爭執(zhí)去,不如學會吟游詩人的灑脫。是云,就許它舒卷,是春就讓許它來去,是月,就許它圓缺缺,是星,就許它流轉(zhuǎn)……無論在什么樣的物境之下,為遺憾與不完美讓出一隙空間,多幾許悠楊與從容。
忍讓是一種處世的藝術。
忍讓可以促成文化,思想的繁榮,世間萬家,沒有哪一刻只有一種聲色,如果一種論調(diào)平抑天下,只會落得萬馬齊暗。儒家珠圓玉潤的君子秉性聚合了中華血脈,但如果沒有莊子的汪洋恣肆,便也少了一股逍遙與悠揚;老杜詩篇的沉郁輕挫固然雄奇,再容些空白,添幾筆王孟的畫舫芰歌,十里荷花,才成一幅好山水;讓一片舞臺給顏筋柳骨,張狂米顛,王羲之才能挽長袖,鋪云宣,濡飽筆書寫他的萬古丹青……民國初年的北大兼容包并,容納激進革命李大釗,溫和政良的胡適,更兼有蓄辯遺老辜鴻移,才掀起一場搖撼九洲的新文化運動,寬容忍與謙讓,讓文明的輝煌不致寒涼。
懷抱一腔滄海,讓出一片睛空,于從容中看人生繁華,月白風清。
提挈語還可以放在說理闡釋的后面,獨立成段;這種方法被筆者稱為“短鏡頭+畫外音”式的結構。比如命題者給我們設定的話題叫“等待”,你就先來上一個類似電影的短鏡頭一樣的歷史故事,通過“懸想示現(xiàn)”的方法,描繪一下,之后,獨立成段,來上一句類乎電影手法的畫外音一樣精辟的話。如,“等待是后發(fā)制人的最高策略”、“等待是東山再起的最佳途徑”、“等待是以屈求伸的大智慧”……據(jù)說,再也沒有比范文更有說服力的導引,那么,就讀一下筆者的學生寫成的范文吧。
桃花開了,粉紅粉紅的一簇又一簇,我們知道了:春天來了!碩大的荷葉上滾動著絢爛與激情,我們知道了:夏天也如約而至!菊花開了,開在籬邊,開在野外,用它燦燦的色彩通知我們:秋天到了!梅花也開了,開在“霜天落英”時,開在那些飄雪的日子里。
每一季有每一季的花,每一花有每一花的風采。但你可知道,為了那美麗,為了那燦爛一刻的到來,它們是怎樣在積聚著力量的同時,等待著屬于自己的季節(jié)的嗎?
等待,是后發(fā)制人的最高策略!
還記得那場戰(zhàn)爭——長勺之地,一片大漠。曹劌的兩次“未可”,還有那句擲地有聲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千古名言嗎?他在等待,在等待中化險為夷,打造出了一個以弱勝強的輝煌戰(zhàn)例。
等待,是東山再起的最佳途徑。
還記得那頁歷史——會稽山上,一間陋室,鋒芒盡斂,忍辱負重,向夫差俯首稱臣的勾踐嗎?等待中,他報仇雪恥,譜寫了一支雄壯的復國樂章。
還記得寒風瑟瑟,中國大地上的最寒冷歲月嗎?鋪天蓋地的“打倒”、“掀翻”、“再踏上一只腳,叫你永遠不得翻身”的近乎叫囂的口號,恨不能將中國的文化徹底摧毀的“紅色恐怖”之中,有人跳下了八樓,有人走入了太平湖,有人被打斷了骨頭還在堅持著真理……但也有人含垢忍辱、佯狂裝癡,最終在云開月朗的時刻走進了春天。
等待,是以屈求伸的大智慧!
生活的十字路口,常常是險象環(huán)生:前方風狂魚驟,后面虎嘯狼嗥,左側崖崩嶺斷,右邊浪涌波翻……身臨此境,不論是強打硬拼,還是束手待斃,都是下下舉。只有“偃旗息鼓”,耐心等待,相信吧,不久就會柳暗花明,云開月朗。
等待,柔弱似水,但每一次滴注中的等待,卻終使頑石洞穿;等待,輕柔如風,但每一次的吹拂中的等待,卻綠了柳絲,紅了桃花;等待,溫潤如露,但每一個早晨的凝聚中的等待,卻托起了一個又一個太陽!
學會等待吧,我的朋友!等待,并不是因為你懦弱,恰恰是你的堅韌,你的聰明,你獲取成功的最好的利器!
文章的結尾處,更是該好好利用它來扣題的關鍵之處。李漁還曾講過:“湊成之工,全在針線緊密,一截偶疏,全篇之破綻出矣。”如果我的理解沒有出錯的話,那么“針線緊密”,指的就該是扣題了。
文章結尾方法是很多的。如“類比收束法”、“照應收束法”、“警語收束法”、“景物襯托收束法”等。
一個學生在寫“位置與價值”這一話題時,在文中始終在強調(diào)著“沒有哪一個人不想在廟堂上耕耘自己的夢,但是命運卻是一個促狹鬼,總在捉弄著我們的同時,考驗著我們的意志”,在文章結尾處,他就采用了“類比收束法”。幾個類體始終在扣合著“如果我們被命運這促狹鬼捉弄了,本來有著‘耕天’之遠大報復,結果卻被拋入到了人生的鹽堿地上,但那又怎樣,我們照樣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的”這一關鍵點上:
沒有藍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飄逸;沒有大海的壯闊,可以有小溪的優(yōu)雅;沒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綠。生活中沒有旁觀者的席位,我們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聲音。
筆者的又一個學生,在寫“空談與實干”這一話題時,采用的是“類比收束法”和首尾“照應收束法”。文章的開頭用了三個類體,“雄鷹”、“高山”、“青松”,稍加品味,你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類體在展開描敘時,始終都在扣合著“空談之類,是談不久,也談不出什么來的”、“哪怕是一個微小的成功,都不可能在高談闊論中變成現(xiàn)實的”這一關鍵點上。我們先來看開頭:
搏擊長空的雄鷹,并未大呼小叫地發(fā)一通宣言,卻以它矯健的英姿在天空劃下一道彩虹;巍峨的高山,已緘默了無數(shù)個世紀,卻以它的挺拔傲岸令人肅然;剛勁的青松,從未向任何人訴說過自己成長的經(jīng)歷,卻也以它倔強聳立成巉巖之上最美風景。
我們再來看結尾。小作者是聰明的:既然“雄鷹”、“高山”、“青松”有著那樣的“品質(zhì)”,因此,在結尾處就扣合著這用了三個祈使句,給讀者以激勵。還是讓我們在“讀”的過程中“體味”小作者扣題的“本領”吧!
我愿你做雄鷹,用行動去展示你“空中王者”的威武;我愿你做高山,用沉默聳立起你的夢想;我愿你做青松,用勁拔描繪你的壯志……夢想與現(xiàn)實的公式并不難寫,它只需要你用行動作為等號將它們連接!
還用再舉例子嗎?用的!那就只好恭請我的讀者耐心等待一下了;并非從不會“拿大”的我是在賣什么關子,而是因為我還會為你——我親愛的讀者,做一個有關結尾的專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