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書院
清溪書院,位于浙江德清。明成化十一年(1475)通判劉永寬創(chuàng)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縣李方榕重建。
合天目苕溪諸勝,龍飛鳳舞而來,鐘育英才宜此地;
|
|
正誼書院
正誼書院,位于浙江衢州府山東。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知府楊廷望以普潤庵改為愛蓮書院,集府屬五縣諸生肄業(yè)其中。乾隆十年(1745)重修時易名正誼書院。為清代衢州三書院之一。光緒末書院改立衢郡中學堂。
隔院警晨鐘,愿諸生而就月將,名下不虛華國運;
|
|
相圃書院
相圃書院,位于浙江遂昌眠牛山麓。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湯顯祖創(chuàng)建。相圃書院是遂昌最早的官辦書院,湯顯祖親自在眠牛山下選了一塊地,在城南眠牛山營建書院和射堂,合稱“相圃書院”,意寓哺育將相之才,并親自授課,和諸生一起習射,寫了《遂昌相圃射堂記》以記其事。萬歷三十六年,遂昌士民在相圃書院為湯顯祖立生祠,選派畫師徐侶云到臨川為湯顯祖畫像。天啟四年(1624),湯顯祖逝世后第八年,遂昌士民遵提學吳之甲曉諭,在相圃書院重新建祠祭祀湯顯祖。崇禎十三年(1640),相圃書院因年久租侵于役,管理失常。知縣許啟洪根據(jù)地方文士報告,把被侵占的租田追復。后經(jīng)年歷月,因管理疏虞,租田湮沒,書院傾圯,射堂變得蔓草荒煙。
先后兩臨川,我慚時政疏虞,難媲昔賢褒眾口;
|
|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鼓山書院 位于浙江新昌。宋天禧間邑人石待旦建于西郊外鼓山。歲久廢。明嘉靖中知府洪珠復建,又圮。清嘉慶十九年(1814)知縣涂日曜勸邑紳呂保之母陳慕人獨捐資建書院于山麓。前立講堂,后設石先生像座,旁列學宮,共50余間。并撥南明書院田為課士費。光緒二十四年(1898)其孫又重修,續(xù)捐田至36畝。知縣侯琫森《重修鼓山書院碑記》云:“自今以后,子若孫茍師其意而踵而行之,將銖積寸累自數(shù)十畝以至數(shù)百畝,歲修不患無資,而茲院暨太恭人赫赫之功,且與鼓山同垂不朽矣。”
安定書院 位于浙江湖州。宋熙寧五年(1072)知州孫覺為胡安定建祠于州學右。淳祐五年(1245)知州蔡節(jié)于報恩坊官地宏擴其制,創(chuàng)屋楹470問,置禾田100畝,禮請饒魯、蔡沈講學其中。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祠院為廣化寺僧占據(jù)。三十年知州許師可又于城北觀德坊創(chuàng)祠50楹。久圮。明宣德初都御史熊概巡撫浙江,即故址重建。天順元年(1457)參政黃譽改建,二年僉事陳蘭修。弘治四年(1491)知府王珣,嘉靖三年(1524)巡撫陳鳳梧、四十四年巡按龐尚鵬、隆慶五年(1571)知府栗祁先后重修。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署知府吳昌祚修并筑室5楹為山長棲息地。乾隆二年(1737)知府胡承謀捐俸重修,中為明善堂,兩廡各5間,東為經(jīng)義齋,西為浩事齋,延師講學,命7邑生童肄業(yè)其中,給以膏火。咸豐、同治年間,知府王有齡、胡澤沛、邑人高廉道、陸心源,相繼重修。歷任山長有程若庸、羅緯、陳仲仁、蔣春卿、張羽等。
柯山書院 位于浙江西安(今屬衢州)。宋大觀間里人毛友、鄭可簡在爛柯山右梅巖筑室讀書。后其子隱居不仕,研讀經(jīng)籍,取名梅巖精舍。朱熹曾到此講學。淳祐六年(1246)知州楊彥瞻立為書院。嗣后,知州游鈞延請徐霖為主講,四方士人群集。景定三年(1262)知州謝奕中復請孔子五十世孫孔元龍為山長。不久毀于兵火。宋末徐天俊任山長,重建廟祠齋廡。元馬端臨嘗為山長。
包山書院 位于浙江開化。宋乾道末汪觀國退仕居里,于馬金村西包山之麓造屋數(shù)間作學館,課讀子弟,稱逍遙堂。聘呂祖謙主教席,汪觀國兩子汪湜、汪泓從其學。朱熹曾途經(jīng)呂祖謙講學之地包山,為學館題名“聽雨軒”。鵝湖之會后,朱熹、陸九淵等人均轉(zhuǎn)道包山,論道講學,一時名聞遐邇。紹定六年(1233)前后,湜、泓相繼退仕歸鄉(xiāng),重振學館,并立朱熹、呂祖謙祠位,早晚奉祀。景炎元年(1276)汪泓之孫汪繼榮以進士任職朝中,經(jīng)奏請,宋端宗趙昰親賜“包山書院”字額,至此,書院正式定名。設山長主之,各方來學者數(shù)百人,文風大振。元代幾經(jīng)修葺,弦歌不斷。明天啟間廢。清康熙十七年(1678)汪氏后裔汪公毅、汪元秋重建。規(guī)模宏大:前廳門樓高聳,上有“包山書院”四字并圣旨一方;中為明倫堂,左院題名“景賢鄉(xiāng)秀”;右院題名“繩武育才”;后為先賢名院,立朱熹、呂祖謙祠位、先賢牌位;最后為聽雨軒,作休息宴飲之所。
逸平書院 位于浙江江山。原名南塘書院。南宋紹興初儒士徐存(字逸平)建于南塘。朱熹曾多次往訪,一起探討理學。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縣吳仲遷至城西騎石山麓,改名“逸平”。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縣黃綸捐資重修。隆慶間知縣邵仲祿再次重修,易名正學書院。萬歷四十一年(1613)監(jiān)生鄭朝煥、程德芳、徐世皋、鄭之階、徐廷觀等重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教諭應芝暉、訓導蔡英重建徐逸平先生祠,并擴建書院,造屋14楹,中為講堂,左右為學舍,后有一巖洞,寬數(shù)丈,深二仞,內(nèi)有清泉,諸生課業(yè)之暇可游憩其間。咸豐十年(186O)毀于兵。
稽山書院 位于浙江山陰(今屬紹興)。宋代朱熹為浙東提舉時常講學于縣城臥龍山西崗。后馬天驥建祠祀之,吳革復請為稽山書院。元至正年間,廉訪副使王侯復增葺。歲久堙廢。明正德年間,知縣張煥發(fā)重建。嘉靖三年(1524),知府南大吉增建明德堂、尊經(jīng)閣、瑞泉精舍,試八邑諸生,選其優(yōu)者升于書院,稽山遂成浙中王門重鎮(zhèn)。萬歷七年(1579)奉例毀書院。十年,知府蕭良榦修復,立朱文公祠,大集越中諸儒會講院中,又訂立《會約》,反對虛談,提倡實學,實有別于流入空疏之王學末流者。又即瑞泉精舍址建一堂,題曰“仕學所”。清康熙十年(1671),里人虞敬道、柴世盛重建。其后興學不斷。
明善書院 位于浙江松陽。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為浙東提舉,曾到縣西講學。咸淳間(1265-1274)邑人葉再遇建書院以祀朱熹。后廢。清乾隆十五年(1750)知縣陳朝棟重建于城東。將原存學田及廢寺田撥入作膏火之資。咸豐八年(1858)、十一年兩次遭兵毀。同治六年(1867)知縣徐葆清購城北天后宮之東葉姓房屋再次改建,較原址尤為寬敞。
獨峰書院 位于浙江縉云。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到縣東仙都,愛其山水似武夷,曾留居講學。嘉定中邑人葉嗣昌于仙都山獨峰前建書院。咸淳七年(1271)邑人潛說友即舊址廣而新之。明洪武間廢。清同治十二年(1873)南鄉(xiāng)士紳捐資重建。
清獻書院 位于浙江西安(今屬衢州)。北宋名臣趙抃故居。咸淳間知州陳蒙于拱辰門外立書院,因趙抃去世后謚號清獻,故名。陳士貞曾為山長。明天順三年(1459)參議高崇、知府唐瑜重建。成化間(1465-1487)知府李汝嘉增修之。弘治十二年(1499)知府沈杰立祠主祭,又命知縣戴禮于正堂東西各添屋3楹為齋沐所,建愛直亭于堂后竹林中。毀于明末。
美化書院 位于浙江縉云。宋淳熙間朱熹曾至縣東之美化鄉(xiāng)講學。嘉熙間知縣陳大猷、縣尉陳實建書院。元初毀。元貞二年(1296)山長陳天益重修,建先賢祠及門闕廟廡,并置田為膏火之資,大德元年(1297)縣尹翟某重建講堂。
二戴書院 位于浙江嵊縣(今嵊州)。舊為晉代戴逵(字安道)、戴颙(字仲若)父子讀書處,宋時建為戴溪亭。元至元十七年(1280),縣尹汪庭改為雪溪精舍。元貞二年(1296),浙東僉事完顏真、縣尹余洪改名二戴書院,祀二戴,集諸生肄業(yè)其間。至正五年(1345),縣尹冷瓚重修。二十年毀于兵火。后幾度興廢。清同治年間,知縣嚴思忠倡議移建別處,至光緒初年,知縣陳國香始捐資落成。光緒二十六年(1900),蔡元培曾兼任院長。二十九年,邑人鄭錫生、王丙樞等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堂。
泳澤書院 位于浙江上虞。元至正間建于西溪湖東。因朱熹講學于此而立祠祀之。有儀門、禮殿、祠宇、講堂、齋舍、廚廁等,置湖田1100余畝,歲入供春秋祭祀、師生之廩食。歲久湖湮廢,書院亦傾圮。明萬歷十二年(1584)知縣朱維藩復西溪湖,并復朱文公祠、泳澤書院于湖濱,建麗澤堂、祠所,置朱熹像于其中。另建有廂房、儀門。榜曰“史公祠”,前石坊題曰“泳澤書院”。再前為來學橋,春秋祭祀。后因主事者不得其人,書院、祠宇頹廢。
仁山書院 位于浙江龍泉。明正德十五(1520)知縣葉竦諭偕二十二都安仁鄉(xiāng)劉、項二姓倡建,不久因葉調(diào)慈溪,未果。嘉靖三年(1524)知縣朱世忠置田20畝為膳師費,里人劉尚誠、項尚達、項珪等各捐助成之。知府張元電題額“仁山書院”。后廢。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蘇遇龍出任知縣,次年至安仁鄉(xiāng)訪故址,查無可得,乃于常樂寺側(cè)構屋數(shù)楹,立講堂,重建書院。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縣黃德中重修。
五云書院 位于浙江縉云。明嘉靖四年(1525)知縣方潤建,中為朱子祠。因朱熹曾到仙都講學,時邑人陳邦衡、陳邦鑰等師尊之,后邑內(nèi)建有獨峰書院、美化書院祀之,但年久均廢,故立此書院繼祀。后改按察分司行署。久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縣霍維騰重建朱子祠,設義塾。雍正四年(1726)知縣戴世祿創(chuàng)前廳3間,講堂3間、東西學舍各5間,祀朱熹,以陳邦衡、陳邦鑰配祀。乾隆間多次修葺。道光八年(1828)邑人呂錫熊重建。咸豐間遭兵毀。后呂錫熊子侄等再次重修。
衢麓講舍 位于浙江西安(今屬衢州)。明嘉靖十七年(1538)知府李遂建于龜山之麓講舍街。李遂字克齋,故又名克齋講舍。中為教思堂,堂后是四賢祠,祀朱熹、呂祖謙、張栻、王陽明。前為歸仁堂,外為墨池,立有講會。四十三年知府鄭伯興、同知薛應元、通判夏寶重修。鄒守益、陳九川、錢德洪、王畿、王璣等曾會講于此。
證人書院 位于浙江會稽(今屬紹興)。明嘉靖間為“古小學”,祀尹和靖,歲久傾圮。王守仁之學,在浙江一傳為王畿,再傳為周汝登、陶望齡,三傳為陶奭齡,漸近于禪。劉宗周為挽此頹風,救正王學末流之弊,遂就古小學址建講堂5楹,額曰“證人書院”,率弟子講學于此。以“誠敬”、“慎獨”為講學宗旨,從游者甚眾。名士黃宗羲、王業(yè)洵、王毓蓍等40余人均出此門。明宦官魏忠賢下令盡毀天下書院,修建工程未半而停止。崇禎四年(1631)知府黃公修成,前后歷時17年。清康熙七年(1668)黃宗羲復舉書院講經(jīng)會,謂“明人講學,襲《語錄》之糟粕,不以‘六經(jīng)’為根柢,束書不讀,但從事于游談。學者必先窮經(jīng),經(jīng)術所以經(jīng)世,乃不為迂儒”,又謂“讀書不多,無以證斯理之變;讀書多而不求于心,則又為偽儒矣”。從之講學者數(shù)百人。五十九年知府俞卿與知縣張我觀改書院為會稽義學。后廢。乾隆五十一年(1786)知縣朱仆麟重修。五十三年知縣余名暨又重修,題曰“稽山書院”。
宗傳書院 位于浙江嵊縣(今嵊州)。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周汝登建于鹿山。構舍15間及海云庵,名“海門”。門人山陰知縣余懋孳又額曰“宗傳”,會稽陶望齡額曰“事斯”。后圮。清康熙三年(1664)門人吳天璿、孫周捷重建。又圮。乾隆四年(1739)裔孫將其地出售。六年知縣李以琰捐俸贖之。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辦私立事斯高等小學堂。
蕺山書院 位于浙江山陰(今屬紹興)。原名蕺里書院。明崇禎四年(1631)劉宗周于紹興府山陰縣蕺山戒珠寺建書院講學,從學者200余人。后為優(yōu)人所據(jù),祀唐明皇,曰“老朗廟”。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府俞卿召梨園捐俸50金購之,并檄令移置原像于他處,隨又修葺舊宇為后堂,增造前堂、外軒、兩廡,共14楹,落成告奠,重題額曰“蕺山書院”。全祖望、齊如南、孫人龍等曾先后任主講。院舍南向臨街,有頭門、左右耳房,詔山徑屈曲而上。乾隆間知府張廷柱以儀門內(nèi)迤東余地為生童讀書之所,構屋18間。再上稍東為菉竹亭,亭西為二門,門內(nèi)為廳,自廳南折而西有門一重,門左為吏胥書寫之所,門內(nèi)南向堂5楹,額曰“劉念臺先生講堂”。菉竹亭稍北歷級而上有門,題曰“證人講舍”。再上有樓3楹,額曰“清暉”,樓西側(cè)為“來英閣”,以奉奎宿,后圮。正中獨院祠3間,祀劉宗周。乾隆五十年(1785)邑人陸凱在廢址構堂3楹,移戒珠寺前右軍塑像奉于中楹,左為名宦,右為鄉(xiāng)賢。
雅峰書院 位于浙江景寧(今屬云和)。即雅峰講舍,又名鶴溪講堂。清雍正七年(1729)知縣汪士璜建于石印山后。有講堂5楹,學舍20間。后圮。乾隆三十八年(1773)知縣張九華購民地改建,易名“指南”。大門內(nèi)有左右書房各3間,二門內(nèi)左右書樓各3間,講堂3楹,退室5楹,書房6間,古桂樹旁建柱香亭,周圍以墻。道光三十年(1850)因遷建學宮,移奎文閣下書院內(nèi),知縣邢吉甫重建講堂。同治元年(1862)被毀。同治三年知縣徐熾烈、張鴻修葺、改建。同治八年知縣周杰兼主講席,每月朔望課士,捐廉獎勵。
南明書院 位于浙江新昌。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縣曹鎜與闔邑紳士售城西通會門內(nèi)兩云庵基捐建。立講堂、敬業(yè)堂、冰壺堂、凌云閣等20余間。捐田300余畝,延科甲名師議立規(guī)條,設紳士4人董其事,3年一換。后又重訂章程,必期無弊。嘉慶七年(1802)知縣朱品鎬設董事經(jīng)理其事。咸豐十一年(1861)毀于兵火。光緒年間重建,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堂。
愛山書院 位于浙江湖州。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府李堂就通判署廢址建。設篤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五堂。因院址在愛山臺下,遂名。后以肄業(yè)者日盛,復建鄰碧樓上下10間,前兩翼為明經(jīng)、治事兩齋6間及耳房等屋,教學循宋代胡瑗經(jīng)義、治事分齋教學遺法,并詳訂學約,規(guī)定:肄業(yè)者額定30名,每生員膏火費日給銀4分,如在肄業(yè),準其領取;如出入無常及外館者,停發(fā)。每月會課,生貢一概收錄,童生必府縣考列10名內(nèi)者方準附課,考列前茅者,捐給紙筆,以示獎勵。課藝中有清真雅正者,經(jīng)掌院選定發(fā)匠登梓,自行出資;如無力者,動項代刻板貯遺愛堂以備匯介成集。肄業(yè)生員中有中式者,于講堂兩旁懸匾題名;童生入泮者,各于書院前種樹一株,以志不忘。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府晏端書、同治初郡人沈丙瑩等幾次重修。后廢。
輔仁書院 位于浙江嵊縣(今嵊州)。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知縣唐仁埴倡建于三十六都大仁寺東。構講堂、書舍40楹,撥寺田100畝,為延師修脯之資。后又撥田80畝,供會試路費。咸豐四年(1854)舉人錢錦山等捐資重修。舉人錢蓮峰主書院講習,邀各都紳士以倡捐修寺廟余資修書院,經(jīng)數(shù)寒暑而告竣。1907年改為鄉(xiāng)立高等小學堂。
剡山書院 位于浙江嵊縣(今嵊州)。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監(jiān)生支本、貢生支金捐建于縣學欞星門右。共50余楹,規(guī)模較大。復捐歲脩田20余畝。道光六年(1826),又添建院舍13楹。咸豐十一年(1861),因火而圮。同治二年(1863),俊輝、俊生重修,費資千金。光緒二十六年(1900),正月蔡元培任院長,擬《剡山二戴二書院學約》,后又頒《告嵊縣剡山書院諸生書》,從教育目的、教育內(nèi)容、課程設置、講課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為書院改學堂打下了基礎。三十一年,改為私立剡山高等小學堂。
經(jīng)正書院 位于浙江上虞。清道光十二年(1832)知縣楊溯洢、教諭徐廷鑾首倡捐廉暨闔邑紳民捐資建于縣城東隅。大門額曰“經(jīng)正書院”,儀門額曰“麗澤試院”,建考棚38間,為歲科童子就試所;又進為講堂,后為正樓,設文昌閣、書舍,庖湢俱備。有田665.1畝、地1750.1畝、池1.4畝、山200畝。凡主講束修住齋餼廩,皆擬有條規(guī);紳士公同議舉純正首事4人,每年十二月初一開列,送縣簽點2人,責成管理次年收支錢文之事,逐年更換接辦,以杜久踞侵蝕之弊,由縣發(fā)給蓋印收錢總簿1本,將各當商生息錢、各佃戶租田錢數(shù)載于簿首;每年正月禮房立四柱簿2本,蓋印交首事領回,出入登記清楚,每月散膏火后送縣過硃,一存縣署,一存首事,以憑內(nèi)外查對;該首事于年終將通年收支存剩數(shù)目匯冊稟縣查考,至次年正月初十以前即將印簿及支銷四柱簿交與下班首事接管,該新首事務將舊首事帳目逐款會算明白,方許將上年用錢總數(shù)填入總印簿之內(nèi),將上年四柱簿交縣,更領新簿,如有侵虧廩官究追,隱一貼九,并將侵虧劣跡示書院,不準再列名單簽點。
蓬山書院 位于浙江定海(今屬岱山)。原名勸善仙館。清同治元年(1862)遂安貢生洪自含與多先生鄔兆權等建于房山麓。后嫌仙館之名不雅馴,遂改名蓬山書院。有明樓5楹,奎星閣1座,文昌閣大殿5楹、香山祠1座。以勸善為宗旨,兼課文藝。公推鄔兆權為山長。每月朔望兩課,以制藝一,試帖一。鄔故后,由岑港巡檢司呈請定海廳同知命題閱卷,生員分超、特、一三等,童生分上、中、次三等。生員第一名獎制錢1000文,童生第一名獎制錢800文,次遞減。得獎者限于前5名及8名而止。光緒十一年(1885)于院后增設“同文塾”,由督收局委員翟國棟捐資創(chuàng)建,計塾舍5間,山長房2間、輔文閣1座、庖廚3間。每月增加上、下弦兩課,延聘山長,增加膏火,視前倍之。且生員前30名,童生前20名均給予獎勵。又以各隩分設義塾10館,延請諸生為教師,俾貧苦子弟皆得就近入塾,每館額定20名,不取分文,其始設之時且每節(jié)獎給學生紙筆錢每名200文。于是文風蒸蒸日上。山長由督收局委員訂約聘請,遙良講席,并不到院。翰林院編修吳慶坻、陸懋勛等曾被聘為山長。三十一年(1905)考課停止,改設蓬山國民學校兼高等小學校,各村之義塾亦改為國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