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浙江·臺州書院對聯(lián)集錦

文明書院

  文明書院,位于浙江天臺縣天臺山麓。

小住訪名山,雨晦風淆,一宿勾留心眷眷;
傳經(jīng)開講舍,體明用達,百年培養(yǎng)士蒸蒸。

  • 清代郭昆濤題文明書院
 

 

東湖書院

  東湖書院,位于浙江臺州。清朝同治六年(1867)知府劉璈創(chuàng)建,設(shè)山長、齋長各一位,由知縣聘任山長。后廢。宣統(tǒng)元年(1909)陳琮琳在書院故址創(chuàng)辦公立初等蠶桑學堂。

幾年辟湖上講堂,看濟濟多才,喜有文翁興教化;
此地亦江中孤嶼,聽瑯瑯弦誦,可無謝客賦詩篇。

  • 清代郭昆濤題東湖書院
 

 

椒江書院

  椒江書院,位于浙江臨海。清同治年間創(chuàng)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海門小學堂。

使君興學有深期,望諸生澄澈心源,繹鹿洞課程、象山利辯;
多士讀書當大用,好來此放開眼界,看赤城霞起、碧澥瀾回。

  • 清代郭昆濤題椒江書院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桐江書院 位于浙江仙居皤灘鄉(xiāng)山下村與板橋村之間。宋乾道間(1165-1172)方斫建。書院占地一百五十多畝,主體為三重院落式結(jié)構(gòu),由正門、鼎山堂、大成殿及東西廂房構(gòu)成。書院后面引永安溪水于一潭,名曰鑒湖,鑒湖水環(huán)繞書院,名曰桐江,書院亦以桐江名之。由于方斫“卓然屹立于眾醉獨醒之中”,是“東南學者表正之師”,所以桐江書院創(chuàng)辦后,名聞遐爾,“四方之學士文人,負笈從游者嘗踵相接?!蓖┙瓡撼幸u湖南岳麓書院的學規(guī)。當時岳麓書院的學規(guī)是朱熹制定的《朱子書院教條》,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有名的學規(guī)。桐江書院以中國頂尖的書院學規(guī)為規(guī)范,足見方斫辦學的嚴謹和雄心。中了狀元,做了夔州知府的王十朋得知桐江書院建成后,興奮異常,挽袖揮筆親書“東南道學世家”、“理學名崇”兩塊匾額,送至桐江書院,以示慶賀。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在臺州任職期間,也欣然來桐江書院講學,并揮筆寫下“鼎山堂”三字,希望桐江書院這座文化的授業(yè)講堂,如鼎峙之山堅不可摧,如鼎峙之山牢牢地撐起文化蔚藍的廣袤天宇。同時,朱熹還親手在書院前植下五株苦櫧樹,隱含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之寓意,鞭策求學的學子們甘于寂寞,吃苦耐勞,奮發(fā)向上。不僅如此,朱熹還毅然送子在此就學,并作《送子入板橋桐江書院勉學詩》,詩云:“當年韓愈送阿符,城南燈火秋涼初。我今送子桐江上,柳條拂水春生魚。汝若問儒風,云窗雪案深工夫。汝若問農(nóng)事,曉煙晨露勞耕鋤。阿爹望汝耀門閭,勉旃勉旃勤讀書?!?/p>

  上蔡書院 位于浙江臨海。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王華甫建于東湖,宋理宗賜額,祀謝良佐(號上蔡先生)。有圣則、稽古二堂,規(guī)制甚盛。許衡(號魯齋)首為堂長,講程朱理學,受業(yè)者眾。知名者有王賁、周敬孫、朱致中、薛松年、黃超然等。元至元十三年(1276)毀于火。浙東道宣尉使陳公徙建于郡城玄妙觀右。明宣德七年(1432)圮于洪水,浙江按察司僉事辛昉、郡守阮勤重修之。后提學副使劉端、知州顧璘相繼修葺,規(guī)制漸備。隆慶間,侍御謝廷杰會邑令周思稷增新,伊洛之學復興于臺。后廢。

  樊川書院 位于浙江黃巖。起初宋儒朱熹、邑人杜范講學于杜家村,后建為朱文公祠,祠后為紫陽書院。明嘉靖間知縣汪汝達移建于縣南御崇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縣劉寬更名“樊川”,銘曰:“窅窅樊川,大儒攸止,筆挾風霜,綱提目舉。大海所歸,高山秀峙,多士云蒸,講堂爰啟?!薄霸缆醋屳?,蒿陽遜美,諸生以時橫經(jīng)習史,勿荒于嬉,勿豪于里,睹指如歸紫陽弟子?!鼻∈拍?1754)知縣金鰲改城內(nèi)萬福堂僧寺為新院址。次年知縣劉世寧續(xù)建。廳堂廂房、廚庫庖湢悉具,規(guī)制宏敞,膏火充足。三十四年知縣王憕率邑紳增修,延師課習,優(yōu)給餼膳以勸學。王憕《樊川書院課士記》曰:“予則朔望視其所學,而一再試之,厚其廩餼,別為甲乙。閱數(shù)月,而士風丕振,文教聿興。士不遠百里皆裹糧而來。”五十四年知縣路邵改為使節(jié)行館。咸豐年中訓導沈廷飏等重建縣南朱子祠,祠后仍為樊川書院。咸豐十一年(1861)毀。惟講堂存。同治年中知府劉璈、知縣陳寶善、孫憙等籌款重修。

  柔川書院 位于浙江黃巖。原為宋儒黃超然講學著述于柔川里之義塾。時“生徒遠至,誨人不倦”。后黃子中玉承父志,辟塾為書院。中祀二程朱子,以超然配。東西兩廡為師生之舍,后堂為會講行禮之所,庖湢器物悉具。生徒弦誦其中,旨在啟迪民心,士民成俗。

  安洲書院 位于浙江仙居。元至元間隱士翁森建于縣東25里,授徒800。明代遷建于縣治東,始為義學。后為汪公祠,祀汪夢說。清康熙七年(1668)知縣鄭録勛重建于學宮西,祀陳古靈。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縣蔣惟枚徙建于明倫堂后,構(gòu)講堂3楹,前后齋室20楹。道光五年(1825)邑紳重修,榜名“安洲書院”。十五年知縣郭瓊宴重建樓屋5楹,上祀文昌,兩廂增齋室30楹,規(guī)制宏敞。同治七年(1868)知府劉璈檄知縣振興文教,籌增經(jīng)費,新舊學田計有1000畝。詳定考課程式,每年正月考試,取肄業(yè)生員正課、副課各20名,肄業(yè)童生正課、副課亦各20名,余列附課。每月朔望2課,正課童生給膏火錢600文,副課生給膏火錢300文。凡列超等者,加獎;住院者,月給米2斗。清末改為安洲初級中學。光緒《仙居縣志》載有“安洲書院圖”。

  文獻書院 位于浙江黃巖。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江浙樞密副使劉仁本建于委羽山。以朱熹曾施教于臺州,邑人右丞相杜范得其傳,因祀朱熹于此,而以杜范配祀。構(gòu)宇若干楹,門廡堂舍、象飾服器悉具。割田200畝以供春秋朔望日師生廩餼。州里諸生誦詠其間,以裕身善俗。院左建六先生祠,祀徐中行、徐庭筠、趙師淵、杜燁、杜知仁、郭磊鄉(xiāng)諸賢邑儒,后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縣劉世寧率邑紳士重建,有廳5間、耳房6間、祠3間、講堂5間、廂房6間,延師課讀于此。

  靈石書院 位于浙江黃巖。唐李商隱(義山)讀書于靈石山,有著書堂遺跡。宋紹興中謝伋隱此,名所居曰藥園,筑勝景多處。朱熹有詩曰“謝公種藥地,窈窕青山阿。”明嘉靖中工部郎中王堂以齋堂構(gòu)靈峰書院,時蕩舟讀書其間,復與諸兄坊等為六老會蓋為講舍。后廢為寺。清同治九年(1870)知縣孫熹改建為靈石書院,割寺田若干畝為師生膏火。邑西百里之士弦誦其中,進德修業(yè),以人杰不負地靈。

  正學書院 位于浙江臨海。原名赤城書院。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府周志偉同知朱世忠、王廷干建于白云山麓。中祀十賢,堂名會文,軒名敬止,東名育才,西名觀德,并立射圃。是年,“捷南宮者3人,嗣甲第連綿,公卿輩出”。后圮。尚書黃綰為記。清道光五年(1825)知縣程章及紳民等捐資重建。堂樓廡楹、齋廚庖湢及一切器具皆備,請進士宋仁華、包大成先后主講席。后知府潘觀藻又奉祀方孝孺(正學)于院中,遂改院名為正學書院,并撥近圣書院田畝以增師生膏火。咸豐十一年(1861)毀于兵火。同治五年(1886)知府劉璈復建,邑紳傅兆蘭董其事。建有平閣、講堂、書舍、游廊、小院、平廳等,規(guī)制宏敞。逾年肄業(yè)諸生濟濟日盛,添建后院書舍,延舉人陳鶴主講席。

  鶴鳴書院 位于浙江溫嶺。原名泉溪書院。清知縣劉履昌建于太平縣(今溫嶺)城東南隅儒學左。乾隆十九年(1754)知縣聲士吉改名“鶴鳴”。同治六年(1867)知府劉璈、知縣戴恩濬詳定二書院(另一為宗文書院)章程,刊示曉諭,規(guī)定:每書院每年給錢3000千文,按月支取,為院課膏火獎賞;每月朔日縣課、初十齋課(宗文書院:望日縣課、廿五齋課);縣課取內(nèi)課生員、外課生員、內(nèi)課童生、外課童生各20、30、20、30名,各獎錢300、200、240、160文;縣課獎錢于齋課繳卷時給發(fā),如齋課不到則扣除,并入決科獎賞,以儆曠課而勵精勤;凡遇考試停課,將獎錢存留,俟作鄉(xiāng)試前決科獎賞;邑中無力寒士,有志肄業(yè)者,均準其留院,附學應(yīng)課,以廣教育而恤寒酸;董事每歲年底將按月支取給發(fā)數(shù)日造具清冊、送學移縣詳報府憲備案。光緒年初,知縣孫晉梓增置田畝、錢文,自此經(jīng)費愈覺充裕,弦誦之聲不絕。

  宗文書院 位于浙江溫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學博金煦春、貢生趙訓建于十七都橫峰之陽。咸豐元年(1851)竣工,有講堂5間,文昌祠3間,山長房4間,肄業(yè)房32間,監(jiān)院房、帳房、倉屋、廚房、大門等13間。大門外及兩旁皆有池。置田百畝為修金膏火之費。同治六年(1867)知府劑璈、知縣戴恩濬詳定章程,刊示曉諭。十年于講堂前續(xù)建奎星閣。諸生遠近而來,嚴其功課,勵以科名。后改為“宗文初級中學”。光緒《太平縣續(xù)志》有圖。

  印山書院 位于浙江臨海。舊為尼庵。清同治二年(1863)里人以該山方整如印,請于知府劉璈集資贖回,建為書院。嗣后天主教盛行,被人售與教堂,稱毓村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府鄧起樞從紳議,于漁團項下籌款7000元贖回,改辦印山高等小學堂。

  三臺書院 位于浙江臨海。原名廣文書院。清同治六年(1867)知府劉璈將福清尼庵給價歸公而建。祀臺郡文教之祖、唐代鄭虔(廣文),專課經(jīng)古。前為門,中為閣,兩旁為書舍,周繞以垣墻,規(guī)模較小。逾年肄業(yè)者無虛席。十年擴其規(guī)模,增置樓舍,附以庖湢,易名三臺書院,以課孝廉,故又稱孝廉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名三臺中學堂。

  九峰書院 位于浙江黃巖。清同治八年(1869)知縣孫熹改建于九峰山九峰寺舊址。有敷極堂5楹,為師儒講習之所;悌云精舍5楹,為諸生居所;吳公祠5楹,祀鄉(xiāng)先達;書山閣,即吳公祠樓房,藏經(jīng)史百家書3萬余卷及鄉(xiāng)先達遺書。山上有仰高亭,為游憩之地。冀諸生“經(jīng)明行修,工文章,蓄道德,蔚為巨儒名臣”。光緒二年(1876)大門垣墻并圮,知縣王佩文重修。


 錄校制作:惡人谷珠樓  轉(zhuǎn)貼請注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書院與學田、賓興
1968年浙江臨海寄黃巖實寄封
湖南·懷化書院對聯(lián)集錦
廣西南寧書院
焦作市歷代書院一覽表
山東書院簡介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