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
2、領(lǐng)悟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繪畫美,體會詩人的人格魅力。
3、積累重要的文言字詞,把握詩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重點
1、把握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
2、領(lǐng)悟的意境美、語言美、圖畫美。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人的人格魅力。
2、領(lǐng)悟詩歌的意境美。
教具準備
錄音磁帶和自制的PPT。
教學方法
討論法、練習法。
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一、導(dǎo)入
由古典詩歌“菊花”意象,引出詩人陶淵明,導(dǎo)入課文。
二、誦讀正音,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和停頓,領(lǐng)會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
三、走近詩人,知人論世
陶淵明(365-427),東晉大詩人,名潛,字元亮,因宅邊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陶淵明是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自幼博覽群書,有大濟蒼生的抱負。
陶淵明一處因家境貧困而幾次出任官職,但他生不逢時。東晉末年,戰(zhàn)亂頻繁,當時的官場腐敗、政治黑暗、仕途險惡。官場中的陶淵明飽受排擠。13年的為官經(jīng)歷中,只出任過祭酒、參軍一類的小官,在亂世之中,他的政治抱負是難以實現(xiàn)的。陶淵明也看透了官場的黑暗和腐敗,不滿現(xiàn)實的他曾多次辭職。最后一次任彭澤令時,郡里派督郵到縣里來,縣里的小吏勸他“束帶”迎接,他卻說:“吾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陶淵明就此辭官回鄉(xiāng),任彭澤令前后只有八十多天,這時他只有41歲,此后就一直躬耕隱居,最后在貧病交迫中離開人世,死時63歲,死后被朋友們私下謚為“靖節(jié)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現(xiàn)存有詩125首,分為三類: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其中田園詩最多,成就也最高。陶淵明把自己歸隱田園參加勞動后的感受和對農(nóng)事豐歉的喜憂,都反映在他的詩中。在人們面前呈現(xiàn)出一幅恬靜幽美的田園風景畫,揭開了中國詩歌史上新的一頁,因而被后人尊稱為中國田園詩的始祖。
陶淵明是漢魏晉800年來最杰出的詩人,同時他也開啟了中國文人“隱逸”的先河。
四、解釋詩題
歸園田居:回到園田去居住、生活,也即歸隱田園?!稓w園田居》共五首,課文所選的是第一首。
五、把握重點字詞,疏通詩意
六、閱讀鑒賞、討論探究
1、詩人為什么要歸隱田園呢?在詩歌中可以找到詩人歸隱田園的主觀與客觀原因?
2、詩人回到怎樣的田園去生活,詩人筆下的田園生活是怎樣的?對于田園鄉(xiāng)村,詩人寫了哪些景物,描寫景物時視角有什么變化?運用了哪些感官?
3、詩人對自己田園生活有何評價?詩人回到田園生活后有什么感受?
七、小結(jié)詩歌的美
圖畫美——白描勾勒出一幅寧靜恬淡的田園水墨畫。
意境美——恬淡閑適、質(zhì)樸自然的境界。
語言美——質(zhì)樸清新,如話家常,娓娓道來;形象貼切,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八、如何看待陶淵明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行為?這種行為可取嗎?(也可設(shè)計為:陶淵明是繼續(xù)出仕好,還是歸隱田園好?)
點撥: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令人敬佩;歌唱田園風光,令人贊嘆;歸隱田園有獨善其身,消極避世因素,這一點自然不應(yīng)當苛求古人。
九、拓展閱讀(課外分別選其詠懷詩、飲酒詩、田園詩自行閱讀)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十、試背
十一、布置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