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女兒被福建師大錄取。我去道喜。
與女孩第一次見。她在重點班讀書,可是始終掉尾巴。她父親玩笑說,反正也不會再差了。我以為這種處境下,孩子心態(tài)會受到影響。
這次見,完全顛覆了我的想法。
她是一個很樂觀、合群的女生。暑假里,自己到樓下茶社幫忙,習得了這份知識。我去便給我布茶道。
她樂呵呵,也開我的玩笑。她是媽媽班的學生,我是她媽媽的老師。她說,我是不是叫師祖?
她母親講述她的故事。
她們班出了高考狀元。她與之約,復印了他的筆記,在本校各年級家長會時,做宣傳。最終小有盈余。給狀元留下小部分,大部分想捐出去做公益。想來想去,還是反哺母校,設立了一份助學基金。
我想,她在本?;蛟S不是杰出學生,可是她卻是本屆學生里,第一個可以反哺母校的學生。
這對于老師們,是不是一個教育呢?
在我,這次到訪是一次受教育的歷程。
我們對于優(yōu)秀學生的定義,有必要做修正。一個人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想做一個有益于別人的人,有益于社會的人,他樂于做事。而且,并不以為讀書是唯一的生活選擇。這樣的人,或許是社會需要的主流,是大眾化的人才,也是我們的教育急需培養(yǎng)的人才。在做事,生活里的基本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等方面,她的表現(xiàn)更優(yōu)于狀元。她在未來生活里,或許比狀元的人生更有價值。
她讀書,選擇了中文,與她母親一樣,未來要做一個語文老師。
她說,讀書很好。
母親也說,讀中文,至少可以增加修養(yǎng)。
她們一家,父母與女兒,關系和諧、融洽。父母樂于接受女兒的主動和積極的抉擇,她們并不苛求女兒。
似乎,這種近乎自由化的家庭教育,成就了女兒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或許,有良好的心態(tài)和交往做事的能力,比讀出多少分,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