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作之排比段法 汪茂吾
【一技】在考場議論文寫作中,不少同學苦于不會展開,以致于文章內容不夠充實,未能達到一定的字數(shù)要求而得不到應有的分數(shù)。這里我們介紹一種方便實用的擴充文章內容的方法——排比段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所謂排比段法,就是在中心論點確定以后,圍繞中心論點列舉事實和材料,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段落來論證論點。這若干個段落的長度大致相當,有關句型大致相同。其每一段的基本結構是:先擺出事實或材料,再圍繞事實和材料展開議論分析,即我們常說的“擺事實,講道理”。這也是議論文最基本的論證方法和寫作方法。
【一例】以“漫談立志”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題目自擬。
這是一道命題作文,從題目本身來看,適合寫成議論文。議論文就一定要有作者對所持問題(這里的問題就是“立志”)的態(tài)度、看法、見解或主張,即論點。我們不妨先確定以下論點:一個人只有先立志,方能有所作為;或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立志。因為是“漫談”,故適合用排比段的方法來展開。
漫談立志
一個人如果胸無大志,即使再有壯麗的舉動也稱不上是偉人。
——拉羅什夫科(法國)
①所謂“志”即志向、理想;所謂“立志”,即樹立遠大的志向或理想。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yè),首先必須樹立遠大的志向或理想,然后再為之而努力拼搏。因為只有樹立了遠大的志向或理想,人生才有明確的方向,才有堅定的目的,才有不竭的動力。(破題,點題)
②立志是成功的基石。古今中外,凡是成大器者,都在人生的最初階段,立下大志。(承上啟下,行文的方向和思路)
③王充是東漢時期的大思想家。他,少年時家境貧困,卻胸懷凌云之志。當同齡的小伙伴都去興致勃勃地玩耍時,他卻在刻苦地識字讀書,并不斷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后來他又博覽群書,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終于寫出了名垂千古的唯物論著作《論衡》。試想,如果沒有少時立下的凌云之志,清貧的王充又怎能成為我國文化史上令后人崇拜的唯物主義大哲學家。(這個議論不可少,一方面揭示事例的意義,一方面深化主題)
④眾所周知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在中學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這與當時那些讀書為名、為利、為官的年輕人相比,志向的境界可謂天壤之別。試想,如果當初周恩來沒有樹立這樣的崇高志向,后來又怎能成為人人敬仰的革命家!可見,樹立理想,不僅要目光遠大,還要符合時代的要求,切合人民的利益。(針對事例及時議論,點出意義,切不可少)
⑤出身于“酒賭”暴力家庭的美國著名電影演員史泰龍,20歲以前還是一個只有高中水平的街頭混混。一次偶然的事件,讓史泰龍痛下決心:“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要不就會跟父母一樣,成為社會的垃圾!”于是,他開始思索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并立志當一名演員。在遭到1300多次拒絕后,史泰龍終于有了一展身手的機會,并由此逐漸成為世界頂尖級的巨星。在此過程中,他還成為導演、制作人和作家??梢姡瑹o論身處怎樣的劣境,只要樹立遠大志向,并為之不懈奮斗,就一定有成功的希望。(針對事例,生發(fā)議論,切不可少)
⑥宋代思想家張載曾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蔽靼嘌雷骷胰f提斯則說:“人若有志,萬事可為?!保ㄕ磳εe,道理對比論證)
⑦古今無數(shù)立志成才的事例和至理名言,無不揭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唯有樹立志向,方能有所作為。(議論,遙應開篇)
⑧我們青年學生,正處于長知識、樹大志的黃金時期,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給了我們充分施展才華的契機。愿我們結合自身條件,早立大志,早日成才,最終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結合實際,有感而發(fā),順理成章)
【一評】該習作主要運用排比段(還有題記,題記一方面可以引起下文或揭示主旨,一方面又能起到擴充內容的作用)法來展開主體部分。其中的第三、四、五段,就是排比段,運用事實論證來證明論點,并生發(fā)議論。三個典型事例,與第二段的“古今中外”呼應。(源自《語文報高中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