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詩詞寫作中的意象和意】(一)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統(tǒng)一,是內(nèi)在的思想情感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tǒng)一,說白點,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如孟郊《游子吟》中的“游子身上衣”,在詩中不僅表現(xiàn)為一件普通的衣服,更表現(xiàn)為陽光普照般的母愛。

什么是意境?
    “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情感,“境”就是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生活圖景,“意”與“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的可以引發(fā)讀者想象和聯(lián)想的使人恍如身臨其境的藝術境界,這就是意境。
 
    上面我們就意象和意境作了一般性的說明,知道詩詞中的“意象”和“意境”之大意了。

    我們還必須去理解“意象”和“意境”在詩歌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在我們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如何運用好“意象”和“意境”,用它來為我們的詩歌增輝添彩。
    
下面我們就意象和意境的具體定義和表現(xiàn)作一詳細解析。
意象:在這里是個特殊的概念。
    有人也稱為“傳統(tǒng)意象”【即已經(jīng)形成習慣的用法的象】、“固定意象”【就是只能這樣用的象】、“典故意象”【以典故或成語內(nèi)容所標識的意象】等等,名稱不一,所指基本相同。這個象從本意講就是一物有形物體的形象、影象------

簡單來說:
    意象就是指詩詞中有些藝術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過一次以后,后來的詩人反復運用,并逐漸約定俗成,使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個或幾個特定意義上。比如“東籬”這一藝術形象,最初出自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碧赵娭械摹皷|籬”,純系實寫,別無他意,但后來詩人反復使用,并漸漸賦予其特定意義,以至于一提到“東籬”,便產(chǎn)生超塵脫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痹~中的“東籬”已不再是實指,但卻有了特定的意義。

    這里暫先列幾個常見的例子:“楊柳”,是一個關乎離別的意象?!熬栈ā笔且粋€關乎“隱逸者”的意象?!懊髟隆?,是一個關乎“思鄉(xiāng)”、“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對月思人”之說?!鞍自啤?,是一個關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說?!扒迩铩?,是一個關乎“感傷”、“悲秋”的意象?!按笱恪?,也是一個關乎“思鄉(xiāng)”、“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鴻雁傳書之說?!岸霹N”,因其叫聲凄厲,又其聲如言“不如歸去”,最終成為一個關乎“思歸”的意象【后面還有比較詳細的敘述】。

    意象,對于詩人抒發(fā)感情,有著獨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識,當然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及詩人的感情,因此,對一些常見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積累與識記的功夫。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是詩人用來興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
于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達意。

馬致遠的《天凈沙》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

詩歌取象,有的只取一個意象。
例如舒蘭的《鄉(xiāng)色酒》:
三十年前,你從柳樹梢頭望我,我正少年,你圓,人也圓。
三十年后,我從椰樹梢頭望你,你是一杯鄉(xiāng)色酒,你滿,鄉(xiāng)愁也滿。
    這首詩只有一個意象——月亮。以月亮寫鄉(xiāng)愁,用“鄉(xiāng)色酒”喻月光,飄逸莫名的鄉(xiāng)愁就變得具體可感了。

有的詩歌,取的是一組意象。
例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這首詩選擇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四個意象來承載感情,層層疊加,層層遞進,渲染了海外游子與故國家園根脈難斷的凝重感情。

意境:
顧名思義,“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體感的藝術圖畫。在文學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說出,需借物來表現(xiàn);“境”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所觸發(fā)?!耙狻迸c“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的可以引發(fā)讀者想象和聯(lián)想的使人恍如身臨其境的藝術境界。
 
    因此,所謂“意境”,可以說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詩人強烈的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評論作品的重要準繩。我國近代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國維先生認為:情與景是意境的兩個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點;追求感情的真摯、形象的真實和語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常常用“觸景生情”和“緣情寫景”(即“寓情于景”)。


“意象”和“意境”聯(lián)系密切,但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意象和意境都是主觀情感和客觀存在的統(tǒng)一,虛實結合是它們的共同特點。

2、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在作品中,意象與詞語相當,意境與全篇對應,意境要在作品意象的總合中產(chǎn)生。
例如李白的《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詩中所寫的,是山、水、帆、日四種景物。這些景物都包含著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青山、碧水、孤帆、遠日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天門中斷楚江,青山相對,碧水奔騰,遠日映照的雄奇圖景,這些圖景融入了李白氣勢浩蕩的胸襟和激越熾熱的情懷。這就是意境。

3、意象組合成意境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意象的并置、溶合、疊加、流動、超越時空組合等。如:《鄉(xiāng)愁》中的意境就由意象并置組合而成,《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的意境就由意象疊加組合而成。

    詩歌的意境是透過詩中的意象浸潤出來的。要領悟詩歌的意境,第一步就是要找出意象,初步理解詩人是如何借助意象來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色彩、表現(xiàn)自己的希冀和追求、抒發(fā)自己的感情的。

    再拿馬致遠的《天凈沙》來說,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寫的是落寞單調(diào)的秋景,這種秋景,創(chuàng)設的是沉郁悲涼的意境,浸透的是羈旅斷腸的情懷。
  
   《天凈沙》的意象只能創(chuàng)設出沉郁悲涼的意境,這種意境也只能蘊蓄斷腸的愁緒。若把其意象更為“藍藍的天空”、“巍巍的高山”、“茫茫的草原”、“滾滾的長江”,表現(xiàn)出的則是一種高亢、一種昂揚、一種壯美。品鑒詩歌,第一步就是要找意象,通過意象來明特征、悟內(nèi)涵,通過意象來感受、揭示詩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如果說意象是詩歌的骨架,那意境就是詩歌的靈魂。

    詩人把抽象的情緒寄寓于具體可感的事物之中,也就是詩歌中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我們在鑒賞時要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從個人的審美興趣的角度,透過詩人筆下具體可感的事物,去探知詩人的內(nèi)心和情緒。換句簡單的話說,一首詩,寫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寫了景物、人物的什么特征,表達了什么思想,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能弄懂這些,就能領悟詩的“意境”,也就把握了詩的主要內(nèi)容了。

    意境既指敘事詩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的抒情主人公(包括作者),也指即興即景詩歌里的景和物。其實,滄海桑田是形象,大漠孤城是形象,田園風光、湖光山色也是形象。在即興即景之作里,形象就是意象。由此可見,形象和意境是一種種從屬關系和包容關系。意象是意境的構成要件。

    眾所周知,詩歌的創(chuàng)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chuàng)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創(chuàng)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反之,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所以,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


下面就舉一些詩詞來進行具體闡述:
1、古典詩歌里形象的主體應該是由詩歌里面的“人、事、景、情、物”等具體內(nèi)容構成。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nèi)容多寫離別之情。

如《舊唐書·樂志》載北朝流傳的一首《折楊柳枝》: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歷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fā)離愁別緒的。

    在這里,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傲敝C音“留”。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游親人早歸的意思。

【2002年全國卷通過考查“折柳”這一關鍵詞的作法,將形象的考察暗寓其中,因為,折柳就是“折柳曲”的省稱,其意境是:在春曉人靜之時,作者忽然聽到了一陣悠揚的笛聲,仔細一聽,這笛聲是“折柳曲”:夜闌人靜一位游子正在聚神凝聽,側耳伸首,想到春天已到來,而自己卻漂流在外,不禁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

2、 詩歌的形象里面包孕和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傾向。
如:采蓮曲(其二)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畫,描寫了一群美麗、天真、爛漫、勤勞的采蓮少女的形象,充滿著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

    作者沒有將少女置于中心地位,卻把少女放置在荷塘中,讓她們夾雜在田田的荷葉、艷艷的荷叢之中。使采蓮少女和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創(chuàng)設了一種優(yōu)美的意境。試想一下,在這美麗的景色和美麗的少女的形象上面,難道就折射不出作者那種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和喜愛之情嗎?

3、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僅二十個字的短詩,其所以能夠成為千古絕唱,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整的意境。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已被河水沖沒),共三層,由于樓址的地勢高,所以登樓遠望,周圍景物盡收眼底:遠處是中條山,近處是滔滔奔流的黃河,極目遠望,還可隱約地看到晉南和渭河兩岸的奇景。因此,鸛雀樓在唐代就成為登臨的勝地了。

    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一詩中,用粗線條勾畫了落日、晚山、黃河、大海等景物,顯示出登高遠眺的特點。同時通過“依”、“流”等幾個動詞使自然景物活了起來,賦予自然景物以活潑的生命和神態(tài)?!耙馈弊智业煤芎茫串嫵隽寺淙战降钠娈愶L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這幅圖畫的一條動脈,使讀者看到了千里黃河歸大海的壯麗景象,甚至使讀者仿佛聽到了滔滔黃河水的聲響。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diào)的對比,使人們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顏色。詩的后兩句,貌似說明一種哲理,實則顯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廣闊更奇麗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層樓”。由于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后兩句一點也不干枯,相反地與前面的景象銜接得很好,氣脈一貫,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新穎而又完整的登樓遠眺圖。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也表現(xiàn)得很好,僅從登高望遠的情景,就可看出詩人的思想情緒是積極向上的情緒。

    這首詩不僅可以使人們看到一幅登樓遠眺的無限廣闊的藝術圖畫,而且能夠有力地激發(fā)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思想愿望,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

4、 詩歌的形象往往代表相對固定的意義并能傳達情感、揭示主旨。
如: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在這首詩里,“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蘊涵著詩人的感情并且富有詩意的形象(意象),已經(jīng)成了古典詩歌里面描寫失意的“士人”和“漂泊的客子”的形象的代稱。更為絕妙的是,“夜半鐘聲”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詩歌意象了。因為唐初詩僧寒山曾居住于此,所以,“夜半鐘聲”這一形象,才從單純的楓橋夜景意象的水平上升到“一種靜謐幽美、富有濃郁的歷史和宗教色彩的表現(xiàn)孤獨失意的士人的情景交融的典型意境”了。

    這是一首詩,但也是一幅畫。這幅畫的近處是“江楓”(二橋名,即江村橋、楓橋)的“漁火”和夜泊的客船,遠處則是霜滿和向“烏啼”(地名)那個方向落下去的殘月,透過樹叢還可隱隱約約的看到寺廟。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楓橋夜泊”圖??!詩人很善于設色,霜天是透明的,漁火是鮮艷的,二者遙相輝映。近處的漁船和遠處的山寺,又通過鐘聲聯(lián)系起來。這樣,就使得遠景和近景交織成章,聯(lián)成一片,使得整個畫面色澤濃艷,生機盎然。

    除了色彩以外,還有聲音,夜空的鐘聲,一聲一聲地傳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這怎能不引起旅客無限的遐想和帶著愁思進入夢境呢?這幅楓橋夜泊圖的情調(diào)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豐富、濃烈的設色和興致盎然的景物描繪,并不引人進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種美感。這首詩有情意,有境界。

    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會很自然地呈現(xiàn)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結合的立體圖畫,我們就象坐在電影院里看立體電影一樣。難怪這首詩很早就廣泛流傳,并且傳到國外。確實是一首難得的有意境的好詩啊!


下面我們再來看下詩歌中“人物形象”的幾種類別,人物形象也就是詩人的性格特點在詩歌中的體現(xiàn),這也是一種象,我們從品讀他們的詩文中無處不在感受他們的情感、情緒之所在:
1、 豪放灑脫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表現(xiàn)了他淡于富貴、傲視圣賢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2、 憂國憂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并不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

3、 歸隱田園、鐘情山水的形象: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寫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說明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王維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詩中描寫了山村風光和朋友歡聚的生活場面,像一幅田園風景畫,使人見了,樂而忘返。

4、 愛惜人才的形象:
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摟,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其對人才的渴求,毫無遮攔地表現(xiàn)在字里行間。

5、 兒女情長的形象:
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詩歌寫了暮春時節(jié)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后相思的綿綿情意,表達的是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

【意境主旨術語】有: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yōu)美、耐人尋味、言近旨遠(語言淺近,主旨深遠)、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nèi)容豐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富有言外之意)、含蓄蘊藉(語言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等等。

    善于起意絕對是形成美好意境的前提,通過意象的鋪陳,很容易就可以把讀者帶進你設置的情景之中,意境的美感就慢慢伸展開來,不斷深入深華,把讀者的情緒逐漸拉升,人與場景溶于一體。

風雅頌課件/鈴歌編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鑒賞詩歌形象題包括哪些考點?
09年高考語文知識結構圖解例說(續(xù))
高考詩歌鑒賞題型及答題模式一覽表
詩歌鑒賞第1節(jié)鑒賞形象板塊(考題)精練
古代詩歌的意象、意境與形象
2010年高考語文復習全案:古代詩歌鑒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