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西方國家,孩子到兩三歲時,媽媽就要讓孩子自己學會吃飯。飯撒得一桌子也不管。而中國的媽媽都習慣喂孩子吃飯。有的孩子到了六七歲了,媽媽還追在后面喂飯。理由是,孩子不會吃,飯撒得到處都是,收拾起來麻煩,還不如自己喂來得利索。
這樣帶來的問題是,媽媽是省事了,孩子卻失去了學會吃飯的機會。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孩子對世界有著天然的好奇,他們總想試探周圍的事物。不是所有的試探,都是對的;不是每一次試探都能成功,但是正是在一次一次的試探和失誤中,孩子學會了很多東西,孩子慢慢了解這個世界。
我們大人有個毛病,看了孩子犯錯誤著急。我們的邏輯是:如果按照我們的方法,不是一下就成功了嗎?還要那樣費事干什么呢?這是一種極端錯誤的思維方式,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的作祟,剝奪了孩子一次次試誤的機會,讓孩子成了溫室的花朵,失去自己生存的本領。
每個孩子都有天然的生命潛力,關鍵要給他們機會區(qū)嘗試。我孩子六歲時,奶奶還幫他系鞋帶。一天,我對孩子說,你要學會自己系鞋帶了。孩子很高興,自己去系,結果半天也沒系好。奶奶在一旁著急了,要替孩子系。我沒有讓,堅持讓孩子系。一周下來,孩子就系得很熟練了。到幼兒園還幫住別的小孩系鞋帶,得到老師的表揚,非常自豪。
我們大人往往以愛的名義,做了很多損害孩子的事。
我們一定要切記: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包辦只能培養(yǎng)無能的下一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