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閑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游車輪。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
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
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嗔:
宜蠶使汝繭如甕,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服禳新春。
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仿佛也跟隨東坡先生步入了春天,看那風(fēng)拂楊柳,看那陌上花開,看那游人如織,看那歌鼓驚山,看那簞瓢散野,更看那自欺欺人的假道士。
那假道士還真是有點意思。他佯裝怒嗔:服了他的道符,蠶繭可以如甕,畜羊可以如獐;更覺好玩的,是他騙得了錢財,買點小酒,自斟自飲,居然醉倒路旁。真可謂,酒不醉人人自醉。
其實,更有意思的是那些買符的路人。明知道士的話不可信,符無須買,但都愿意掏出錢來,“強為買服禳新春”,只期望在新春里,能老小平安,能五谷豐登,能萬事順心。
也就是說,路人買的不是道符,而是心愿,而是心安;醉倒的不只那道士,更有那眾多的游客,當(dāng)然也包括蘇氏兩兄弟(盡管沒買符,沒飲酒,但被繁華的春景、閑雅的心境所醉倒)。
自古以來,明知上當(dāng)受騙,卻心安理得的事情,屢屢上演,而且愈演愈烈,而且還將延續(xù)到遙遠(yuǎn)的未來。即便是到了21世紀(jì)的今天,花錢買心安、保平安的人和事還少嗎?
這樣的事情,往往只為一念想,并不考慮其價值的貴賤,其貨物的真?zhèn)巍?/font>
你我都是生命的過客,你我都是踏青的路人,你我都是只想心安的凡夫俗子。
注:此詩為公元1063年(嘉祐八年)正月蘇軾在鳳翔所作。蘇軾弟蘇轍時在京師侍父,當(dāng)看到北方新年之初的異域風(fēng)俗,不由想起了家鄉(xiāng)眉山歲首鄉(xiāng)俗,便寫下了《踏青》、《蠶市》詩二首。蘇軾應(yīng)弟之作也和詩二首。這是其中之一。
此詩描寫了蘇軾青少年時在家鄉(xiāng)新春之際,與家人及“城中居人”游春踏青的盛況,具有濃郁的鄉(xiāng)情。后四句刻化了一位騙錢道人的生動形象,增添了郊游的喜慶氣氛。故鄉(xiāng)的風(fēng)俗民情令人倍感親切,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