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即事
宋 - 王安石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注釋】:
?、夔娚剑辖鹕?,在今江蘇省南京市。
②弄春柔--在春意中擺弄柔軟姿態(tài)的意思。
?、塾模撵o、幽閑。王安石曾對黃庭堅說過,古詩"鳥鳴山更幽", 我以為不如"不鳴山更幽"。
?。?)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寫的意思。
(5)茅檐相對坐終日:意思是說在屋檐下對著鐘山坐了一整天。一鳥不鳴山更幽:一聲鳥叫都聽不到,山中更顯得幽靜了。反用梁代王藉《過若耶溪》“鳥鳴山更幽”意。
王安石曾對黃庭堅說過,古詩“鳥鳴山更幽”,我以為不如“不鳴山更幽”。幽,幽靜,幽閑。山間的溪水在竹林中無聲無息的環(huán)繞流淌,竹林邊的花草也在濃濃的春意中默默地擺弄著嬌羞柔美的身姿。在屋檐下對著鐘山整整靜坐了一天都沒聽見一聲鳥叫,真是太幽靜了。
【賞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身體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xué)家。據(jù)史料記載,王安石1069年開始推行新法,數(shù)年后,因新舊黨爭十分激烈,宋神宗終于下令“權(quán)罷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辭官。晚年在鐘山過著隱居生活。王安石在晚年罷相隱居之后,詩歌創(chuàng)作也發(fā)生了變化,政治題材減少了,寫湖光山色的小詩多了,壯年時代的豪放雄奇的風(fēng)格改變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絕、雅麗低回。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shù)上則更為成熟了,使人有一唱三嘆之感。這首詩表達的就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后,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鐘山是的所見所感??此泼撊ナ拦?其還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詩,以表達心中的不平。在詩人王安石的筆下,一切都是鮮活的,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澗”是鮮活的,在山間竹林里回環(huán)往復(fù),奔騰跳躍,唱著歌,帶著笑流向遠方;“竹”也是鮮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維深處亭亭玉立,舞動腰身,款款弄姿,將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靜寂,“澗”是幽靜的,“竹”是幽靜的,“花草”也是幽靜的,無聲無息,自生自長,隨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呢?“茅檐相對坐終日”,整天整日一聲不響地在屋檐下對著大山靜靜的坐著,幽閑、寂寞至極。山林呢?連一聲鳥叫都沒有,那山林深處究竟有多幽靜就可想而知了,何況還特意在“幽”前邊著了一個“更”字呢?作品看似表露詩人心中的一種閑適自得,然而細細品味則不難體會出字里行間蘊含著的孤獨、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令人讀來身生戰(zhàn)栗,心生恐慌。
設(shè)計問題
一: 這首詩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幽閑的意境,表面上抒發(fā)了詩人神離塵寰,心無掛礙的超脫情懷,實際上表達的卻是內(nèi)心的不平,悲壯寓于閑淡之中。
二: 王安石曾對黃庭堅說過,古詩“鳥鳴山更幽”,我以為不如“不鳴山更幽”。你對此是怎樣認為的?為什么?
不同意。我認為“鳥鳴山更幽”更好,因為這句詩動中見靜,用鳥鳴襯托山澗的幽靜,使人感受到靜的情趣和生命力,
更字和無聲的靜寂相比較而言。
同意:我覺得王安石的話有道理。次詩寫于他罷相隱居中山時候,雖然他退出了政治舞臺,但內(nèi)心并不平靜,過去的成敗利鈍,當今的朝政得失,還時時縈繞于心懷,這種心態(tài)就必然在詩中有所表現(xiàn)。所以“一鳥不鳴山更幽”就不單純是描寫山中的幽靜,更重要的是表達詩人內(nèi)心岑寂和對寂寞的不滿足,以其對喧鬧春天的期待。一個“山更幽”的“更”字,便把作者的心境集中的表現(xiàn)出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