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讀課:追問的意義(1)
今天讀課,讀的是兩則關(guān)于《小石潭記》的課堂實錄。
一則是徐杰老師的。最讓我有感觸的是課堂結(jié)束部分:
【徐杰老師課堂實錄片段】
師:說得對。以樂景襯凄情,就愈見其凄涼了。剛才有同學(xué)關(guān)注到了“同游者”,是哪五個人呢?
生: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
師:吳武陵也是被貶到永州的,和柳宗元“同是天涯淪落人”;龔古是永州的隱士,是柳宗元在文學(xué)上的知音;宗玄是他的堂弟,柳宗元被貶后,他放棄家業(yè),一路陪伴他來到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姐家的兩個孩子,是他的親外甥。這五個人可以說是作者至親致敬之人!最要好的人在身邊,為什么作者要說“寂寥無人”?這矛盾嗎?
生:他自己很孤獨,身邊有太多人也沒有用。
師:這位同學(xué)的意思說得很明白:如果自己孤獨感很深,身邊有太多人也沒有用。親朋在身邊,卻未能撫平自己凄涼的心緒,可見作者內(nèi)心的凄涼孤獨,是多么的深厚啊,用至親好友的陪伴來寫自己的曠世孤獨,這是一種什么手法呢?
生:也是“反襯”。
師:對,“反襯”。在《小石潭記》這篇文章中,以樂景襯哀情,用親朋寫孤寂,就是“反襯”(板書),它是一種極具表現(xiàn)力的寫作方法,它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柳宗元心中揮之不去的寂寞和孤獨。我們再來把這小節(jié)文字讀一讀,體會一下。
(學(xué)生動情朗讀)
【王君老師感言】
向徐杰兄致敬。
受教。
(2015年11月16日星期一)
品徐杰老師的“閑筆不閑”之設(shè)計,我突然想到了浙江劉飛耀老師的《范進中舉》中的一處設(shè)計。
劉老師上《范進中舉》,在分析了胡屠戶和眾鄉(xiāng)鄰人物形象之后,提出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在這篇小說里,甚至是在整部《儒林外史》里,有一個人物應(yīng)該出現(xiàn),但他卻沒有出現(xiàn),他是誰呢?”
結(jié)合生活實際,學(xué)生很快發(fā)現(xiàn),五十多歲的范進居然沒有兒子!
范進為什么會沒有孩子?一石激起千層浪,學(xué)生推測出了很多種原因。老師提示學(xué)生一定要在文本中找答案:胡屠戶的女兒是在多少歲的時候嫁給范進的?三十多歲,“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那么勢利的胡屠戶怎么會把女兒養(yǎng)到了三十多歲,還嫁給了窮酸的范進?學(xué)生均猜測她女兒有病。
接著劉老師屏幕出示了《儒林外史》第四回中一段關(guān)于范進老婆的外貌描寫:“只有她媳婦兒,是莊南頭胡屠戶的女兒,一雙紅鑲邊的眼睛,一窩子黃頭發(fā),那時在這里住,鞋也沒有一雙,夏天著個蒲窩子,歪腿爛腳的。”
這樣,主旨的挖掘水到渠成:為了功名富貴,范進——白發(fā)蒼蒼、饑腸轆轆的老娘可以不管;為了功名富貴,范進——讓自己的青春白白消耗在八股文中,終身大事,可以不顧;為了功名富貴,范進——背負(fù)著“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罪名,甚至孩子,可以不要。
從這一小段片段,我們可以看出,劉飛耀老師不僅僅讀出了文字中現(xiàn)有的人物,還讀出了“該出現(xiàn)卻沒有出現(xiàn)的人物”。這種讀法我們知道,叫“讀出留白”。劉老師從小說留白中質(zhì)疑,從而將這一篇小說與整部《儒林外史》有機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么一研究,范進這個人物,就更加鮮活飽滿立體了。一個活生生的被科舉制度扼殺了人的自由本性的可憐可恨的讀書人形象就歷歷在目了。
徐老師和劉老師都讓我敬佩。所謂讀文本,讀到了波瀾壯闊處的美自然是好的,但能夠在波瀾不驚的地方也能讀出水波動蕩,那就真是功力了。
還是一樣的感想:好文本無閑筆,好老師無閑思。讀得細(xì)致,讀得縝密,讀得有想象力??劬o文本,不斷追問,刨根問底,絕不輕言放棄,這樣去讀,老文本便被讀得青春,這樣去設(shè)計課堂,舊課堂便有了新聲音了。
(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