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你,也埋你手上的繭
這繭你要留著,黃泉路又長又冷,你可以撥弄來玩
如果你想回頭,我也好認得
爸爸,作繭自縛,你是知道的
但是你從來不說出
對生活,不管是鄙夷或敬重你都不便說出來
作為兒女,你可以不選擇
作為兒女,我一輩子的苦難也不敢找你償還
埋你的時候,我手上有繭
作為一根草,我曾經(jīng)多少次想給你
一個春天
不贊你以偉大,但愿你以平安
不會再見了,爸爸,再見
一路,你不要留下任何標(biāo)志
不要讓今生一路跟來
微品。
喜歡這首詩,喜歡它所蘊含的親切,以及對親人無限的同情與憐惜。
詩歌一開始便是行為的高潮:“
余秀華卻偏偏這樣做,而這種不正常正是這首詩所具有的魅力之所在。本來,繭已經(jīng)隨著親人的埋葬而埋葬了,但她卻說:“這繭你要留著,黃泉路又長又冷,你可以撥弄來玩|如果你想回頭,我也好認得。”一方面,擔(dān)心逝者從此更加孤獨寂寞無聊,“黃泉路上又長又冷”,撥弄撥弄手上的繭也好聊以解悶;另一方面,這繭已經(jīng)是逝者身體上一個最主要的特征,“如果你想回頭,我也好認得”,這既是對逝者一生勤勞的強調(diào),也有對他一生辛苦的憐惜。
“作繭自縛”,成語入詩程度是很不好把握的,但“作繭自縛”在這里卻運用得非常好。詩人將第一段里的生理上的繭加以深化,使這“繭”進化到了精神的層面,逝者是一個沒有多少能力的人,卻更是一個勇于承受的人,“爸爸,作繭自縛,你是知道的|但是你從來不說出|對生活,不管是鄙夷或敬重你都不便說出來?!弊x了這樣的詩句,對她逝去的父親的性格特征便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是一個對家庭具有強烈責(zé)任感,對生活中的辛酸苦辣甜都敢于接受的老人。
此時此刻,如果一味地糾纏于逝去的父親怎樣,在結(jié)構(gòu)上便不免扁平,一些細節(jié)的呈現(xiàn)更是難以脫俗。好在詩人筆鋒一轉(zhuǎn),開始寫自己、寫自己的繭,以及自己對逝者生理與精神雙重“繭”的認同與贊美,將父女之間最深厚的感情特寫般凸顯于于一枚小小的“繭”中。
但即使如此,詩人還是很快便從自怨自艾,或從對父親暗暗的怨恨里解脫,對父親的愛在情感上很快居于上風(fēng)的地位:“
這種決絕,是作為女兒的詩人希望父親下輩子能夠化繭成蝶,蘊含著抒情主人公對父親更最深沉的愛。
詩歌作者:余秀華
唯一能確定的是,她曾經(jīng)裝下了一條河流
水草,幾條魚,幾場大風(fēng)制造的漩渦
還有一條船,和那個妖女晝夜不息的歌聲
中午,在河邊捶衣服的時候
她不再看河水里的倒影。也不再猜想幾千年前
河流上源那個腰肢纖細的女人
怎樣把兩個王朝裝在她的左右口袋里
在這么熱的中午,她如何讓自己袖口生香呢
最初,她也以楊柳的風(fēng)姿搖擺人生的河岸
被折,被制成桶,小小巧巧的,開始裝風(fēng)月
桃花,兒女情長,和一個帶著酒意的承諾
兒女裝進來,哭聲裝進來,藥裝進來
她的腰身漸漸粗了,漆一天天掉落
斑駁呈現(xiàn)
而生活,依然滴水不漏
她是唯一被生活選中的那一只桶
微品:
這木桶,自一開始便不是木桶,而是與木桶有著某種相似性的她。
詩人一開始寫這木桶,便有幾分夸張,而且夸張得很是神奇與唯美?!?/span>唯一能確定的是,她曾經(jīng)裝下了一條河流|水草,幾條魚,幾場大風(fēng)制造的漩渦|
進入到第二、三、四段,詩人的筆觸便不斷地從木桶轉(zhuǎn)到了使用木桶的人。第二段寫她勞作時的專注,詩人連用兩個“不再”做了具體的描摹。第三段寫她的曾經(jīng),“最初,她也以楊柳的風(fēng)姿搖擺人生的河岸”,這應(yīng)是她的少女時代吧;然后便是接踵而來的瑣碎以及瑣碎里的甜蜜,“被折,被制成桶,小小巧巧的,開始裝風(fēng)月|桃花,兒女情長,和一個帶著酒意的承諾”。詩人在這里最直接地呈現(xiàn)出女人與木桶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最初她帶著一份少女的婀娜與清醇,對自己最初的改變是心甘情愿甚至心懷喜悅的。但在第四段中,這只木桶已開始承受更大的責(zé)任以及隨之而來的辛酸苦辣,“兒女裝進來,哭聲裝進來,藥裝進來|她的腰身漸漸粗了,漆一天天掉落|斑駁呈現(xiàn)”,詩人將這份承受以及承受者的心境寫得很日常,也很細膩,且將著眼點落在她不斷的隨之變化上,每一句每一詞,都有既在寫木桶又在寫女人、二者逐漸融為一體的感覺。
這首詩的詩眼應(yīng)在最后一段, “而生活,依然滴水不漏”,僅僅只用“滴水不漏”四個字,便將她所承受的超負荷凸顯,且顯然每時每刻都在增容,卻沒有任何人主動或被動地去為她減輕哪怕一絲一毫的份量。她所面對的現(xiàn)實如此不堪,心態(tài)早已由“兒女情長”變得“斑駁呈現(xiàn)”,“卻沒有哪怕一點點逃脫的可能,因為“她是唯一被生活選中的那一只桶”。
曾經(jīng)那一只神奇的木桶,
這首詩,寫了一只木桶的宿命,更寫出了“她”的宿命。只是不知,那個“她”是不是詩人自己?
詩歌作者:余秀華
◆后山黃昏
落日溫暖。坐在土丘上看下去就是流水
一個孩子走下去,就能在水里清洗暮年
這樣真好,風(fēng)箏和蝴蝶都有去向
一頭啃草的牛反而如同一個插曲
如果硬要找出一個不同的日子
就是今天了。土丘上長出一個新墳
烏鴉們慌張了一會兒,紛紛落下來
草繼續(xù)枯黃
不管厚土多厚,一個人走進去
總是很輕
以前的討價還價行同玩笑
不停地運動嘴唇,以為能把生活嚼爛
一個人坐到滿天星宿,說:我們回去
一棵草怔了很久
在若有若無的風(fēng)里
扭動了一下
微品:
余秀華的詩歌,總體而言我以為是高質(zhì)量的,并不能因為其《狗日的王法》與《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等詩中所呈現(xiàn)的粗魯與低俗,便一棍子打死。評價詩人,需要在對其詩歌進行大量的閱讀與品味之后,才能作出最基本的結(jié)論,目前我所接觸、閱讀、品味過的余秀華詩歌還很不夠,因此我只能面對她的每一首具體的詩進行言說。
讀這首《后山黃昏》,我便感覺到余秀華特別善于營造氛圍、醞釀情緒。雖然她所走的也是口語化路子,但她的口語詩超越了目前一般的口語詩人,某些表現(xiàn)手法與詞語運用可以說爐火純青。
先說氛圍的營造吧?!?/span>落日溫暖”,這個情景應(yīng)該很多人經(jīng)歷過,但詩人開門見山就來上這么一句,自然讓我覺得這應(yīng)該是一首非常溫馨而明亮的詩篇,誰知卻是一份錯覺?!?/span>如果硬要找出一個不同的日子|就是今天了。土丘上長出一個新墳?!痹瓉怼奥淙諟嘏敝徊贿^是“落日”的事情,與詩人自己的生活并沒有太多的關(guān)聯(lián);這份溫暖的感覺,并沒有讓她的生活與生命變得暖和與俊朗。今天依舊還是一直以來的感覺,而且她的生活與生命此后將更加黯淡,“土丘上長出一個新墳”,新墳里所埋葬的人無疑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親人。
“一個人坐到滿天星宿,說:我們回去?!憋@然只有她一個人坐在土丘,身旁根本沒有其他人,這“說”,便只能是自言自語,而“我們”,則有可能將新墳里的親人包括在內(nèi)了。然而,新墳里的人根本不可能再跟她一起回家,當(dāng)然也不可能來答應(yīng)她。但她的心底卻是極其期待她們能一起回去的。她一定是默默地站起來,然后等待了相當(dāng)長的時間,但那個人就是不肯出來。以至于“一棵草怔了很久|在若有若無的風(fēng)里|扭動了一下”,也被她當(dāng)成了親人的回應(yīng)。
如此看來,詩人所營造的氛圍是寂寞的,寥落的,那時候沒有人愿意接近她、理解她,更沒有人因為她失去親人而安慰她,她只能在這座土丘前寂寞地眺望不遠處的新墳。
與這種氛圍相匹配的則是詩人情緒的流動。最初是孤獨,孤獨的人很容易將與之無關(guān)的人甚至植物、動物都當(dāng)成自己的朋友,詩中出現(xiàn)了風(fēng)箏、蝴蝶、啃草的牛以及烏鴉們,還有不斷出現(xiàn)的草,和那個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男孩。以我的理解,“坐在土丘上看下去就是流水|一個孩子走下去,就能在水里清洗暮年”,這詩句里的男孩更像是她那剛剛埋進新墳里的父親,而詩句則是父親一生的真實寫照。之后便是豁達與自嘲,“不管厚土多厚,一個人走進去|總是很輕|以前的討價還價行同玩笑不停地運動嘴唇,以為能把生活嚼爛?!贝藭r我以為詩人已經(jīng)大徹大悟,誰知她卻依然感到失落,尤其是當(dāng)她說“我們回去”卻沒有人跟她一起回去的時刻?!?/span>一棵草怔了很久|在若有若無的風(fēng)里|扭動了一下”,她連一棵草的動靜都觀察到如此細致,顯然她已再一次陷入到了迷茫與孤獨之中。
說到口語化的爐火純青,不能不提以下一些段落或句子。比如“一個孩子走下去,就能在水里清洗暮年”中“清洗”與“暮年”的搭配,一實一虛,動靜結(jié)合,讓抽象的“暮年”變得生動質(zhì)感;再比如“風(fēng)箏和蝴蝶都有去向|一頭啃草的牛反而如同一個插曲”中的大小易位,顯然“一頭啃草的?!敝复齽倓偹廊サ母赣H,父親的命運連一只風(fēng)箏與蝴蝶都不如,可以想見她父親這一輩子該有多么的卑微甚乃至下賤;至于最末一段,雖然是完完全全的口語,但其中的“怔”與“扭動”,卻極其精確地描摹出那棵草當(dāng)時的狀態(tài),以及這棵草的動與靜在詩人心目中所造成的微妙的感觸。
當(dāng)然,需要指出的,詩歌中的我,很多時候并不一定是詩人自己,而是詩人心目中存在的某個抒情主人公。
![]() 春天的時候, 我舉出花朵,火焰,懸崖上的樹冠 但是雨里依然有寂寞的呼聲 鈍器般捶打在向晚的云朵 總是來不及愛,就已經(jīng)深陷。 你的名字被我咬出血 卻沒有打開幽暗的封印 那些輕省的部分讓我停留: 美人蕉,黑蝴蝶,水里的倒影 我說:你好,你們好。 請接受我躬身一鞠的愛 但是我一直沒有被迷惑, 從來沒有 如同河流, 在最深的夜里也知道明天的去向 但是最后我依舊無法原諒自己, 把你保留得如此完整 那些假象你還是不知道的好啊 需要多少人間灰塵 才能掩蓋住一個女子 血肉模糊卻依然發(fā)出光芒的情意 |
微品: 在中國,不缺少炒作,也不缺少爭論,卻缺少真正在認真讀詩的人。 2015年,余秀華橫空出世,造成中國文壇除莫言獲得諾獎之外最大的騷動,然而,動靜雖大,說法也多,卻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對她的詩進行一首接一首的品讀,一年來持續(xù)不斷的只有追捧或與之水火不容的謾罵。 這一首《你沒看見我被遮蔽的部分》,平心而論,應(yīng)是一首不錯的情詩,而且很隱忍,根本沒有“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里的張揚與瘋狂。 整首詩似乎都是抒情主人公在自言自語,她一開始便說自己即使在春天,即使身邊有花朵、火焰,以及懸崖上的樹冠,卻能感覺到“雨里依然有寂寞的呼聲”,我以為這“寂寞的呼聲”不是來自他處,而是發(fā)自她自己的靈魂深處。而之所以會有如此深沉的寂寞,是因為她作為一位殘障人士,很難遭遇到真實的愛情,愛情于她大多只是一份聊以自慰的幻想。 就詩本身來說,第一段之“但是雨里依然有寂寞的呼聲 |鈍器般捶打在向晚的云朵”,無論其比喻運用的精妙,或“鈍器般捶打”這個動作拿捏的準(zhǔn)確,都體現(xiàn)出她相當(dāng)高的藝術(shù)水準(zhǔn)。 第二段繼續(xù)描摹那或許并不存在的愛情,“你的名字被我咬出血|卻沒有打開幽暗的封印”,讀完這兩句便知道她所發(fā)動的愛情攻勢并沒有真正展開,她心頭那“幽暗的封印”始終無法打開。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只好將心靈寄托于“美人蕉,黑蝴蝶,水里的倒影”。 詩人無法得到真愛主要源于自卑。對于向她示愛的人,她表現(xiàn)出感激與謙恭,更保持住了足夠的清醒,正如詩中所言,“但是我一直沒有被迷惑,從來沒有如同河流,在最深的夜里也知道明天的去向?!?nbsp; 讀到詩歌的最后一段,感到真有一個她深愛著的人,這個人卻很可能還不知道自己擁有了這份發(fā)自心底的愛。或許也有很多機會在他面前表白,詩人卻將隱忍進行到底?!?nbsp; “那些假象你還是不知道的好??!”在他們的故事里,詩人或抒情主人公究竟制造了一些什么假象呢?不管她制造什么樣的假象,目的應(yīng)該都是一個,就是在他面前表明自己一丁點都不在乎他。 “需要多少人間灰塵 |才能掩蓋住一個女子 |血肉模糊卻依然發(fā)出光芒的情意?!弊x這樣的詩句,令我想起泣血的杜鵑,也想起童話里的灰姑娘。那位灰姑娘在一開始也曾極力拒絕王子對他的愛,只是運氣與愛情讓她在后來沒有將拒絕進行到底。 無論別人對余秀華怎樣追捧或不屑,我還是堅信,她在出名之前確是一個弱者。她渴望有一份豐衣足食的日子,渴望有一個知冷知熱的愛人,這完全可以理解。但她同時又知道自己究竟有幾斤幾兩,即使愛情與幸福真的降臨,她也未必有勇氣立即起身去迎接。 當(dāng)然,需要說明的是詩人與詩歌里的抒情主人公未必合二為一,然而,不管詩人怎樣善于掩飾,抒情主人公的身上多多少少還是會留下詩人自身的影子。在這一首《你沒看見我被遮蔽的部分》里,當(dāng)然也就多多少少留下了余秀華當(dāng)年面對愛情時的心靈軌跡。 詩歌作者:余秀華 |
此刻,陽光穿過14樓的玻璃窗
落在她的屁股上
她蠕動了幾下,它落到了乳房上
她恨不能低頭去咬的乳房
如果有風(fēng),最先搖曳的是她的陰毛
在這雪白的軀體上
它有最終的發(fā)言權(quán)
但是40年了,它最芬芳的話
還在謎林深處
她的腹部,燙傷的痕跡還在
-----在他的城市容易走神
哈,這個小個子40歲的女人
會在他敲門的前一分鐘
迅速把衣服穿上
微品:
有人以為,這是一首偷情詩,我卻不以為然。
在很多時候,詩歌里的抒情主人公與詩人往往合二為一。以余秀華本身的條件,即使在出名之后的今天,也很難有機會偷情。作為她自己,也應(yīng)該很明白這一點,既然偷情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更沒有實際的體驗,因此很難指望余秀華能真正寫出來一首偷情詩。即使讓她名聲大噪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依我看,最多也只是一廂情愿的干嚎。
當(dāng)然,在詩歌的前半部分有很強的性意識存在,尤其是某些性器官的出現(xiàn),足以讓許多評論家將其作為偷情的證據(jù)。但仔細讀過后,我覺得這不過是一種自戀,比如“她恨不得低頭去咬的乳房”,比如“如果有風(fēng),最先搖曳的是她的陰毛”,無論“恨不得”的心理或?qū)Α皳u曳”的凝視,都表現(xiàn)出一種自我欣賞。而且,她對自己的身體還沒有真正的自信,這種不自信來自于“她的腹部,燙傷的痕跡”。
在詩歌的結(jié)尾更有明顯的暗示,“在他的城市容易走神”,這個“他”,究竟是她現(xiàn)實里的意中人,還是她幻象里的意中人呢?我以為幻象里的可能性應(yīng)該較大,余秀華在這里所展示的不過是一種性幻想,性與愛難以得到滿足的人,特別容易產(chǎn)生這種性幻想。而緊接著的“哈”則明顯是一種自嘲與自侃,她想象著自己在“他”到來之際將會作出怎樣的反應(yīng):“
總體來說,我以為這首詩所表達的不過是余秀華的性幻想:一方面她期待自己能擁有這樣一個情人,另一方面卻懼怕自己真的會擁有這樣一個情人,這種矛盾心理所導(dǎo)致的便是她極度自戀與極度自卑心理的交織。
最后我想說的是,即使余秀華真的在寫偷情時的感覺,也未必就有多么猥瑣,情之所至金石為開,真情至性其實無可指摘(否則《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都該禁)。情與性是生命里也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詩人她在自己的詩中對此進行表現(xiàn)無可厚非,只是用詞造句不可過分暴露。這首詩之所以會引起爭議,“乳房”“屁股”“陰毛”等詞語的出現(xiàn)應(yīng)是最主要的原因。這一些器官雖然確實存在,但存在不打緊,一旦說出來似乎就有些翻天。
其實,余秀華不過是在寫自己一點可憐的性幻想,不過是期待同時也懼怕生命中出現(xiàn)那樣一個時刻(上午十點)、那樣一個男人(他),所表達的也不過一個渴望得到些許情性滿足的弱者的夢想,
詩歌作者:余秀華
我跛出院子的時候,它跟著
我們走過菜園,走過田埂,向北,去外婆家
我跌倒在田溝里,它搖著尾巴
我伸手過去,它把我手上的血舔干凈
他喝醉了酒,他說在北京有一個女人
比我好看。沒有活路的時候,他們就去跳舞
他喜歡跳舞的女人
喜歡看她們的屁股搖來搖去
他說,她們會叫床,聲音好聽。不像我一聲不吭
還總是蒙著臉
我一聲不吭地吃飯
喊“小巫,小巫”把一些肉塊丟給它
它搖著尾巴,快樂地叫著
他揪著我的頭發(fā),把我往墻上磕的時候
小巫不停地搖著尾巴
對于一個不怕疼的人,他無能為力
我們走到了外婆屋后
才想起,她已經(jīng)死去多年
微品:
在余秀華的詩中,我最喜歡的是這首《我養(yǎng)的狗,叫小巫》。
而之所以喜歡,主要是因為它的結(jié)尾:“我們走到了外婆屋后|才想起,她已經(jīng)死去多年?!?br>
這樣的細節(jié),或許只有余秀華才有,至少,只有她這樣的弱小者才有。試想,作為一個腦癱患者,她小時候一定受過很多委屈,而外婆在她受了委屈之后,可能會給她一些安慰與溫暖,讓她感到生活在這個世上,還有一定的意義。
婚后的余秀華,依然難得有真正的幸福,說不準(zhǔn)所受到的委屈還更多,更大?;氐礁改干磉?,很可能會遭遇嘮叨,甚至責(zé)怪,外婆家依然還是她傾訴與溫暖的所在。更加年邁的外婆或許會讓她在自己的懷中盡情痛哭,然后將她的淚水擦干,將她亂了的頭發(fā)梳好。
外婆,在多少孩子的心目中,是天使,而外婆家,則是天堂。我家的附近,有一家快餐店名字便叫外婆家,吸引我常常走進去的,除了價廉物美,更有店名的緣故。
“我跛出院子的時候,它跟著|我們走過菜園,走過田埂,向北,去外婆家|我跌倒在田溝里,它搖著尾巴|我伸手過去,它把我手上的血舔干凈?!边@條叫小巫的狗,與受到委屈的詩人之間,真有相依為命的感覺。讀著這樣的詩句,不知你的心底是否已升騰起同情與悲憫。
她之所以挨打受罵,只是因為不入男人的意,不好看,不會跳舞,不會叫床。小巫在“他揪著我的頭發(fā),把我往墻上磕的時候”,卻無能為力,畢竟它只是一條狗。好在詩人已經(jīng)習(xí)慣,甚至早已沒有了痛感,“對于一個不怕疼的人,他無能為力。”讀著這樣的詩句,我的心被揪得生痛。
最痛卻是在結(jié)尾?!拔覀冏叩搅送馄盼莺螅畔肫?,她已經(jīng)去世多年。”唯一可能安慰她溫暖她的外婆,卻走了,而且已經(jīng)走了多年;但遇到委屈,詩人依舊還是走在前往外婆家的路上,尋找早已經(jīng)不再存在的溫暖與安慰。除此之外,她又能到哪里去呢?
這是一種怎樣的凄苦,又是一份怎樣的沉痛?
所有對余秀華以及她的詩指手畫腳的人,都應(yīng)該好好地讀一讀這首《我養(yǎng)的狗,小巫》,體會她這么多年來的不容易。
畢竟,她是一個比我們更弱勢更可憐的人,她能有今天的成功,比一般人付出得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