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上,吉林大學邊疆歷史考古中心主任朱泓教授介紹了考古學家如何根據(jù)古墓中的頭骨復原出其生前樣貌的經過。
今天,我把吐爾基山遼墓復原像的復原過程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吐爾基山遼墓是2003年由采石場的工人偶然發(fā)現(xiàn)的墓葬。經過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很多珍貴文物,開棺后,發(fā)現(xiàn)棺木里有一具完整的尸骨,身上覆蓋著大量的絲織品,頭上還戴著一個金冠。經初步確定,吐爾基山遼墓墓主人的身份應該是王室或貴族女性。
對于地下出土的古代人的頭骨進行容貌復原的工作,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常常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你們的方法,在一個骷髏上,把它的軟組織都復原出來,這究竟有什么依據(jù)?我想說,我們在顱骨容貌復原中所做的任何一項工作、任何一個細微的處理,都是符合科學理論依據(jù)的。
這次我們仍然是采用計算機三維容貌復原技術來進行復原。我們對古代人頭骨復原容貌的依據(jù)是蘇聯(lián)人類學家格拉西莫夫的一本著作,叫作《從顱骨復原面貌的原理》。格拉西莫夫提出的這種理論,到現(xiàn)在已經將近一個世紀。世界各國的人類學家以及法醫(yī)在復原容貌上都使用這種方法,一直到現(xiàn)在仍然在使用。
我們先進行兩個鋪墊工作,一是對頭骨進行測量和觀察,取得數(shù)據(jù),并完成鑒定工作,包括性別的鑒定、年齡的鑒定等。二是在電腦上利用三維軟件,把這個頭顱用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出來。
經研究顯示,這個遼墓內的貴族女性應該屬于北亞蒙古人種種系,年齡在30歲以上,但不超過35歲。經過線粒體DNA數(shù)據(jù)的比對,證明她和耶律皇族的DNA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她可能是耶律家族的一位公主。
在這個基礎上,按照格拉西莫夫的復原理論,我們收集了一些對比數(shù)據(jù)和資料,來對她進行顱骨復原。
在復原的時候,頭骨的尺寸和形狀是沒有問題的,但面部的特點怎么復原呢?我們選擇的是現(xiàn)代蒙古人30到35歲婦女的面部每一個點的平均數(shù),也就是軟組織厚度的平均數(shù)?,F(xiàn)在用CT掃描等方法,很容易獲取這些數(shù)據(jù)。所以,用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和DNA的研究找到和她最相近的現(xiàn)代人群,用相同年齡、相同性別的人各個部位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來復原容貌,雖然不敢說和這個人生前一模一樣,但至少和她非常接近。
那么她到底是胖還是瘦呢?這在頭骨上可以看出來。如果是胖人的話,在頭骨的表面會有一些非常微小的顆粒,像針尖那么大的小顆粒,那些小的顆粒是骨骼中的脂肪微粒,當脂肪的有機質消失以后,在無機質的骨頭上會留下一個個小顆粒。越胖的人骨骼中所含的脂肪微粒也就越多,非常瘦的人骨頭表面是很光滑的。根據(jù)吐爾基山遼墓主人的頭骨來看,她不胖也不瘦,體型屬于中等,所以我們就按照相應人群的平均值給她復原。
加上面部軟組織的數(shù)據(jù)后,具體的鼻子、嘴、眼睛、耳朵等都有了依據(jù),我們就可以在電腦上用三維的方法來呈現(xiàn)這個地下古墓里的女主人的樣貌。
關于吐爾基山遼墓主人的皮膚是什么樣子,我們的電腦皮膚庫里有各種各樣采集來的樣本,我們仍然選擇條件和她最接近的皮膚??紤]到墓主人的身份,我們選了一個比較光滑細膩的皮膚樣本,因為如果她是一位貴族公主的話,她不會從事太多的體力勞動。
再比如她的眼睛,她究竟是雙眼皮還是單眼皮呢?我們肯定會按照單眼皮來進行復原。因為我們的依據(jù)是,墓主人為北亞蒙古人種,而現(xiàn)代北亞蒙古人種是以蒙古族為代表的,北亞蒙古人種中目前單眼皮的出現(xiàn)率要超過70%,雙眼皮只占20%多,我們的復原原則是按照出現(xiàn)率最高的可能性來進行復原,因此墓主人的眼睛被復原成了單眼皮。
除了這些樣貌的復原以外,還有一個服飾的復原問題。吐爾基山遼墓的服飾復原比較簡單,因為墓葬出土的隨葬品比較豐富,什么東西都有。比如,墓主人的發(fā)式,她的辮子是怎么編的,只要按照她本來的樣子去做就行了。包括衣服、紋飾、裝飾品,我們完全是按照墓葬里隨葬的物品進行仿制,所以可靠性和真實性是比較強的。
就這樣,這個神秘的遼墓女主人被復原了出來。(朱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