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詠史懷古詩看詩人的歷史觀
(古典詩歌輯誦集三)
歷史應(yīng)該是客觀史實的再現(xiàn),而詠史詩是后世詩人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是詩人主觀意識的流露。同一個歷史事件、同一個歷史人物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眼中評價或雷同、或不同,有時竟會大相徑庭。其可怪也歟?其實一點也不怪,我們倒可以從不同的評論中更全面更辯證地去發(fā)現(xiàn)歷史的真面容。云水略舉幾例便知。
一、昭君出塞
云水閑聊:昭君出塞是發(fā)生在漢元帝時的漢與匈奴和親的歷史事件。人們歷來對此評價不一。官方和民間尤其相左.杜甫詩給與昭君以極大的同情,馬致遠的《漢宮秋》就是以此為感情基調(diào)而演繹出的戲劇,是悲劇。這里的昭君是懷抱琵琶,迎著朔風,滿懷怨恨,淚灑大漠失意者,是一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苦命女子。杜甫詩中的王昭君背負著“和親”重任,身行千里冢留千秋,故鄉(xiāng)可望而不可即,只好“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這一悲劇形象在歷代讀者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以至于千年不泯。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不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在當時可以說影響極大。據(jù)說唐憲宗曾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于是唐憲宗背誦了這首《詠史》,并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边€說“魏絳(晉國大夫、曾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會其意,不再提和親。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此詩的流傳,它的諷刺辛辣,直截了當,一針見血令統(tǒng)治者也如芒在背。
戎昱《詠史》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王安石在下面這首詩中大膽地提出了“人生失意無南北”的見解并借家人之口勸慰昭君“好在氈城莫相憶”。這一說法可謂石破天驚,驚悚世人之言,故不免遭受到后人的詆毀抨擊。但就詠史詩而言,云水以為這實在是別出新意,獨樹一幟,頗具警策詠史佳作。
王安石《明妃曲》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二、馬嵬坡
楊貴妃與李隆基的故事幾乎盡人皆知,唐代詩人有不少作品,最著名的有李白的《清平調(diào)》三首,白居易的《長恨歌》,杜牧的《過華清宮二首》。李白和白居易以歌頌為主,杜牧以諷刺為主,除此以外云水輯了鄭畋的《馬嵬坡》,李商隱的《馬嵬》,李覯的《讀長恨詞》。本人將以后三首的觀點稍作評議,并推薦給諸網(wǎng)友。
李白《清平調(diào)》(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二首》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shù)起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云水閑聊:杜牧的第一首絕句全詩不用難字,不用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的佳作。它的藝術(shù)魅力就在于含蓄。雖不直接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gòu)成鮮明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shù)效果?!扒чT”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因何而笑?皆因“荔枝來”。《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乃置騎傳送,走數(shù)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敝链宋覀儾皇呛苋菀茁?lián)想到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烽火戲諸侯,導(dǎo)致國破身亡的故事嗎!所以自然就有第二首中的“舞破中原始下來”。
鄭畋《馬嵬坡》
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云水閑聊:此詩前二句寫馬嵬坡前玄宗回馬不忍見楊妃之死,楊妃死后對玄宗不能遽忘舊情,贊頌了二人愛情的真摯;后二句用南朝陳后主與愛妃張麗華、孔貴妃投井以避隋兵,終至滅亡的史實與玄宗馬嵬坡賜死楊貴妃以平息將士之怒做對比,言玄宗仍不失為一名“圣明天子”。無怪乎有人稱他“得溫柔敦厚之意”,在云水看來,也不過是替玄宗粉飾一下罷了。
李商隱《馬嵬》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fù)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如盧家有莫愁?
云水閑聊:李商隱在這首七律中將批判的鋒芒指向了唐玄宗。前六句用“徒聞”“未卜”和“休”流露的譏諷語氣為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分別用了兩個強烈的對比,把李楊二人在馬嵬之變時面對的典型環(huán)境一一“虎旅鳴宵柝,六軍同駐馬”;與一心作太平天子、沉湎于宮中淫樂生活的往日細節(jié)一一“雞人報曉籌、七夕笑牽?!闭故驹诿媲埃链宋猜?lián)的一問已如離弦之箭勢必一發(fā)破的了: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夠保住自己的妻子呢?“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真是至理名言啊!
李覯《讀長恨詞》
蜀道如天夜雨淫,亂鈴聲里倍沾襟。
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
云水閑聊:前人歌詠李楊情事,大多是同情楊妃之死,或諷刺批判唐玄宗好色誤國,這首詩的警策之處在于于前人未及下筆之處下筆,將抗御安史亂軍而死于國難的將士引入李楊的愛情悲劇中,提出了一個更加嚴肅的問題:作為君王只為楊妃之死而悲,而不動心于軍中死于戰(zhàn)事的將士。“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唐王躍然而出。末二句的春秋筆法顯而易見。因此該詩是以其立意生新見長的。
三:項羽烏江兵敗自刎
云水閑聊:下面的三首詩對項羽之死各持一端:杜牧議論不落窠臼,反說歷史意在借題發(fā)揮宣揚百折不撓的精神;李清照直抒豪氣,贊揚項羽生為人杰,死為鬼雄,做人貴在骨氣;王安石作為政治家,以能否順應(yīng)歷史潮流,能否得民心看成敗得失。云水以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在欣賞他們的同時也能夠豐富自己的學(xué)養(yǎng),開闊自己的心懷。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李清照《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