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xù)畫品
陳·姚最
一、原文
夫丹青妙極,未易言盡。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立萬象于胸懷,傳千祀于毫翰。故九摟之上,備表仙靈;四門之墉,廣圖賢圣。云閣興拜伏之感,掖庭致騁遠之別。凡斯緬邈,厥跡難詳。今之存者,或其人冥滅。自非淵識博見,孰究精粗?摒落蹄筌,方窮致理。但事有否泰,人經盛衰,或弱齡而價重,或壯齒而聲遒,故前后相形,優(yōu)劣舛錯。
至如長康之美,擅高往策,矯然獨步,終始無變。有若神明,非庸識之所能效;如負日月,豈末學之所能窺?荀、衛(wèi)、曹、張,方之蔑矣。分庭抗禮,未見其人。謝、陸聲過于實,良可于邑。列于下品,尤所未安。斯乃情有抑揚,畫無善惡。始信曲高和寡,非直名謳泣血,謬題寧止良璞?將恐疇訪理絕,永成淪喪,聊舉一隅,庶同三益。
夫調墨染翰,志存精謹,課茲有限,應彼無方。燧變墨回,治點不息,眼眩素縟,意猶未盡。輕重微異,則奸鄙革形;絲發(fā)不從,則歡慘殊觀。加以頃來容服,一月三改,首尾未周,俄成古拙。欲臻其妙,不亦難乎?豈可曾未涉川,遽云越海,俄觀魚鱉,謂察蛟龍,凡厥等曹,未足與言畫矣。陳思王云:傳出文王,圖生巧夫。性尚分流,事難兼善。躡方趾之跡易,不知圓行之步難;遇象谷之風翔,莫測呂梁之水蹈。雖欲游刃,理解終迷;空慕落塵,未全識曲。若永尋河書,則圖在書前;取譬連山,則言由象者。今莫不貴斯鳥跡,而賤彼龍文。消長相傾,有自來矣。故倕斷其指,巧不可為。杖策坐忘,既慚經國;據(jù)梧喪偶,寧足命家?若惡居下流,自可焚筆;若冥心用舍,幸從所好。
戲呈鄙見,非謂毀譽;十室難誣,佇聞多識。今之所載,并謝赫所遺。猶苦文章,止于兩卷。其中道有可采,使成一家之集。且今古畫評,高下必銓。解畫不多,是故備取。人數(shù)既少,不復區(qū)別其優(yōu)劣,可以意求也。
湘東殿下(梁元帝初封湘東王,嘗畫《芙蓉湖蘸鼎圖》。)
右天庭命世,幼稟生知,學窮性表,心師造化,非復景行所能希涉。畫有六法,真仙為難。王于像人,特盡神妙,心敏手運,不加點治。斯乃德訟部領之隙,文談眾藝之余,時復欲物援毫,造次驚絕,足使荀、衛(wèi)擱筆,袁、陸韜翰。圖制雖寡,聲聞于外,非復討論,木訥可得而稱焉。
劉璞
右胤祖之子,少習門風,至老筆法,不渝前制。體韻精研,亞于其父。信代有其人,茲名不墮矣。
沈標
右雖無偏擅,觸類皆涉。性尚鉛華,甚能留意。雖未至全美,殊有可觀。
謝赫
右寫貌人物,不俟對看,所須一覽,便工操筆。點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毫發(fā),皆無遺失。麗服靚妝,隨時改變;直眉曲鬢,與世事新。別體細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類效顰。至于氣運精靈,未窮生動之致;筆路纖弱,不副壯雅之懷。然中興以后,象人莫及。
毛惠秀
右其于畫事,頗為詳悉。太自矜持,翻成羸鈍。遒勁不及惠遠;委屈有過于稜。
蕭賁
右雅性精密,后來難尚。含毫命素,動必依真。嘗畫團扇,上為山川,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辯千尋之峻。學不為人,自娛而已。雖有好事,罕見其跡。
沈粲
右筆跡調媚,專工綺羅。屏障所圖,頗有情趣。
張僧繇(五代梁時,吳興人。)
右善圖塔廟,超越群工。朝衣野服,今古不失。奇形異貌,殊方夷夏,實參其妙。俾晝作夜,未嘗厭怠。惟公及私,手不停筆。但數(shù)紀之內,無須臾之閑。然圣賢矖矚,小乏神氣。豈可求備于一人。雖云晚出,殆亞前品。
陸肅(一本作宏肅。)
右綏之弟,早籍趨庭之教,未盡敦閱之情。雖復所得不多,猶有名家之法。方效輪扁,甘苦難投。
毛稜(惠秀侄。)
右惠遠之子,便捷有余,真巧不足。善于布置,略不煩草。若比方諸父,則床上安床。
嵇寶均
右二人無的師范,而意兼真俗。賦彩鮮麗,觀者悅情。若辨其優(yōu)劣,則僧繇之亞。
焦寶愿
右雖早游張、謝,而靳固不傳。旁求造精,事均盜道之法;殫極斲輪,遂至兼采之勤。衣文樹色,時表新異;點黛施朱,重輕不失。雖未窮秋駕,而見賞春坊。輸奏薄伎,謬得其地。今衣冠緒余,未聞好道,丹青道湮,良足為慨。
袁質
右蒨之子,風神俊爽,不墜家聲。始逾志學之年,便嬰痟癇之病。曾見草《莊周木雁》,《汴和抱璞》兩圖,筆勢遒正,繼父之美。若方之體物,則伯仁《龍馬之頌》;比之畫翰,則長胤《貍骨之方》。雖復語跡異途,而妙理同歸一致。苗而不實,有足悲者。無名之貴,諒在斯人。
右珍、籧道愍之甥;覺,姚曇度之子。并弱年漸漬,親承訓勖。珍乃易于酷似;覺豈難負析薪?染服之中,有斯二道,若品其工拙,蓋嵇、聶之流。
右此數(shù)手,并外國比丘,既華戎殊體,無以定其差品。光宅威公雅耽好此法,下筆之妙,頗為京洛所知聞。
解蒨
右全法章、籧,筆力不逮。通變巧捷,寺壁最長。
二、全譯
繪畫極為奇妙,很難用語言表述透徹。雖然在內容上應該沿襲自古相傳之道,但在表現(xiàn)形式上卻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創(chuàng)新。胸中蘊含萬類藝術形象,筆端傳寫千年物事興衰。因而九樓之上,滿畫神仙靈異;四門墻壁,廣圖先賢圣哲。(畫著功臣義士的)云閣使人產生崇敬欽佩之感;(圖有昭君出塞的)掖庭使人生出聘遠離別之情,凡這些邈遠畫跡均難知其詳?,F(xiàn)在還存世的,有些畫中所繪人物事跡也早已泯滅了。如果不是淵識博見的人,誰能考究辨識(畫跡的)精粗優(yōu)劣?只有剔除事物浮光掠影般的表面現(xiàn)象,才能深入內部去窮盡它的精微深奧之理。然而一切事物均有逆順,每個人都會經歷盛衰,有的(畫家)雖年少但作品價格不菲,有的到了壯年才聲名鵲起。因而前后相比之下,難免有優(yōu)、劣錯雜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至于顧愷之的繪畫之美,高于以往文獻中所記載的畫家,矯然獨步,無與倫比,自始至終(他的至高繪畫地位)均沒有變化。有如神明,不是平常畫家所能仿效的;又如背負日月(光芒四射),哪里是膚淺學者所能窺見的?荀勖、衛(wèi)協(xié)、曹不興、張墨這樣的大畫家,與顧愷之相比,也是有所不及的。而能與顧愷之分庭抗禮的畫家,至今還未見到??芍x赫卻在《畫品》(即《古畫品錄》)中將陸探微推為第一,說顧愷之“聲過于實”,(此說)實在讓人郁悶。把顧愷之列于下品,尤其讓人難安。這乃是(謝赫)情感上有褒貶,而(顧愷之的)畫本身是沒有善惡的。現(xiàn)在我總算相信曲高和寡了,不只是(《陽春》《白雪》那樣的)名曲不被欣賞而痛心哀傷,錯誤的品題又豈能阻止良璞(和氏璧)最終閃耀光輝呢?我害怕后來者想要研究(顧愷之畫品問題)而品評繪畫優(yōu)劣的真正標準(理)卻從此滅絕,永成淪喪,因而于此姑且列舉一方面,這就像《論語》中所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一樣,(對后人)總會有一些參考價值吧。
在調墨染毫之初,就應該志存精微謹慎,以有限之筆跡墨痕,去表現(xiàn)無限的萬物世象。墨跡變化往復,點染迅疾不息,直至眼光眩迷于素色底子,還意猶未盡。筆跡墨痕的輕重略有不同,就會使(真實高雅的)形貌變得虛假凡陋;絲毫不當,歡悅與悲慘的表情就會改觀。加之近來流行的妝容和服飾,一月之中就會改變多次,畫作還沒有完成,畫上人物的容服就已經過時了。要達到高妙的畫境,難道不困難嗎?又怎能還未曾涉過川流,就急切地(向人炫耀說自己)已經越過了大海;剛剛看到了魚鱉,就說已經見到蛟龍了呢?凡是這種人,均不能與之談論高明的繪畫之理。陳思王曹植說:《易經》中的卦名、卦辭、爻辭乃周文王(姬昌)所傳,圖畫則出于能工巧匠。人的秉性不同,所從事者就有分別,很難兼善。追蹤方形足跡容易之人,不一定知道追隨圓形步履的難處。能夠依靠象谷之風飛翔的人,不一定能在呂梁之水中自由蹈行。雖然想像庖丁解牛那樣游刃有余,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可能會迷惘;空自羨慕能使灰塵落地的動人歌聲,卻不一定能全面深入地知道與唱出這樣的歌曲。如果追溯圖畫與書法出現(xiàn)的先后,則圖畫早于書法。如以《連山》作譬喻,則文字是由卦象而來的。今天的人無不以書法為貴,而輕賤繪畫。書法、繪畫此長彼消,相互傾軋,自來如此。因而工倕斷指,則巧(藝)不可為。如果像《莊子》所強調的“杖策”、“坐忘”那樣無所作為,便不足以使繪畫有助于經國大業(yè);如果像《莊子》所強調的“據(jù)梧”、“喪偶”那樣無所事事,又怎能成為大畫家?如果甘愿居于下流,自可燒掉畫筆,不再辛勤作畫,孜孜以求;如果潛心繪事,用(入世、達)抑或舍(出世、窮),均應各自堅持自己的繪畫愛好。
以上隨便陳述(我的)淺陋見解,并非存心詆毀與贊譽。因為眾人眼明心亮,難以誣枉,所以應該積蓄見聞,增長知識。這里記述的,全是謝赫《古畫品錄》成書以來未見于載藉的,尚且苦于文章只有兩卷(而太簡略)。其中資料、觀點如有可取之處,可使之自成一家之集(說)。且古今畫(一作書)評,必定權衡高下優(yōu)劣。我對繪畫了解不多,這里記載的僅供后來研究者參考。因為所記畫家及作品較少,所以不再區(qū)別它們的優(yōu)劣,讀者可以意求之。
湘東殿下(梁元帝初封湘東王,嘗畫《芙蓉湖蘸鼎圖》。)
上(湘東殿下)以天命所歸,自幼稟承畫性極高,生而知之。學畫能窮盡性命玄微,心靈師法自然造化,(這種境界)不是那些仰慕與踐行者所能希望達到的。繪畫“六法”,神仙也難以完全做到。湘東王作人物畫能窮神盡妙、得心應手,(下筆后)不加刪改。這還是在紀綱道德、審理訴訟及統(tǒng)領軍隊(或管理政務)的間歇,吟詩作文、雅集言談與把玩眾藝的余暇,偶爾因事物感發(fā)興致的情況下,倉促揮毫而作的,(繪畫水平之高)讓人驚絕,足以使荀勖、衛(wèi)協(xié)、袁蒨、陸探微這樣的大畫家擱(藏)筆,不敢再畫。他的畫作雖然很少,但擅畫的聲名卻響亮于外。不再需要討論與吹捧即可得到稱譽。
上(劉璞)是劉胤祖之子,從小學習自家畫風,及至老年筆法也未能超越家父風格。雖在體制韻味的精深方面不及其父,但擅畫的劉氏家族的確是代有傳人,盛名不墮。
上(沈標)不專擅某一方面,而是各類繪畫均有涉獵。生性喜好冶容媚姿,在繪畫上對之甚能留意。雖沒能達到完美境界,也頗有可觀處。
謝赫
上(謝赫)畫人物肖像,不等到面對面仔細觀察,只須看一眼對象,便能操筆工致準確地描繪。點刷間研習精微,意在酷似;眼光、神情、毫毛、發(fā)絲,皆無遺失。美麗的衣服、艷麗的妝容,隨時尚改變;修直的眉毛,卷曲的鬢發(fā),跟流行同步。細致精工、新奇別致的繪畫體制,多自謝赫創(chuàng)始。于是,使一般追隨他繪畫形貌的畫家,都像是在東施效顰。至于所畫人物的氣韻精靈,還沒有達到窮盡生動極致的最高境界;筆法纖細柔弱,也不符合骨法壯雅的要求。然而中興(南齊和帝蕭寶融年號,501-502)年之后,人物肖像畫家都趕不上他。
毛惠秀
上(毛惠秀)對繪畫事宜,知道得頗為詳細全面。但太過莊重、拘謹,反而成為羸弱遲鈍。雄健有力處趕不上其兄毛惠遠,委婉曲折處超過了其侄毛稜。
蕭賁
上(蕭賁)稟性雅致精密,后來者很難超越。揮筆作畫時,必定以自然真實作為依據(jù)。曾經在團扇上畫山川,咫尺之內,能給人以萬里之遙的渺遠感受;方寸之中,人見之仿佛能辨識出有千尋那樣高峻。他的繪畫不為求得別人賞識,僅為自己娛情悅性而已。雖有喜好收藏書畫的“票友”,也難以見到他的畫作。
沈粲
上(沈粲)作畫筆跡協(xié)調媚秀,專工綺羅人物(仕女)畫,在屏障上所作圖畫,頗有情趣。
張僧繇(五代梁時,吳興人。)
陸肅(一本作宏肅。)
上(陸肅)是陸綏之弟,早年雖秉承父親教誨,但父親沒能完全盡到敦促教育之責。雖然從家父那里所得不多,還算是有名家之法。因為學畫淺嘗輒止,一知半解,沒有達到輪扁斫輪那樣的水平,所以很難領會繪畫的最高境界。
上(毛稜)是毛惠遠之子,作畫下筆輕快敏捷有余,真摯巧妙不足。擅長構圖,簡略而不屑于作繁瑣的草圖。若與他的父輩相比,則顯得重復多余。
嵇寶均
上(嵇寶鈞、聶松)二人不師法某家,而兼有真、俗兩種畫意。賦彩鮮艷明麗,能怡悅觀者性情。若比較辨別他們繪畫的優(yōu)劣,則次于張僧繇。
焦寶愿
上(焦寶愿)早年游學于張僧繇、謝赫門下,但二人頗為吝惜而不肯直接傳授。只好從旁(側)訪問學習,而造詣精絕,畫法都是偷著學來的。殫精竭慮地勤奮學習各家之長,最終達到了像輪扁斫輪那樣的高妙境界。依照(自然物象的)彩色傅染色彩,時時表現(xiàn)出新奇意趣;點染青黑色,施擦朱紅色,在重、輕上都能恰到好處。雖然沒有窮盡繪畫技巧,卻得到了太子宮的賞識,得以奉獻其微薄畫技,陰差陽錯地得到了適合他待的地方。當今縉紳士大夫家的子孫,未聽說有喜好畫道的。丹青之道遂至湮滅,實在是足以令人感慨。
袁質
釋僧珍
上(釋僧珍)是蘧道愍的外甥,(釋僧)覺是姚曇度之子。兩人在弱齡時就逐漸得到家族畫學的薰染,親承舅、父教育勉勵。釋僧珍之畫酷似其舅,釋僧覺之畫也能繼承其父之美。僧人之中,有這兩位擅畫。如果要品評他們的優(yōu)劣,大約與嵇寶鈞、聶松之流差不多。
上面這幾位畫家,均為外國僧人。既然中、外有不同的繪畫體制,便無法比較他們的優(yōu)劣。光宅寺中的僧人威公嗜好此種(外國)畫法,下筆絕妙,在洛陽一帶頗為知名。
上(解蒨)畫法全以章繼伯、蘧道愍為師,而筆力不及。不拘師法,適時變通,巧妙輕捷,擅長寺廟壁畫。
三、解讀
姚最(537—603),字士會,吳興武康(今浙江吳興)人,是歷官梁、北周、隋三朝的著名醫(yī)生姚僧垣的次子。幼聰慧,性孝友。及長,博通經史。由梁入西魏歷北周終于隋,歷官北周麟趾殿學士,(北周齊王憲府)水曹參軍、掌記室事;隋太子門大夫,襲爵北絳郡公,轉蜀王秀友,遷秀府司馬等。姚最尤好著述,撰《梁后略》十卷,又撰《序行記》十卷。他承繼家學,精通醫(yī)術。據(jù)《續(xù)畫品》知姚最十分擅長繪畫理論思考。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興廢》中稱“陳·姚最”,之后,此說漸趨流行,但據(jù)陳傳席先生考察:“姚最本屬梁人,梁亡之前,即入西魏,繼而在周為官,死于隋,始終未入陳。”因而非陳人。關于《續(xù)畫品》的成書時間,傳席先生考察后認為:“在公元556年前后。其他時間皆不能成立?!痹陂喿x《續(xù)畫品》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其一,姚最《續(xù)畫品》是謝赫《畫品》(即《古畫品錄》)的續(xù)篇。就思想傾向而言,《畫品》雖以儒家思想為底色(如開篇即謂:“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但也反映出謝赫融合會通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傾向,比如“六法”中的很多術語(如“六法”、“韻”、“隨類”、“傳移”等)與“六法”之間的關系、系統(tǒng)性及“六法”的思維方式等均主要來源于當時的佛教典籍,與當時以佛教為主的天竺思想文化關系密切。又如《畫品》序云:“故此所述,不廣其源,但傳出自神仙,莫之聞見也”等,又是受到道教神仙思想影響的顯征。而姚最《續(xù)畫品》則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甚至一家獨大,強調入世進取,循序漸進,注重繪畫的協(xié)助“經國大業(yè)”作用等,不但佛教思想很難明確見到,而且直接而猛烈地批評《莊子》的“杖策坐忘”、“據(jù)梧喪偶”等被后世推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核心價值觀念的思想。所有這些都與謝赫《畫品》有天壤之別。
其二,《續(xù)畫品》雖為續(xù)《畫品》之作,但姚最并不完全同意謝赫的繪畫觀,尤其是謝赫認為顧愷之“聲過其實”,將之列于下品,最令姚最耿耿于懷,“良可于邑”,認為這是謝赫在感情用事,而無損于顧愷之繪畫的耀眼光芒。這種觀點得到了如唐代李嗣真、張懷瓘等后世很多學者的贊同;又如謝赫認為最好的畫家應該做到“六法”“備該”,而姚最雖接受謝赫“六法”,但認為“畫有六法,真仙為難”,“豈可求備于一人?”更強調發(fā)現(xiàn)與關注畫家的長處與優(yōu)點;再如《畫品》有明確的優(yōu)劣等級評定,而《續(xù)畫品》則無;等等。
其三,姚最《續(xù)畫品》在畫史上首先提出著名的“心師造化”論,這不但是中國藝術理論的核心價值觀念之一,也是區(qū)別于外國藝術理論的重要家當之一,對后世畫論的衍化具有極為重要的引導與規(guī)范作用,歷代承繼與發(fā)揚者不絕,如唐代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北宋范寬說:“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明代王履說:“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清代石濤說:“山川使予代山川立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等等。
其四,姚最《續(xù)畫品》在畫史上首次表達了文學、書法、繪畫等不同文藝門類之間“語跡異途,而妙理同歸一致”的觀點,并且列舉相關作品以比擬的手法做了簡要論證:“曾見草《莊周木雁》,《汴和抱璞》兩圖,筆勢遒正,繼父之美。若方之體物,則伯仁《龍馬之頌》;比之畫翰,則長胤《貍骨之方》?!边@種觀點對北宋以后畫史上占主流的“士人畫”與“文人畫”中詩、書、畫、印“三全”“四絕”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而言,正如草蛇灰線,伏筆于千里之外。
其五,姚最《續(xù)畫品》在畫史上首次提出“既華戎殊體,無以定其差品”(中國與外國繪畫體制不同,不能評定孰優(yōu)孰劣)的重要觀念,并且在《續(xù)畫品》中給予了外國畫家與畫法應有的篇幅與關注。不但彰顯了姚最實事求是的、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而且表明了他對藝術與“文化多樣性”的推崇與尊重,與當代人類反對文化沙文主義與對“文化多樣性”的普遍述求暗合。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西洋畫》云:“(西洋人畫法)與中華絕異”、“學者能參用一二,亦著體法。但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边@種論點恰好走到了姚最的反面,似乎不應該提倡。
其六,姚最《續(xù)畫品》在畫史上首次明確提出了“學不為人,自娛而已”的重要觀念,既是對當時畫壇此種繪畫現(xiàn)象的高度理論概括,也為盛唐以后“士人畫”中對繪畫怡情悅性功能的強調,與此種繪畫與理論的盛行準備了初步的理論條件。如南宋鄧椿《畫繼》引蘇軾跋朱象先畫云:“能文而不求舉,善畫而不求售,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而已”;元代倪瓚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等等。
其七,姚最《續(xù)畫品》在畫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不復區(qū)別其優(yōu)劣,可以意求也”的觀點。在姚最之前及其時的書畫品評論著中,都有優(yōu)劣評定,即姚最所謂:“且今古畫(一作書)評,高下必銓。”而《續(xù)畫品》首先打破了這種畫品觀念,對后世繪畫品評影響深遠。姚最以后,一方面,品評繼續(xù)發(fā)展與完善,在唐代形成了“神”、“妙”、“能”,“逸”四品說,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主張“逸”、“神”、“妙”、能”說,宋徽宗趙佶則主張“神”、“逸”、“妙”、“能”說,如此等等;另一方面,姚最開啟的不加品第傳統(tǒng)得到了延續(xù)與發(fā)揚,甚至越到后來,越取得定于一尊的地位,如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只引用前人的等級評定;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則不加品第;之后,優(yōu)劣品第迅速式微;現(xiàn)當代以來更是只贊揚,不批評;當下則是“大師”滿街走了。對此現(xiàn)象而言,姚最應該是始作俑者。
(該文發(fā)表于《中國書畫報》2012年7月23、26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