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19題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14.選出下列“數(shù)”字讀音與意思相同的一項()
①數(shù)罟不入洿池
③范增數(shù)目項王
⑤識盈虛之有數(shù)
A.①②
15.選出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項()
A.谷不可勝食也/何可勝道也哉!
C.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16.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①斧斤以時入山林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17.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饑不寒。
18.下列各項中都屬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養(yǎng)生喪死無憾
④五畝之宅,樹之以?!?/font>⑤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⑥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19.翻譯下列各句:
①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⑤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注釋]⑴文王:即周文王。⑵芻蕘:牧草和柴火。⑶郊關(guān):國都之外百里為郊,郊外設關(guān)。
20.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
A.于傳有之
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21.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B.若是其大乎。
C.芻蕘者往焉
D.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
22.下列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傳說中有說文王有七十里的園林,百姓還覺得小了。孟子否定了這一觀點。
B.“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這正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內(nèi)容。
C.“郊關(guān)之內(nèi)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孟子指出齊宣王所占有園林是不能與民共用的,所以民認為太大了原因。
D.“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形象的寫出齊宣王所占的園林象陷阱一樣百姓不敢靠近,表現(xiàn)了齊宣王的治國策略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預習部分
(一)字音
Sù
shēng
(二)重要字詞
(1)于:介詞,對于。
(4)于:到。(5)亦然:也是這樣。(6)察:考察。政:當權(quán)者(7)無如:沒有像……。
(8)加:更。(9)對:回答。(10)好:喜歡。(11)請:請允許我
(12)鼓:動詞,擊鼓。之: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
(13)
(15)
(17)直:通“只”,只是,不過。
(19)如:如果。
(21)違:違反,耽誤。
(24)以:按
(27)樹:種植。
(30)無:通“毋”,不要。失:錯過
(32)申:反復陳述。義:道理
(34)然而:這樣(如此)卻。
(37)
(40)無:通“毋”,不要。罪:歸咎,歸罪。
(三)通假字
1:無—勿或毋,不要。
(四)古今異義
1.寡人:古義,國君對自己的謙詞。
3.加:古義:副詞,更。
(五)一詞多義
1.數(shù)①密、細
2.直
①與“曲”相對,不彎曲
3.發(fā)
①發(fā)射②征發(fā)、派遣③打開糧倉救濟
5.于
6..之
7...以
(六)詞類活用
(1)鼓:名詞作動詞,打鼓,擊鼓
(4)罪:名作動,歸罪、歸咎(5)樹:名作動,種樹
(7)戰(zhàn):動詞作名詞,戰(zhàn)爭
(9)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
(七)特殊句式
1、判斷句
7、狀語后置句
11、固定句式“直??耳”相當于“只是??罷了”
(八)課文默寫(略)
二.文本解讀
(一)品讀第一段
1.明確:自滿、疑惑。
2、明確:盡心、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3、明確:救災
4.明確:武力和戰(zhàn)爭來稱霸。
5..明確:孟子主張仁政,堅決反對稱霸,
(二)品讀第2、3、4段
1、明確:沒有,“請以戰(zhàn)喻”,比喻論證。
2、明確:五十步笑百步
3、明確:不能,因為本質(zhì)一樣。
4、明確:梁惠王和鄰國君主,本質(zhì)一樣,半斤八兩。孟子用這個比喻對梁惠王進行批評諷刺。
5、明確:沒有
6、明確:梁惠王完全鉆進了孟子的圈套里。孟子一向善辯,用銳利的詞鋒剝?nèi)ソy(tǒng)治者剛愎自用的思想外衣,再適機引導。
(三)、品讀第5—7段
1、明確:狗彘食人食、涂有餓殍。
2、明確:什么也不做,瀆職。
3、明確:不承認,“王無罪歲”。
4、明確:還是比喻論證,或者類比論證。
6、明確:批評,更加尖銳的批評。除了批評失職,還批評推卸責任。
7.明確: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8.明確:(1)重民時、節(jié)物用——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
三.隨堂練習部分
(一)選擇題
1.【答案】C(A.洿:wū;B.莩:piǎo,D.畜:xù)
2.【答案】D(A涂----途,B無---毋C直----只)
3.【答案】
4.
5.【答案】D
6.【答案】
7.【答案】C(A有的人,B請允許我,D檢:約束)
8.【答案】C
9.【答案】C(①⑦⑩取消句子獨立性,②③④⑧代詞
10.【答案】D(①對于,②到,③比,④在,⑤
11.【答案】C(②④⑤⑦狀語后置,①③判斷句,⑥賓語前置)
12.
13.【答案】
(二)課內(nèi)閱讀
14.【答案】D
15.【答案】A(A完,盡
16.【答案】B(以:介詞,按照/介詞,用。之:代詞,代人/助詞,的。)
17.【答案】D(然而:古,這樣卻,是兩個詞;今:連詞,表轉(zhuǎn)折,是一個詞。)
18.【答案】B
19.翻譯下列各句:
①譯:五畝大小的建宅基地,如果種上了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也能穿上絲織衣服了。
②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那么,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
③譯:如果做到了這些卻不能稱王,這種情況是從未出現(xiàn)過的。
④譯: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而是兵器”的說法有什么不同?
⑤譯:大王如果做到不歸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會來歸順了。
20.【答案】D(動詞,到,往)
21.【答案】B(B這樣A等同/像C焉:代詞,那里/語氣詞D助詞,的/取消句子獨立性)
22.【答案】A(傳,解釋錯誤,“孟子否定了這一觀點”從下文看,不合情理。)
23.翻譯:我聽說首都郊區(qū)有方園40里的園林,(如果)誰殺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等同殺人一樣大,那么方園40里,就是在國中的設置的一個大陷阱,百姓認為它太大,不也是適宜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