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漢代風云人物之項羽(7)
王立群講漢代風云人物之項羽07:自毀長城
 
    [畫外音] 在前面的節(jié)目中,王立群教授為我們講述了項羽在追隨叔父項梁的反秦斗爭中屢建奇功。項羽正是靠著他所向披靡的勇氣,在秦末農(nóng)民起義中節(jié)節(jié)取勝,取得了西楚霸王的統(tǒng)治地位,最終登上了權(quán)力的頂峰,這無疑也顯示出了項羽的王者風范。可是后來項羽卻抱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蠻力而一意孤行,尤其是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顯示出了其政治幼稚。更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在與劉邦爭霸的關(guān)鍵時刻,滎陽之戰(zhàn)前項羽竟然棄用了他的重要謀士范增,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項羽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項羽究竟是一個具有怎樣性格的人呢?
    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項羽為什么會在政治上跟軍事上犯下那么多的錯誤,換句話說,是什么原因?qū)е铝怂谡紊?、軍事上犯了那么多錯誤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有關(guān)項羽的故事中間,流傳至今還活躍在我們口語之中的成語非常多,比如說我們講到項羽的英勇善戰(zhàn),大家馬上會想到破釜沉舟。如果我們今天講到,想到這一場酒不好喝,那我們想到這場酒是鴻門宴。我們今天再講一個和項羽有關(guān)的、非常有名的一個成語“沐猴而冠”,“沐猴”是一種猴子,“冠”就是帽子,“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猴子戴帽。這是一句罵人的話,猴子戴帽的意思是什么呢?表面上看起來像個人,實際上不是個人,這叫“沐猴而冠”。這個著名的成語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這個成語是怎么來的呢?是項羽到了函谷關(guān)之內(nèi),他主持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自己封為西楚霸王。然后項羽呢,在關(guān)中他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嬰給殺了,另一個是他放了一把火把秦朝的咸陽的宮殿給燒了,這一把火據(jù)史書記載是燒了三個多月,然后項羽準備東歸了。因為項羽把自己的西楚國的國都定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蘇的徐州,所以他要從陜西返回徐州去。當他要走的時候,就有一個人,這個人歷史上沒有留下來名字,史書記載只寫了兩個字叫“說者”,就是游說他的人叫“說者”。這個人給項羽提了一個建議,說關(guān)中這個地方太可貴了,說你不應(yīng)當東歸到彭城去,說你應(yīng)當在哪兒呢?你應(yīng)當在陜西,在關(guān)中建都。我們知道陜西這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陜西是一個大盆地,整個陜西省是個大盆地,陜西的四面全是山,四面有四個重要的關(guān)口,東邊和河南交界的函谷關(guān);南邊是湖北交界的武關(guān);西邊,陸游有一首很有名的詩,其中提到“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它是大散關(guān);北邊是簫關(guān)。所以陜西這個地方四邊是四個關(guān)口,其他地方出不來。所以自古以來陜西有一個別名叫“四塞之地”,“塞”就是瓶塞,四塞之地。這個地方可以建都,你在這兒建都,你要稱霸天下非常容易。項羽一聽有道理啊,但是,這個時候項羽再一看,整個咸陽的宮殿已經(jīng)叫他燒光了,他又覺得沒法待了,他就沒有聽這個“說者”的意見,就把這個“說者”給打發(fā)走了。這個“說者”一出來感覺很遺憾,就說了一句話,他說人們都說,南方的楚國人是沐猴而冠,果然。這句是什么意思呢?人家都說南方人是猴子戴帽,看起來像個人,其實不是人,你看看項羽,果然是這樣。這個“說者”就是說他自己心中的一點感慨,但是有人馬上打了個小報告,把這個話告訴了項羽。項羽一聽這還了得,罵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這個“說者”抓起來。抓起來怎么辦呢?烹,這是一種很殘酷的刑罰,一個大鍋,水燒熱,把人在里面活活地煮死,烹。這就是“沐猴而冠”這個成語,這個成語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地方,本來這個“說者”既然歷史上沒有記載他的姓名,應(yīng)當說他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小人物提了個意見,你采納也罷,不采納也罷,其實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態(tài)度就是很豁達,就是即使說罵他是“沐猴而冠”,哈哈一笑就完了。另一種意見就很計較。
    這里我們不妨做一個對比,因為項羽是跟劉邦爭天下,我們把劉、項兩個人對比一下。劉邦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是我們今天還要講到的。劉邦手下有一個大臣叫周昌,這個大臣是劉邦手下的御史大夫,這個御史大夫在漢代的職位相當于副總理的職位。他有一天去向劉邦匯報工作,劉邦正在擁抱著戚夫人在親熱,這個戚夫人是劉邦最寵愛的一個妃子。周昌進去匯報工作一看見這個場面,很不好意思,周昌轉(zhuǎn)臉就走。這個時候劉邦也看見周昌進來了,他就把戚夫人放下來了,就趕上去。趕上去以后,劉邦就做了一個今天叫我們看起來很不雅觀的動作,他就按著周昌的脖子,一按,當皇帝的按著一個大臣的脖子,大臣不能硬著脖子,就彎下腰來,劉邦就順勢一騙腿騎在了周昌的脖子上。這叫我們今天看起來很不成體統(tǒng),一個國家的最高領(lǐng)導(dǎo)人一下子騎到一個副總理的脖子上去,這個很不像話。但是作為劉邦來說小菜一碟,劉邦這類事太多了。騎上去以后,劉邦就問周昌,他很得意啊,騎到人家脖子上很得意,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君主呢?這個周昌回答了一句很重的話:“陛下即桀紂之主也”,他說你就像夏朝那個亡國之君夏桀,像那個商朝的亡國之君商紂王,說你是這樣的亡國的暴君。這個話很重,這個話要說到項羽的頭上,項羽恐怕又是一個字,烹。但是劉邦怎么辦呢?劉邦一騙腿下來,哈哈一笑,放周昌走了。就是劉邦比較豁達一點,項羽就很計較。當然,在我們在評價這個事情的時候,也要看到項羽這個人非常自尊,你稍微傷了他的自尊的話,那他是絕不會放過你的。這個“說者”他提了這么好的一個建議,落了這么樣的一個下場,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項羽的大忌。
    [畫外音] 項羽在處理“說者”給他的建議時,面對“沐猴而冠”的說法,竟然烹殺了那個無辜的“說者”。這里項羽給人的印象是小肚雞腸,不能容人,這與他在戰(zhàn)場上的剛毅豪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么,項羽究竟是一個怎樣性格的人呢?項羽的性格對他的事業(yè)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這些原因我覺得和性格有關(guān),因為性格就是人啊,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業(yè),一個人的性格也可以損傷他的事業(yè)。項羽的性格中間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過于自信,當然我們這個過于自信是口語,如果我們換一個比較文雅的詞叫什么呢?“剛愎自用”。項羽太自信了,本來自信是一個優(yōu)點啊,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為有自信,你才能用百折不撓的勇氣,去克服你在實現(xiàn)你人生目標過程中間的所有的困難和障礙。所以,沒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過了頭那就壞了,自信過了頭就成了謬誤了,就是剛愎自用。項羽的剛愎自用的失誤就是失察、失人、失態(tài)、失信,我們逐一來說。我們先說失察。因為項羽不是個一般的人物,他是西楚霸王,他是一個軍隊的主帥,換句話說,他是西楚國的一把手。所以,你作為西楚國的國君,或者說你作為當時諸侯聯(lián)軍的盟主,你有一個重大的任務(wù),就是你要善于考察和觀察你手下的人,哪些人可堪重任。我舉一個例子韓信,韓信開始是跟著項梁,項梁死后是歸了項羽,他在項羽手下。他對自己在項羽手下他有一段很傷心的話,就是我侍奉項羽,“臣侍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這是他很傷心的一句話,這個意思是什么呢?我在項羽的手下的官位最高的不超過郎中,我的任務(wù)就是執(zhí)戟,拿著一個武器為項羽站崗放哨,我做了這么一個官,言不聽,計不用。按我們今天的說法,在這樣的情況下韓信的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他的人生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所以韓信跳槽了。韓信這么一個軍事天才,我們在上一集講過了,楚漢戰(zhàn)爭所有的軍事人物,作為一流的軍事天才的只有韓信和項羽兩個人算得上,劉邦只是二流的。韓信向項羽提過什么建議我們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據(jù)我們對韓信的判斷,韓信給項羽的建議不會是毫無價值的建議。但是項羽聽不進去,為什么?項羽太自信了,他只相信自己,這么一個站崗放哨的衛(wèi)兵向他提建議,他能放到眼里嗎?所以這就失去了一個軍事天才,這就是他剛愎自用給他帶來的一個致命傷。
    第二,失人。如果我們熟悉楚漢戰(zhàn)爭的歷史的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明顯的現(xiàn)象,劉邦手下謀士特別多,大家掰指頭算算,你看劉邦手下謀士多少,張良、陳平、蕭何,這是一流的。那二流的就不說了,還有那些草根、草民,他的謀士特別多。反過來你看項羽,項羽手下謀士有誰?大家只知道一個年七十好奇計的范增,項羽手下沒有謀士。大家可以考慮一下,為什么項羽手下沒有謀士只有一個范增?為什么沒有?這個其實和他的剛愎自信太有關(guān)系了。項羽按我們今天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這個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觀意見太強了,他不需要謀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們前面講過鴻門宴,決定第二天消滅劉邦的是誰呢?項羽,決定撤銷第二天軍事行動的是誰呢?項羽。他和誰商量過?他召集過會議嗎?他和別人商量過嗎?連他最信任的范增他商量過嗎?一個都沒有,所以項羽不要謀士。這樣,使他失去了一大批為他出謀劃策的人,這就是他剛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惡果,失人。第三,失態(tài)。失態(tài)就更明顯了,如果我們翻翻《史記》、《漢書》,有關(guān)項羽的記載中間,司馬遷也好,班固也好,寫正史的時候?qū)懙巾椨鹩玫米疃嗟囊粋€字是什么呢?“怒”,或“大怒”。我仔細翻檢了《史記》和《漢書》,就找不到項羽的笑,找來找去,整個記載項羽一生的他只有一次笑,什么時候笑呢?烏江自刎,那個亭長劃著船讓他過江,說你將來還可以東山再起啊,這個時候他仰天大笑,這一笑之后他自殺了。換句話說,在項羽的一生中間隨處可見的就是項王怒曰、項王怒曰、項王大怒。我曾經(jīng)做過一個統(tǒng)計,“大怒”有好多次,這個“怒”就有幾十次。這個怒啊,在很大程度上實際是傷害了項羽的自尊,項羽是個極其自尊的人,一旦傷了他的自尊是勃然大怒。我們看看我們?nèi)粘I钪虚g,那些最愛生氣的人氣性大。最愛大怒的人其實都是最自信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剛愎自用之人,就認為自己都對,別人做得不順心,別人說得不順心馬上就發(fā)火。愛發(fā)火,這就是他的第三方面的表現(xiàn),失態(tài)。
    下面我們講項羽剛愎自用的第四個惡果,失信。項羽的失信中間表現(xiàn)得最多的,就是項羽很難相信別人。因為從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中間知道,在任何一個群體之中它總有兩類人,一類人是蕓蕓眾生,就是一般的人,這是大多數(shù)的。另一類人是才智之士,有才之士,我們也可以叫做精英。有才之士他很容易招嫉,這個招嫉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方面來自群體之內(nèi),比較有才干的人他的機遇比較多,他的機會比較多,他可能得到的也比較多。而其他的人可能機會少,或者機會來了沒有抓住這個機會,所以得到的也可能少,這是一種招嫉。另外還有一種招嫉,如果是兩個敵對的群體,比如說劉邦和項羽兩大集團,那么某一個群體中間,最杰出的這些人最容易招致對方的嫉恨。我們前面就講過,我們剛剛提到那個范增,范增在項羽集團中間應(yīng)當說是一個最有謀略的人啊,雖然這個人的本事不是很大,但是他畢竟是項羽集團的惟一的謀士,這就招嫉了。陳平用了一個很拙劣的計謀,什么計謀呢?項羽的使者出使劉邦的陣營,到劉邦那兒去了,陳平首先讓他手下的人準備了一桌很豐盛的宴席端上去了。端上去就問,我們準備了這么好的宴席是為了招待范增,招待范增將軍的使者。這個使者一愣,馬上就說我不是代表范增來出使的,我是代表項王來出使的。陳平手下的人說,哦,你不是范增的人,你是項王的人,那好那好,把豐盛的酒席撤了,然后把一些最劣等的食物端上來招待他。這個使者很生氣,擺了一桌豐盛的酒宴,撤了,端了一桌亂七八糟的東西來,吃了?;厝ゾ透椨饏R報,說范增通敵,他的使者一去好酒好肉,我一說是代表你去,好酒好肉全撤了,二鍋頭也沒有了,全上來一些劣質(zhì)的,假冒偽劣全上了。項羽一聽大怒,對我的使者這樣一個待遇,打狗還要看主人的面啊,我的使者去了受這么個待遇,范增的使者去受那么個待遇,懷疑范增。其實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這是陳平的反間計,而且這個反間計叫我們今天看起來是末流之計,這是不入流的計策,就這就能騙項羽。為什么陳平能用這么個計策騙項羽呢?有一個原因,陳平曾經(jīng)在項羽手下待過,他知道項羽這個人多疑,他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所以,這么一來這個計就靈了。這個使者實際上是不自覺地充當了一個說客,給項羽進了一點讒言,但是這個讒言項羽一聽就信啊。這個是個非常奇怪的事情,項羽如此輕信,他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謀士。范增臨走時說,大王好自為之吧,范增已經(jīng)知道項羽沒戲了。范增的離去可以說是令人扼腕嘆息的一件事情啊。
    [畫外音] 上面王立群教授分析了項羽自釀的剛愎自用的苦酒。項羽的太自信使他不能明察人才,獨斷專行使他失去了別人為他出力獻策的機會,自己也落得是經(jīng)常發(fā)脾氣,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但是項羽也是要打天下的,他也是要用人的,他為什么會如此剛愎自用呢?項羽為什么不能夠把握自信的度,而是自信得過了頭呢?
    我想項羽的剛愎自用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項羽自身的才干。項羽自身確實能干,他的才干我們概括成四個字,叫什么呢?“能征慣戰(zhàn)”。他自己說過,“吾起兵至今八歲矣,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的,一個沒有才干的人絕對不會剛愎自用,所有剛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項羽毫不例外,他肯定是個有才的人,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少年得志。項羽按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項羽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趕上了。你看我們算算項羽,二十四歲一起兵反秦,項梁是主帥他就是副統(tǒng)帥,二十四歲就做副統(tǒng)帥,二十七歲就做諸侯盟主,就做西楚霸王,主持國家大政,二十七歲當國家主席啊,少年得志啊。這個少年得志也給他帶來了一個負面的影響,就是他這一生什么好事都趕上了,什么機會他都沒有失去,太順利了。我們經(jīng)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閱歷跟經(jīng)歷的豐富是不可或缺的,項羽的生活中間的磨煉太少了,他太順了。一個人的人生,特別是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順了,他就會什么呢?太相信自己了。第三個原因,內(nèi)外失聰。項羽這個人是內(nèi)無自知之明,外無逆耳之言,他個人太順利了,又不善于自省,他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即使是做了錯事他也不認為是自己錯了,這叫內(nèi)無自知之明。你看看項羽對那個說者,我們講那個沐猴而冠,稍微有一點逆耳之言,他就是一個字,烹,誰敢給他進逆耳之言啊?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啊,不好聽啊,那個不順心的話甭說項羽,我們普通的人包括我在內(nèi),聽到那不順耳的話總是心里不舒服,聽到那吹吹拍拍的話總是飄飄然。所以這三個原因,能征慣戰(zhàn)、少年得志、內(nèi)外失聰導(dǎo)致了他過度自信。和項羽對比的我們再看劉邦,劉邦在整個楚漢戰(zhàn)爭中間,我們沒有看到劉邦出過一個金點子,張良獻計、轅生獻計、鄭忠獻計、董公獻計,所有獻計的都是別人,沒有劉邦的獻計,說明劉邦在智謀上二流。我們再看軍事,軍事中間有項羽在,有韓信在,劉邦在軍事上撐破天也只是個二流。就是我們今天看劉邦,你說劉邦什么行?打仗他老打不過項羽,出謀劃策他周圍比他高明的人,且不說張良、韓信、蕭何,包括轅生、鄭忠,比他高明的人都很多,劉邦在這個中間老是聽人家的。
    [畫外音] 在我們的印象中,劉邦只是一個會問“為之奈何”的人,他一不會打仗,二不會治國,三不會出謀劃策。這樣一個人為什么能夠作為君主,能夠作為一把手統(tǒng)領(lǐng)那么多人才呢?而項羽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必勝、攻必克,卻不能聚攏自己手下的眾將領(lǐng),這里面究竟有著怎樣的玄機呢?項羽和劉邦相比究竟差在哪里呢?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文人叫劉邵,劉邵寫過一本很有名的書叫《人物志》,劉邵的《人物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講人才的書。劉邵在《人物志》中間,他把天下的人才分為兩類,一類是特殊人才,誰是特殊人才呢?帝王是特殊人才。第二類是普通人才,這個普通人才,做臣子的是普通人才。劉邵有一個觀點,他認為所有的臣子,無論是將,無論是相,就是無論是文臣是武將,都叫做偏才,只有國君才叫做通才。劉邵打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他說我們做菜,一個大廚師做菜他有很多佐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酸甜苦辣咸,那么這五味都是偏才,都不能放多了。鹽放多了,河南人說話這個做菜鹽放多了叫什么呢?叫打死賣鹽的了。辣放多了那是川菜,川菜辣得太狠了也不行。酸甜苦辣咸都不能作為燒菜的主帥,糖放多了也不行,什么都不能多。那么大廚師燒菜什么是主帥呢?劉邵說了,大廚師做菜作為主帥的就是那一瓢水,那一瓢水是主帥,咸了倒里一瓢水不咸了;辣了添上一瓢水不辣了;酸了添上一瓢水不酸了。劉邵講得很有道理,我們想想劉邦,再想想劉邵的《人物志》,很有道理。劉邦就是那個無色無味的那一瓢水,啥也不是。你嘗那一瓢水啥味道也沒有,那是主帥,那是領(lǐng)導(dǎo),那是一把手。這個項羽是什么呢?項羽是那個辣椒楷體,項羽只能燒出來一盤讓四川人、湖南人都不能吃的辣得太狠的菜,太辣了。劉邦是那一瓢水,所以我們要是看了劉邵的《人物志》就知道,主帥其實不需要有很大的才能,他手下的臣子會領(lǐng)兵打仗,上將軍去當吧;會治國理財,相國去當吧;會出謀劃策,謀士你去當吧。那主帥干什么?主帥三件事是會聽、會用、會賞罰。會聽有兩層含義,一是別人提了個好意見,你一聽立即付諸實行,這叫會聽。會聽還有另一層意思,別人不提意見你要怎么樣?你要會向別人說四個字“為之奈何”,這叫會聽啊。別人給你提了好建議你聽了,這不算真正的會聽,真正的會聽是別人不說話,你能問他“為之奈何”,這叫真正的會聽。第二,會用,酸甜苦辣咸該放多少,哪個人該放在哪個位置上,哪個人在什么時間、什么事件上該放在哪個位置上,會用。最后一條,會賞罰,該賞的賞,該罰的罰。做到這“三會”,你就當那個無味之水,你就能統(tǒng)領(lǐng)天下。我們倒過來再看看那個“沐猴而冠”的故事,那個說者他的悲劇在什么地方呢?那個說者的悲劇就在于他找了一個不會聽的人去說話了。所以,這提意見你還得看看你的領(lǐng)導(dǎo)是個什么樣,如果你的領(lǐng)導(dǎo)只會說一個字,烹,你可千萬別提意見,要找那個會聽、善聽的人你去提意見,這樣你才能夠把你的意見變成實際的行動,造福于國家,造福于人民。所以這就是說者的悲劇。但是我們從另個一方面看,說者的意見很對,項羽沒有聽說者的意見,他也不會聽其他人的意見,這是項羽的悲劇。所以我們前面講項羽軍事如何如何,政治如何如何,其實那都是表象,軍事上的被動,政治上的幼稚,歸根結(jié)底是他個人的性格所致,是他的性格導(dǎo)致了他政治的、軍事上的失誤。這一集我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根據(jù)視頻記錄修訂整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代風云人物19項羽:自毀長城
劉邦能統(tǒng)一天下,謀士陳平功不可沒
任何謀略,算清楚風險和產(chǎn)出后再行動!
假如韓信擁兵自立,能打過劉邦嗎?
劉邦看到他頭顱,痛哭不已!遠方的將士聽到死訊,全部自殺
此人是項羽手下大將,和韓信還是好友,無奈投靠劉邦后慘死(劉邦過人之處權(quán)謀能力,會用人能用人,又能兔死狗烹,最終能同患難卻不能同富貴)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