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我國一種獨特的美術陶瓷,既指唐代陶器或陶俑上的彩釉,也指著此彩釉的唐代陶制品。唐三彩的種類很多,主要可分為人、動物和器物三種。
據(jù)史書記載,唐三彩始于初唐,盛于中唐,衰于兩宋,迄今已有1300余年歷史,其技藝失傳的斷代史亦有近千年。
20世紀初期,隨著隴海鐵路基礎開挖,一大批姿態(tài)各異、色彩斑斕的釉陶器物被發(fā)現(xiàn),轟動一時,從而使這一沉睡千年的華夏古老藝術獲得新生。這些器物引起了當時著名的古器物學家羅振玉、王國維的興趣。兩人研究后根據(jù)這些釉俑的時代特征和色彩特點,命名為洛陽唐三彩。
在唐代,凡是和日常生活有關的器物,基本都能找到唐三彩的身影。隨著考古發(fā)掘出的實物數(shù)量增多和對唐三彩窯址的大規(guī)模發(fā)掘,唐三彩的實用性越來越明顯:幾乎所有能夠叫出名字的其他陶瓷類器物種類,都能找到唐三彩制品。
這些器物出土的地點多是當時的灶臺、水井和房屋遺址中,如碗、盤等器皿大多在灶臺附近的灰坑里,而燈、爐子則出現(xiàn)在居住區(qū)內(nèi)。
資料顯示,唐三彩最早發(fā)現(xiàn)于洛陽,之后在全國不少地方都有唐三彩出土。僅就數(shù)量、種類而言,以唐代的洛陽和長安久負盛名,這兩地出土的唐三彩釉色均以黃、綠、白為主,不過由于產(chǎn)地不同,二者之間的差異也比較大。
從釉色和裝飾上看,西安唐三彩清淡素雅,花紋較少,洛陽唐三彩則艷麗繁縟。
在人俑的塑造方面,盛唐以后的洛陽三彩物品擺脫了魏、隋時期清瘦俊秀的創(chuàng)作風格,但是女俑依舊保持著俊麗飄逸的特點,男俑胖瘦得體,武士俑大多精壯有力。
相比之下,西安唐三彩的女俑多以豐滿艷麗為主,男俑特別是武士俑的設計以身形彪壯、短頸粗腰為特征。
另外,在胎質(zhì)和花形上,兩地的唐三彩也有所不同:
西安唐三彩的胎體為紅泥胎,洛陽唐三彩的胎體為白胎;
洛陽唐三彩的器皿上多見呈對稱型的幾何形彩花紋和垂帶狀花紋,這在西安唐三彩中卻比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