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都知道,《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而且被后人推崇至高,尤以魯迅為甚,喻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見史學和文學價值何其高。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史記》并非司馬遷一人所著,有后人補充,而真實的《史記》確為司馬遷一人所著。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情形呢?主要原因要從他和漢武帝的恩怨說起。司馬遷當年繼父位在朝廷任史官,由于他治學嚴謹,追求史料真實,把漢武帝和他父親的一些錯事也寫進了歷史(漢武帝當年信巫),漢武帝閱讀后“大怒,削而投之”(見《三國志》),意思是漢武帝把司馬遷寫的關于他和父親的錯事削掉了(當年書寫在竹簡上),投進火爐燒掉了。從此,司馬遷被他另眼相待,而司馬遷到現在還不知道已大禍臨頭。
后來,因名將李陵被俘,漢武帝大怒,要眾臣評價,各位大臣自然順著皇帝的意思大罵李陵一頓,漢武帝轉身問身旁的史官司馬遷如何評價,正值的他卻替李陵辯護,漢武帝心情本來就不好,而你競還唱我的反調,尤其一想起你寫我的壞事,更是怒向膽邊生,惡從心頭起,叫武士把司馬遷押進死牢。
而漢武帝為什么又沒有殺司馬遷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文人相輕,漢武帝雖然戎馬天下,但也經常能賦詩,而司馬遷在當時也是文滿天下,漢武帝不愿別人理解他因嫉妒司馬遷的文采而殺他;二是當年死刑不死有兩個條件,1、贖罪,需大量黃金錢財,可是他沒有錢財;
但是,司馬遷《史記》中的《孝武本紀第十二》,除過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