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藍
捧起詩經便是走入一條幽謐安逸的茂林小徑,密葉、鳥獸、草木、環(huán)佩叮當、良馬其嘯、琴瑟在御,無不歷歷在目,又都云淡風輕。進去了,那是一片人歡馬嘶的廣袤天地,戰(zhàn)鼓雷電風雨肆虐,河水洋洋略帶腥味,微君之故我生之初,本不是那么平靜的。
《詩經·齊風》十一首,逐一而讀。
《還》:毛傳:還,便捷之貌。兩個身手矯健的獵人偶然相遇在山里,一起追逐兩頭猛獸,得手之后,“子之還兮”一個真心夸贊?!耙疚抑^我好兮”一個作揖回敬。這個場景區(qū)區(qū)三行言他稱我,跌宕起伏,兩個驍勇而謙遜的漢子令人動容。
《盧令》盧令,指脖子上掛著鈴鐺的黑毛獵犬。鈴聲聞先,犬威懾人,引出的卻是“其人美且仁?!鲍C犬的主人氣宇軒昂,含笑不語。一個“仁”字如春風拂面,溫和良善。
《猗嗟》:“猗嗟昌兮”這個人真是令人驚嘆啊。射擊場內的這個年輕將士“頎而長兮、美目揚兮?!彼麅x表堂堂,終日苦練,動作嫻熟,技藝精湛。在場的人無不嘖嘖贊嘆。
這三首詩從郊外的狩獵場面到箭無虛發(fā)的訓練場內,從側面到特寫干凈利落地展現(xiàn)了獵人與將士的風采。齊人的尚武精神凸現(xiàn)無疑。值得留意的是《還》與《盧令》中寫的不是幾個簡單的莽漢或武夫,他們勇武強健還虛懷若谷。這樣的人必定志向遠大,不容小覷。尋常山頭的一次狩獵,偶然遇見的獵戶獵犬尚且如此,何況是訓練有素的教練場內呢。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齊人眼里所見的,心內所仰慕的,歌里所吟唱的,絕不會是隨意為之。不由聯(lián)想到春秋初期的齊桓公來。
公子小白在內亂中輾轉登上王位。一直輔佐在旁的鮑叔牙對他說:“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想成就天下霸業(yè),那么非管仲不可?!庇谑?,齊桓公放下一箭之仇,重用管仲。可見,桓公的志向與氣度。國君如此,民眾又怎會計較是非,既然明白國君的大志,軍民上下習武,蔚然成風,武德仁義漸漸在《齊風》中吟詠開來。一時間,《齊風》浩大,繞梁不絕,氣勢如虹。齊桓公的霸業(yè)指日可待了。
再讀《齊風》,不由得令人浮想聯(lián)翩,當年的山東大漢有勇有謀、禮讓恭謹,倒是齊國女子有幸了。事實卻并不那么美好。
《雞鳴》寫了一個沉溺在溫柔鄉(xiāng)里的齊國男子?!半u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泵髅魈煲汛罅粒咳盏某瘯财仍诿冀?。這個男子猶自繾綣,跟身邊的女子裝傻充愣,什么蒼蠅之聲啊,月出之光啊,就是胡攪蠻纏,懶著不起床。女子倒是苦口婆心,不住規(guī)勸。這樣的情色小詩,原以為儒家不容,朱熹老大人也必定斥責,何以還能放在齊風首篇,流傳千年。
想,就內容而言,雖及內帷,卻是言辭清麗,饒有趣味,生活氣息濃郁。世人都以為儒家迂腐,理學滅人欲。其實,儒家從未拒絕青樓文字,朱熹也是妻妾相隨。此外,他們都非常稱頌此詩。以為是“盛贊賢妃”又評價構思新穎、別開生面。
此外,《齊風》中,還有《著》《東方之日》兩首,都是關于男女相悅,內室幽會的。不是說,齊人英武善戰(zhàn),舉國雄姿英發(fā)嗎。如何又不惜筆墨,著力兒女私情。這又想起管仲來。
管仲,是成就齊桓公的霸業(yè)的重要人物。他不僅是個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還首創(chuàng)了國營娼妓制度。他的目的一是為了收取稅金增加財政收入,二是保護良家婦女,維護社會安定,三是作為禮物送給敵方,兵不血刃。一方面尚武成風,兵強馬壯。一方面社會安定,盡享人欲。管仲舉措與桓公霸業(yè)息息相關,好勇與好色就是一把雙刃劍,齊人焉有不服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是身體力行。管仲極盡奢侈、納妾無數(shù)?;腹皩m中七市,女閭七百”。一代名君名相不拘小節(jié),下屬官員,遠觀近賞,視作美談,自然也成風尚。因此,《齊風》中濃情蜜意有了醉生夢死、今昔不知何年的悲涼之意,絕不是簡單的兒女私情。
《齊風》中其他的詩作,歷代詩評幾乎都影射到其兄齊襄公與文姜通奸之事。
山東,歷來稱為齊魯大地。戰(zhàn)國之前,兩國政治、經濟、文化一直在不斷融合。到戰(zhàn)國末年,齊魯已經成為一個詞,含有統(tǒng)一的文化特點。不難想見,齊魯在融合的過程中紛爭不斷、彼此排斥、又互相依賴,種種都會留下印記。《詩》比歷史有時更真實可信。我們不必抓著文姜與襄公的緋聞不放,津津樂道那些蛛絲馬跡。真正有生命力的不會是那些無聊瑣事,而是與民族進程社會發(fā)展有關,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前行的生活印記。
縱觀《齊風》,如季札評:“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饼R風中蘊含的氣勢與內力,如同太公定下的國之基調,弘大深遠。
品讀《詩經》,遇見那些久遠晦澀的文字,模棱兩可的主旨,眾說紛紜的解讀。既考驗自己的興致,又審視自己的認知。詩與時代是不能分離的。一味從儒家道義來解說是牽強附會,指鹿為馬。一概偏離詩作產生的背景環(huán)境和時代,從人性本性,情感使然,做一番純文字的解讀,也不以為然。
心靜則清,心清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