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李海林校長被學生莫名其妙的一踢,但他處理的卻恰到好處,與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的故事相媲美。把“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詮釋的淋漓盡致。辦教育首先有換位意識,要考慮到假如我是孩子。就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進入童年這個神秘之宮,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自己要變成一個孩子。
褚清源老師也是這樣說的:站在學生的立場做教育,是一種修養(yǎng),是一種襟懷,是一種遠見,更是一種智慧。它要求教育者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的個性,領(lǐng)悟?qū)W生心靈世界的廣袤和深邃,建設(shè)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之中。
我們上課要考慮到自己當初是怎么學的?老師是怎么教的?哪些地方容易理解?哪些地方不易理解?我們教育學生也要考慮學生這個年齡階段有什么特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是什么?目前學生最喜歡什么?要想釣住魚首先要考慮魚是怎么想的?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考慮學生是怎么想的。
所以,做教育要因事而化,事事是育人之材;因時而進,時時是育人之機;因勢而新,處處是育人之所;因人而異,人人是育人之師。因材施教,人人是可塑之才。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才會贏得孩子的信任!站在學生的立場做教育,才是有靈魂的教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