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本世紀(jì)20年代以后,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shù)特點,發(fā)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dāng)。
為了豐富旦角的表演藝術(shù),充實藝術(shù)表現(xiàn)能力,他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fēng)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為一爐,創(chuàng)作出一種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當(dāng),人們把它命名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結(jié)合)。
、《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紅樓二尤》中的尤三姐等?;ㄉ缿蛑羞€有一種旗裝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飾,梳旗頭,腳下穿花盆底鞋,說京白。旗裝旦所表演的人物并不限于清朝婦女,哪一個朝代的都有,加《
⑥
老旦 專門扮演老年婦女角色的行當(dāng)。扮相、身段、臺步都與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點。演唱用本噪,唱腔與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轉(zhuǎn)迂回的韻味。如《楊門女將》中的
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鉤金龜》中的康氏等?! 【﹦≡缙诘闹┙怯校?a target="_blank" 360chrome_form_autofill="2">
胡喜祿、梅巧玲、時小福、
余紫云、田際云、
田桂鳳等?! 『驳?,生于1827年,卒于1890年,他是同程長庚、余三勝同時代的著名青衣演員,他的發(fā)音用了很多的鄂音,大膽地起用鄂音來取代徽音,所以唱腔就比較柔婉,字眼上就更加清晰。他在演出里面也進行了許多革新。比如說現(xiàn)在的傳統(tǒng)劇目《
玉堂春》,大部分都是胡喜祿那個時代創(chuàng)制的,今天的還延續(xù)下來。 梅巧玲是
梅蘭芳的祖父,他生于1842年,卒于1882年。梅巧玲主工花旦,也兼演青衣。他的扮相非常地富麗堂皇,所以當(dāng)時有“胖巧玲”之稱。他的拿手戲如《盤絲洞》,《梅玉配》,都是膾炙人口的。梅巧玲先生也是京劇旦角改革的先驅(qū)者,一是他大膽地編演了很多新戲,特別是擅長演旗裝戲,如《雁門關(guān)》的
蕭太后和《四郎探母》的蕭太后。他的旗裝戲在當(dāng)時來說打破了青衣和花旦的界限,所以他在身段、神氣、臺步、表演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的革新?! r小福,生于1849年,卒于1900年。他私淑胡喜祿的演出風(fēng)格。但是他唱腔比較遵從徽音,比較剛直。他演的人物,大部分也是節(jié)婦烈女。比如《
三娘教子》,《四郎探母》里的四夫人這一類人物。他的風(fēng)格與他演的人物是相一致的。所以他是我們青衣先輩里剛直派的代表。時小福的弟子叫
吳菱仙,吳菱仙的弟子是梅蘭芳。時小福、吳菱仙、梅蘭芳這是一脈相承的。 余
紫云是余三勝之子,
余叔巖之父。(1855~1899),他是梅巧玲的弟子,既演花旦,也兼演青衣?;ǖ┧绞缑非闪幔嘁滤绞绾驳?。余紫云的表演風(fēng)格上對于后來的王瑤卿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代表劇目既有青衣也有花旦戲,比如《
宇宙鋒》、《游龍戲鳳》、《
御碑亭》、《玉堂春》、《虹霓關(guān)》等。他不僅基本功扎實,技藝精湛,而且能戲多、戲路寬,文武昆亂不擋,尤精蹺工。他演二本《虹霓關(guān)》之丫環(huán),在“獻盤”一場,托盤疾走圓場,猶如楊柳春風(fēng),婆婆生姿,極優(yōu)美。據(jù)《梨園舊話》載他“嗓音柔脆、玉潤珠圓,其唱工固臻妙境,至不專屬青衫之劇,如《戲風(fēng)》之李鳳姐,《虹霓關(guān)》之丫環(huán),姿態(tài)橫生,維妙維肖”。更為重要的是余紫云繼承了乃師梅巧玲揉花衫、青衣于一爐的優(yōu)良創(chuàng)造,對京劇旦角表演的發(fā)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據(jù)《
京劇二百年之歷史》載:“時小福之青衣以典雅勝,田桐秋之花旦以流利著,然紫云兼此二人之長,實為今日王瑤卿、梅蘭芳之先驅(qū)者?!弊显萍婀づ?,演《
昭君出塞》一劇時,自彈自唱,琵琶鏗鏘,珠喉宛轉(zhuǎn),清晰動人,世人稱為一絕?! ?a target="_blank" 360chrome_form_autofill="2">
田際云 (1864~1925)
中國河北梆子演員,工花旦。藝名響九霄。原籍河北高陽。12歲入涿縣雙順科班學(xué)花旦兼小生,15歲時便嶄露頭角,演出活動遍及
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曾自建科班,培養(yǎng)出許多名角。于清末被選入踦平署外學(xué)?! √锕瘌P,生于1867年卒于1931年。他的表演以細膩,口齒伶俐見長,尤其擅長京白。他是著名花旦
筱翠花的老師。從田桂鳳的表演風(fēng)格來看,他以風(fēng)流潑辣見長,而另一位花旦梅巧玲是以妖艷嫵媚突出。所以兩個花旦演員的風(fēng)格是不相同的,他的代表劇目有《拾玉鐲》、《戰(zhàn)宛城》、《
翠屏山》、《烏龍院》等等。
陳德霖,同治元年生人,清末民初青衣泰斗,其主要特色在于繼承老派青衣演唱的傳統(tǒng),偏于陽剛一路,而在唱法上較前人略有變化,是近代青衣重要流派,世稱"陳派"。人稱“老夫子”。初在四喜班,后入
三慶班學(xué)戲。成名后倒倉極苦,經(jīng)多年苦練,至光緒八、九年時,嗓音更勝從前,至老不衰。嗓音剛勁嘹亮,腦后音純正,唱法屬陽剛一路,
滿宮滿調(diào),年逾六旬時仍嬌脆如少女,調(diào)門也絲毫不降,還是標(biāo)準(zhǔn)的正工調(diào),直到1930年7月13日為弟子
黃桂秋助演《大登殿》之代戰(zhàn)公主偶感傷寒于7月27日病故,在嗓音藝術(shù)青春之長久方面,比后來的各旦角流派創(chuàng)始人更勝一籌。
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青衣在旦行里占著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yán)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shù)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jié)烈女之類的人物。如秦香蓮、王寶釧等。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潑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劇和反面人物。如:紅娘
另外旦角(不算老旦)還有: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間,梳古裝頭(如古代仕女畫中的頭型)。如:尤三姐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如:十三妹
丑旦:鳳還巢中的大姐
京劇里,有生、旦、凈、丑四個扮演不同年齡、身份、性格之劇中人的“行當(dāng)”。花旦,是旦行中的一支,區(qū)別于正旦(舊稱“青衣”)、刀馬旦、武旦和老旦。扮演的多為天真爛漫、性格開朗的妙齡女子。也有的是屬于潑辣,放蕩的中、青年女性。影視界所稱的“當(dāng)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這樣角色的演員,想來是從京劇借用的稱謂。
花旦中,又有閨門旦、玩笑旦、潑辣旦、刺殺旦的分支。閨門旦,扮演的是還沒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內(nèi)向、靦腆的,與正旦接近,如“荀(慧生)派”戲《勘玉釧》中的俞素秋、《紅樓二尤》中的尤二姐?!而P還巢》中的程雪娥,盡管多由“梅(蘭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歸入閨門旦中。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劇、鬧劇中愛說愛笑、好打好鬧的人物。不唱“皮黃”,而唱“南鑼”、“吹腔”、“柳枝腔”等民間小調(diào),用嗩吶伴奏。如《小上墳》、《小放牛》、《打面缸》、《打花鼓》中的女性。潑辣旦,扮演的是舉止放蕩、說話鋒利的女性。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烏龍院》中的閆惜姣、《巴駱和》中的馬金定。刺殺旦,有兩種認(rèn)識:一是說刺殺別人的;一是說被別人刺殺的。前者如《雙釘記》中的白金蓮、《雙鈴記》(也稱《馬思遠》)中的趙玉、《殺子報》中的徐氏;后者如《戰(zhàn)宛城》的鄒氏等。
泛指的花旦,又有“大花旦”、“小花旦”之說。大花旦,雖身份卑微,卻成長于大戶人家,如戲里的豪門丫環(huán)使女?!段鲙洝坊颉都t娘》中的紅娘便是。小花旦,為小戶人家的閨秀,或丫環(huán)使女。如《豆汁記》中的金玉奴,《勘玉釧》中的韓玉姐、《花田錯》中的春蘭。
花旦的特點:一是穿著。除某些性格內(nèi)向的閨門旦,著長衫(戲里稱褶子、帔),多是著短衣,或裙子、襖,或褲子、襖。著褲子、襖時,配以坎肩、“飯單”(即圍裙)、“四喜帶”(即自腰前方,下垂于兩腿中間的飾物)?!妒坝耔C》中的孫玉姣,《游龍戲鳳》中的李鳳姐,雖屬閨門旦,但因性格外向而著褲子、襖。且李鳳姐為正旦、閨門旦“兩門抱”(即兼演),孫玉姣則正旦不演。二是“四功”。以念白、做功為主。念白,多用流暢的京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腳下靈巧為首要。唱功為輔,舞則必備。如屬刺殺旦,撲跌功夫也不可少。
花旦,興起于元雜劇。多扮演熱情、機智的女性,如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中的趙盼兒。其后的“昆山腔”中,稱為“貼旦”。昆曲(?。┲?,至今還有“一、二、三、四、五、六、貼”之說。即為老旦、正旦、玩笑旦、潑辣旦、刺殺旦、閨門旦與貼旦。貼旦還兼演娃娃生,如《認(rèn)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唐三藏)便是。清代,秦腔演員魏長生到北京,引進蹺功(即腳上綁木質(zhì)小腳,模擬纏足行走),更成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當(dāng)屬“四大名旦”中“荀派”創(chuàng)始人荀慧生,以及創(chuàng)成“筱派”的筱翠花(本名于連泉)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