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各個方面的技術(shù)技巧、舞蹈動作、特技絕招。掌握基本功對任何戲曲演員都是十分重要的。所謂掌握基本功夫,實際上就是要掌握戲曲表演藝術(shù)上的全部表演能力和表現(xiàn)手段。勤學(xué)苦練基本功,一方面使演員掌握和積累塑造舞臺形象所必須的藝術(shù)語匯;同時也改變著演員自身的形體素質(zhì),把演員從一個普通的人造就成為合格的戲曲演員。
基本功包括的泛圍很廣,五花八門,名目繁多,下面所列為其主要內(nèi)容:
演員的基本功夫。亦是練習翻筋斗的必修課程。戲曲舞蹈、武打都要運用腰腿的功夫。沒有腰腿功夫就無法靈活自如地掌握身體重心的轉(zhuǎn)移騰躍,腰腿功還能使演員的身段動作優(yōu)美協(xié)調(diào)。像鷂子翻身、涮腰、飛腳、旋子、探海、鐵門檻、朝天蹬都屬于腰腿功。
就是練習翻各種筋斗,即身體各部位相繼撲、跌、翻、滾、騰、躍等動作技巧。由于在毯子上練功,故名。筋斗樣式繁多,動作大多以手撐地,或用腳在地面蹬跳,向前,向后,向左右兩側(cè)翻騰,俗稱"四面筋斗"。
表演身段特技,也是基本功的一種。扇子在戲曲舞臺上不僅是扇涼工具,更是特殊的舞蹈道具。演員常借助手中的扇子做出各種動作、姿態(tài),用以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感情。各行腳色都有此功,但使用最多的是小生、花旦,技巧也更為豐富。
表演身段特技,也是基本功的一種。源于二人轉(zhuǎn),吉劇又有所發(fā)展。手絹是舞蹈道劇,有四角和八角兩種。耍法有里外翻花、里外挽花、抖花、轉(zhuǎn)絹、托絹、踢絹、拋絹、彈絹、指轉(zhuǎn)絹、頂轉(zhuǎn)絹等。近年來多用鑲亮片的雙層八角手絹發(fā)展出各種樣式的手絹出手,技藝高超,特色濃郁,起到烘托戲劇氣氛、刻畫人物感情的作用。
表演身段特技,也是基本功的一種。演員借助舞弄髯口(胡須)的動作來展示人物心情。髯口功有樓、撩、挑、推、托、攤、捋、抄、撕、捻、甩、繞、抖、吹等多種技巧。有些是單項動作,有的可以組合連貫起來,要求與舞蹈身段密切配合,才能準確表達人物的情感。
表演身段特技,又叫耍紗帽翅。以頸部為軸心,帶動頭上的紗帽翅或上、下擺動,或左、右旋轉(zhuǎn),或前、后繞圓圈。有時耍單翼,有時雙翼同時旋轉(zhuǎn)攪動。耍時帽翅欲停則停,欲動則動;或?;騽?,靈活自如。常用于表現(xiàn)劇中人物冥思苦想、內(nèi)心矛盾斗爭、猶豫不決或興奮喜悅等情緒。
多為男性角色甩動頭頂扎束的一綹長發(fā),表現(xiàn)驚慌失措、悲憤交加、疼痛欲絕以及倉皇逃命、垂死掙扎等激烈異常的情緒和情境的一種表演特技。
演員利用服裝袖口上縫的一段白綢(水袖),做出豐富的、舞蹈化的動作。它時而像行云流水,時而像團團花絮,時而像波浪漣漪;有的形狀像車輪,有的形狀像托塔;有單擺轉(zhuǎn)盤袖,有正側(cè)重疊轉(zhuǎn)盤袖,有直沖展翅飛卷袖等等。為的是夸張地表達人物激動、悲憤、痛苦等復(fù)雜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水袖舞蹈身段、動作姿態(tài)多達數(shù)百種,基本動作有勾、挑、撐、沖、撥、揚、撣、甩、打、抖等。
即舞動兩根插在盔頭(帽子)上的、長長的雉雞翎,俗稱"耍翎子"。耍翎子的技巧有:掏翎、銜翎、繞翎、涮翎、抖翎、甩翎、豎翎、旋翎等。各個行當都用,小生用得最多。有時用單手、有時用雙手操作,靠頭部的擺動,配合各種身段,表現(xiàn)人物的驚喜、憤恨、得意、輕佻等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