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長城,千古絕唱千古情?!?/p>
這句歌詞描述的,就是傳唱千年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這個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世人傳唱經(jīng)久不衰。
在這個故事中,萬喜良是孟姜女的丈夫,他被秦始皇埋在長城下。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故事的主角和情節(jié)都和傳說相去甚遠(yuǎn)。
咱們先還原一下歷史上真實的孟姜女哭夫的故事。
據(jù)《左傳》記載:萬喜良,原名萬杞梁,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一名將軍。
周靈王二十二年秋,齊莊公姜光伐衛(wèi)、晉,攻下衛(wèi)國的都城朝歌。第二年,齊莊公從朝歌班師回朝時,并沒有直接回到齊國都城臨淄,而是繞道莒國,突襲其都城莒。
莒國雖小,但軍隊訓(xùn)練有素,兵強(qiáng)馬壯,戰(zhàn)力非凡。
《春秋大事表》中載:“莒雖小國,東夷之雄者也。其為患不減于荊、吳?!?/p>
莒穆公不想妄生戰(zhàn)亂,涂炭生靈。以重金賄賂齊莊公罷戰(zhàn)。但齊莊公不允,派出大將萬杞梁、華周英攻城。
戰(zhàn)斗進(jìn)行得異常激烈,雙方你來我往,攻守數(shù)易。齊莊公見士卒傷亡慘重,有意鳴金收兵。但礙于當(dāng)初強(qiáng)硬的態(tài)度,放不下面子,于是繼續(xù)催促將士猛攻。
萬杞梁和華周英只好身先士卒,爬上云梯,奮勇攻城。
城上箭如雨下,兩人不幸身中數(shù)箭,墜梯而亡,以身殉國。
齊莊公只好著人載著萬杞梁的尸身,返回齊國都城臨淄。
萬杞梁之妻孟姜女(我們姑且把她叫做孟姜女,實際上在史料中找不到她的名字)聽聞噩耗,悲痛欲絕,哭迎丈夫于臨淄郊外馬道,哭嚎震天,撕心裂肺。
齊莊公念其夫為國戰(zhàn)死,有功于國,專門派人到郊外吊唁。
孟姜女不許,認(rèn)為丈夫功在社稷,居然在郊外設(shè)置靈堂,不能入城受祭,讓丈夫魂無歸處。
齊莊公自知理虧,于是親自出城迎回萬杞梁,到其家中悼唁。
其后,齊莊公將萬杞梁厚葬在臨淄郊外,立碑紀(jì)念。
至于孟姜女哭長城里的其他情節(jié),如千里送衣、哭倒長城、抱夫投江等,均來自歷朝歷代的文學(xué)加工。
一個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能流傳千年,被演繹得如此生動豐滿、凄美感人。除了對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歌頌外,還表達(dá)了人民不愿受奴役,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綜上所述,孟姜女和萬杞梁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距離秦始皇修筑長城,少說也有幾百年,顯然,秦始皇是躺著中槍了。
萬喜良被埋不是史記,那么,有沒有可能在秦始皇修長城的時候,真有這種役夫被埋在長城下的事情呢?我覺得可能是有的。為什么呢?
第一,不便運輸,就地掩埋。
史載,秦始皇前后動用了近百萬勞工,修筑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余里”的長城,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肯定會有很多民工因各種原因死亡。如果都將他們逐一送回原籍,路途遙遠(yuǎn),交通不便,必定勞民傷財,耗資巨大。因此不如就地掩埋,省錢省力。
第二,可能有役夫做了違法之事,就地正法。
修長城是一件苦差事,既要保證質(zhì)量,還要趕工期,而且沒有工資。役夫難免牢騷滿腹,和工頭發(fā)生沖突,甚至聚眾鬧事;抑或偷工減料,出現(xiàn)豆腐渣工程,致使長城倒塌,壓死工人。役夫參與其中,被就地正法,草草掩埋于長城之下,也是有可能的。
秦始皇修筑長城,雖然飽受爭議,但當(dāng)時確實也起到一定的效果。比如史料便記載:“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