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高考作文題由“材料”和“要求”兩部分組成,而近兩年的新材料作文在材料之后常常會出現(xiàn)命題人對材料的說明或評述,這些評述或對材料的話題范圍有所限制,或體現(xiàn)命題者的命題傾向,或對學生思維角度和方向有所啟發(fā)和暗示,或對材料進行歸納和概括,看到這種類型就應該對這些評述性的文字審視一番,從而準確把握材料內容的含義和范圍,做到多角度快速審題立意。
1、評價文字的限制性
例:“法國化學博士別涅迪克作實驗時,有一個燒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時找不出答案,就將燒瓶貼上標簽,注明問題,保存起來。一天,他偶然看見報道說,有兩輛客車相撞,司機和乘客都被擋風玻璃的碎片劃傷。他立刻聯(lián)想到那兩個燒瓶,經(jīng)過化驗,發(fā)現(xiàn)燒瓶曾盛過硝酸纖維素溶液,這種溶液蒸發(fā)后留下一層無色透明的薄膜,牢牢的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保護作用。‘如果將這種溶液用到汽車玻璃上,車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嗎?’因為這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別涅迪克博士獲得了20世紀法國科學界突出貢獻獎。對此,有人評論說,創(chuàng)造需要機會,更需要執(zhí)著的追求。有人評論說,創(chuàng)造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難,那么崎嶇,那么遙遠。”(2007年寧夏海南卷)
解析:顯然“對此”之后是對材料的評述。這個評述告訴學生不管怎樣的多角度立意都要在“創(chuàng)造”這個話題之下,否則就是偏題或跑題,諸如“生活需要積累”,“事業(yè)的成功來源于執(zhí)著的追求”等等。正確的立意是“創(chuàng)造源于積累”,“創(chuàng)造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其實評述的文字本身就是很好的立意角度。
2、評價文字的傾向性
例:“半個世紀前,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非常推崇并常用來教育學生的一句名言是:‘假如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這句話是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說的。你心中有水仙花嗎?當你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蔥綠與鵝黃時,你會有一種特別愉快、特別舒暢的感覺嗎?”
解析:材料自然分成兩段,第二段明顯的表達出命題的傾向性在于“水仙花”即“精神道德層面”,而絕不是把“面包”“水仙花”等量齊觀。正確的立意是,在注重物質文明的同時更要關注人們的精神道德的提升。“精神道德”可涉及到 “理想目標”“公德意識”以及“審美情趣”等等不一而足。
3、評價文字的暗示性
例:“‘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是唐詩中的名句。有人說,這是歌詠春天美好的品格;有人說,這是暗指一種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說,這是嘆息細雨閑花不為人所知的寂寞處境;有人說‘看不見’‘聽無聲’并不等于無所作為;還有人說,這里的情趣已不符合當今的世界。請你根據(jù)這兩句詩的體會,展開聯(lián)想,寫一篇文章。” (2007年北京卷)
解析:看到這則材料,有一部分同學只從兩句詩或者干脆說是從前一句提煉,于是得出了“生活需要積累”,“細節(jié)決定成敗”,“人生應當奉獻”等觀點,這當然是跑題了。其實,從“有人說”之后是對兩句詩的正確理解,更重要的是,“有人說”的列舉恰是暗示了學生可以順著這樣的評述去立意,甚至提供了逆向思維的角度,學生正是因為沒有這種對評述文字仔細把握的意識,才出現(xiàn)了審題的錯誤,當然也辜負了命題人的一番美意。
4、評價文字的歸納性
例4:“一位記者采訪一位成功的企業(yè)家,探尋成功的秘訣。這位企業(yè)家笑了一笑,告訴記者:‘…….16歲的經(jīng)歷讓我明白,一個人要想被人接受,并且被他人尊重,首先得自己尊重自己;24歲我知道,要想求職成功,首先要自信;而27歲在美國上班的第一天,我知道了美國人為什么實行AA制——每個人都不能指望別人會為自己買單,要想獲得成功,你就得自己努力,根本不能指望別人,這就叫自強。’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何嘗不是由這樣一些片段構成的?”
解析: 這則材料的審題比較簡單,“成功源于自尊,自信,自強”,也可以就每一個進行單獨立意。評述只有一句,是對上述材料的歸納小結,據(jù)此還可以立意,即“成功來源于生活片段的積累、感悟和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必須在“成功”的話題下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