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讀高中時候的歷史書上,最常看到的一句話就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包容性。這句話看起來好像是一句不怎么實用的話,但是其實從大范圍地概括了我國的文化屬性,的確是這樣的,就好像之前紅極一時的《生僻字》,大家正是因為對于中國文化的好奇和想要理解才會去學習這首歌,也讓很多人感受到了中國文字的強大之處,在三國時期,也有很多看似熟悉但是卻會經常讀錯的幾個人的名字。
第一個,禰衡。禰衡這個人在三國時期那可是絕對的名人,肚子里面藏著非常多的墨水,要論文化沒人能夠比得過他,但是卻因為太狂而被黃祖給殺死了,曾經懟過曹操,懟過劉表,可以說是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存在,但是曹操卻始終不敢殺他。而這位“懟神”的名字也是比較多人讀錯的,這個“禰”字的讀音是“mi(第二聲)”,下次要是再有人為你這位“懟神”的名字,可不要再念錯了哦。
第二個,夏侯惇。夏侯惇這個人在三國里面最出彩的一次估計就是被箭射中眼睛之后把眼睛給吞了下去,之后就沒有什么特別地戰(zhàn)功了,反而是后來在王者榮耀中被大家熟知。
夏侯惇的“惇”字,我在生活中跟朋友打游戲的時候也會經常聽朋友念錯,因為這個字并不念“純”,而是念“蹲”,這個字的確很用以念錯,但是以后還是要注意啦。
第三個,劉禪。劉禪這位少年皇帝也是被很多人誤解的對象,什么“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這樣的批評層出不窮,讓劉禪蒙受了很多的委屈,但是只要大家想想,諸葛亮死后看似脆弱的蜀國卻依舊存在了這么多年的時間,就知道這位皇帝并不是一個傻子,他只是在裝傻而已。
而他的名字也很多人念錯,“禪”字是多音字,劉備本人是一位有野心的人,并不想讓自己的兒子與世無爭,所以給自己的兒子取的名字“禪”字讀的是“善”,也就是有一種匡扶漢室的意味在里面。
第四個,劉琮。劉琮這個人在三國時期并不是什么大人物,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沒有什么用的人,在自己的父親死了之后就連回家去見一面父親機會都不行,被自己的弟弟給擋在了荊州的門外,后來還因為重病死去,一輩子就連一天安生日子都沒有。再說回來劉琮的“琮”字,會讀錯的人基本上都是因為認字只認半邊的,所以才會讀成了“宗”,實際上這個是讀“從”的,平舌音,讀第二聲。
以上這四個三國時期的人的名字都是非常用以讀錯的,這些讀音想要讀對,不僅要認真研讀三國時期的歷史,還要對于中國的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就像高中的政治課本說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包容性”,現在我們認真想想這句話,才會真正感覺到這句話的正確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