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別
王維【盛唐】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本詩版本出自宋蜀刻本《王摩詰文集》)
【幾點(diǎn)注解】
1,詩題一作“送別”,一作“送友”。
2,明年綠:一作“年年綠”。
【內(nèi)容提要】
1,“日暮掩柴扉”,即歸元守一之態(tài)。
2,“春草明年綠”,自有相招之意。
【可抒評(píng)詩】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兩句詩化用自淮南小山《招隱士》另外兩句:“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贝翰葺螺?,萬物開始生發(fā),一切溫柔以待,王孫何不歸來?所以講,“春草明年綠”自有相招之意。自王維開始,詩人們便以此做為盼念的常筆了。溫庭筠寫“西洲人不歸,春草年年碧”(西洲曲),亦是同一機(jī)杼;韋莊寫“自有春愁正斷魂,不堪芳草思王孫”(《春愁》),一個(gè)“思”字,更加直白。
詩題為“山中送別”,玩味詩意,當(dāng)是王維隱居山中,送別某位訪友后,心中牽掛不已,便渴盼明年春暖花開之日,此友亦能再次歸來?!巴鯇O歸不歸”既然化用自淮南小山《招隱士》,則不僅盼念友人歸來,更有勸其歸隱之意。
“春草明年綠”,有的版本錄為“春草年年綠”,不好:“年年綠”,一年一年,顯示出詩人的長期渴盼之情,雖然感人,卻空而無當(dāng),似乎已經(jīng)認(rèn)定年年愿望落空似的;“明年綠”,則篤定而直接,盼念之情更加強(qiáng)烈。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比漳褐畷r(shí),又關(guān)門閉戶,朋友也已經(jīng)送罷,便顯出謝絕世界之態(tài),仿佛詩人要在此歸元守一。有了這樣的鋪墊,才顯得此朋友在王維心中的重要性,也顯得“明年綠”的思念是多么地懇切。
【詩人簡介】
王維(701-761),一說(694-761),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玄宗開元九年(721年)狀元,官終尚書右丞,稱王右丞。四十歲隱居藍(lán)田輞川,妻亡,無子,篤信佛,精詩詞,善書畫,通音律。
所有詩歌——按照年代重新排序。
通讀一遍——掌握唐詩發(fā)展脈絡(luò)。
解讀清晰——知識(shí)貴于精準(zhǔn)通透。
二零一九——全年抄讀唐詩三百。
歡迎加入!
【這是“唐詩三百首新解”第83篇】。
(報(bào)名通讀唐詩三百首活動(dòng),請(qǐng)?jiān)诠娞?hào)后臺(tái)輸入“抄詩”,獲得入群通行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