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鬧學(xué)堂是本回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 寶玉入學(xué)后,因好友秦鐘與香憐風(fēng)流一事被同學(xué)金榮發(fā)現(xiàn),賈寶玉得得力小廝茗煙在賈薔的唆使下,與金榮打斗起來,【一邊是飛匣擲書,碗啐茶流;一邊是舞動長板,橫掃茗煙?!浚T其庸評紅樓夢)秦鐘的頭部被打傷,【鬧學(xué)堂一段寫得叢脞紛紜,令人目不暇給,真是鬼斧神斤】(清·無名氏《讀紅樓夢隨筆》)這一回與其他章節(jié)不同,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
秦鐘乃秦可卿之弟,寶玉與他初次見面,就一見如故,互相羨慕,極力贊成秦鐘和他在一個學(xué)堂學(xué)習(xí)。在鳳姐的幫助下,如愿以償。
在《紅樓夢》小說中很多人物的名字都是諧音,經(jīng)過作者深思熟慮,隱喻巧妙安排,真假混寫。具有諷刺味秦的名字叫‘情種’,而且是一個短命鬼,這與名字極其相符。
本回反映了貴族公子們思想與他們生長的環(huán)境和所看到的丑惡之事及其相關(guān),所作所為已超出了封建社會的約束的范圍。秦鐘與香憐可以說是同病相憐,他們對性的幻想已違背了倫理道德。賈寶玉也沒有例外,只不過在同性戀問題上還沒有越界,但始終有同性戀之嫌。
寶玉在上學(xué)之前襲人、賈政、黛玉三人都有話語,既有勸告又有訓(xùn)斥、諷刺,各不相同、各有深意:
1、 襲人的勸告語:襲人笑道:“這是那里話,讀書是極好的事, 不然就潦倒一輩子,終久怎么樣呢?但只一件:只是念書的時節(jié)想著書,不念的時節(jié)想著家些,別和他們一處頑鬧,碰見老爺不是頑的。雖說是奮志要強,那工課寧可少些,一則貪多嚼不爛,二則身子也要保重,這就是我的意思,可要體諒.”襲人的話語如此牽魂黏髓.表面上看很順耳,但隱藏什么目的,待讀者細嚼。
2、 父親賈政的訓(xùn)斥:“那怕再念三十本《 詩經(jīng)》也都是掩耳偷鈴,哄人而已。你去請學(xué)里太爺?shù)陌?/span>,就說我說了:什么《詩經(jīng)》古文,一概不用虛應(yīng)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很明顯這是要寶玉追求功名,走仕途之路,寶玉會按照父親要求去做嗎?寶玉不是不愛讀書,只是不愿意按照常規(guī)的約束去讀書。
3、 林黛玉諷刺話語,只講了兩句話:[ 聽寶玉說上學(xué)去,因笑道: “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span> :又說 “你怎么不去辭辭你寶姐姐呢?寶玉笑而不答·······”]這兩句話其深意不必明說,這一問一笑,心心相照,林黛玉是一個多心之人,可以說是提醒或者警告寶玉。
第十回 本回敘述了兩個故事,前部分主要寫金榮的姑媽璜大奶奶(金氏)準備為金榮在學(xué)堂受氣到寧國府“問理”,去時火氣旺旺,當(dāng)聽了尤氏詳細敘述秦可卿的病情之后,“早嚇的都丟在爪窪國去了”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也不敢提起秦鐘欺負她侄兒之事,也就不了了之。真是【來如疾風(fēng),去入游絲】【人情之變,悠忽陰晴,令人可嘆?!浚T其庸評紅樓夢)后半回主要敘述張?zhí)t(yī)給秦可卿看病。張用正統(tǒng)中醫(yī)理論解說,頭頭是道,大體認為是心病,與原來太醫(yī)認為是喜,略相矛盾。為可卿之病蒙上一層薄薄的面紗。秦可卿究竟是懷有身孕還是心?。窟€真是難于說清。秦與公公有染只是書中未明述,秦可卿之死自然就是一個謎?,F(xiàn)代作家劉心武的解說更加復(fù)雜,認為張友士絕非一個普通的人物,【他哪里是個什么業(yè)余醫(yī)生,即便是,那也是個障眼的身份,他分明是負有傳遞信息使命的間諜,為秦氏家族背景所派·····】(劉心武《紅樓望月》)而是在乾隆朝反對派勢力中的一個重要人物,他帶有某種政治任務(wù),借著給秦可卿看病,利用處方向她傳達了一些政治黑話。秦可卿之死完全是“政治路線”斗爭的結(jié)果,這一結(jié)論卻令人不敢茍同。
第十一回 上一回尤氏與賈珍 交談中已經(jīng)帶出了賈敬的生日。 賈敬一心求道升仙,好清靜,他的生日是自己不參加的一種過發(fā)?!镜谑换貙懬厥喜≈亍①Z瑞心邪、是正文。賈敬過生日,是借作引線?!浚ㄗo花主人評《紅樓夢三家評本》)本回在描寫賈敬生日宴會的過程中,重點寫了鳳姐、邢夫人、王夫人、等人問詢秦氏病況,尤氏說明了病情。特別是王熙鳳與秦可卿的對話,“又低低的說了許多衷腸的話兒”暗藏深意。秦氏笑道:“任憑神仙也罷,治得病,治不得命?!鼻厥现饕恰牟 ?,是什么使秦憂郁成‘心病’?而且越來越嚴重,【病勢懨懨,寫得哀怨欲絕,纏綿不已】(馮其庸評《紅樓夢》)小說沒有明寫,只是證明了張?zhí)t(yī)判斷是準確的。此回中還寫了寶玉再到秦氏房中看到了《海棠春睡圖》,想起了夢幻一事,一聞秦氏絮語,不覺留下淚來。寶玉如萬箭攢心,乃真情也,真令人思議。后部分穿插了賈瑞調(diào)戲鳳姐的一段故事,為“毒設(shè)相思局”起了引線作用。有人認為這是從《風(fēng)月寶鑒》中選插進來的,不過故事還是很自然流暢的,不像硬塞的。
此回中還有一段話令人咀嚼?!?/span>鳳姐兒立起身來望樓下一看, 說:“爺們都往那里去了?”旁邊一個婆子道:“爺們才到凝曦軒,帶了打十番的那里吃酒去了.”鳳姐兒說道:“在這里不便宜,背地里又不知干什么去了!”尤氏笑道:“那里都象你這么正經(jīng)人呢.”】王熙鳳說的究竟是那些人,干什么事值得她去深究,看來凝曦軒是一個不干凈的地方。
第十二回:本回專寫賈瑞的風(fēng)月故事, 賈瑞的意淫和色欲,在王熙鳳“引誘”下,終于命歸黃泉。“毒設(shè)相思局”故事也是給世人警醒,如果賈瑞不貪色,或者多有反思,也許會有收斂之心,如果王熙鳳手段沒有那么狠毒,一次又一次的算計,甚至最后的救命藥也不愿意給,賈瑞也不至于送命。所謂‘風(fēng)月寶鑒’可以治病,,只是小說增加的色彩描述,世上本來就沒有此物,純屬虛構(gòu),不能當(dāng)真。風(fēng)月寶鑒鏡可視為一面警醒鏡, “誰叫你們瞧正面了,你們自己以假為真······”此話頗耐人深思,乃作者罵世諷世之語。想當(dāng)今社會該有多少貪官貪婪女色,最終倒在女人的裙下,與賈瑞一樣,色心不改,只能自食其果。
此回故事雖與秦可卿之病無關(guān),可謂巧妙的穿插。末端為了不讓主人公林黛玉冷場, 幾句話描述林黛玉回揚州探父去了,以便專述秦可卿之死和鳳姐協(xié)理寧國府,實乃小說筆法。
第十三回 秦可卿具有薛寶釵、林黛玉之美,故乳名為兼美,是金陵十二釵中最美的女子,也是一位死去最早、最神秘、最令人納罕,又具有爭議的雙面人物。秦可卿身世不明,“長大時,生得形容裊娜,性格風(fēng)流。”(第八回)但她又“是個極妥當(dāng)?shù)娜恕ぁぁぁぁぁば惺掠譁厝岷推?,乃重孫媳中第一個德意之人?!保ǖ谖寤兀┧厝招㈨槪厝蘸湍烙H密、素日慈愛、素日憐貧、惜賤、慈老、愛幼’(第十三回),可謂是完美無缺的美人。沒有想到不明之病要了卿卿性命。此回寫秦可卿突然去世是通過王熙鳳的一段夢來描述的,但秦可卿講的一段話不像家常話。好像她是寧國府主管為其家族擔(dān)憂,這正是假話真說。所謂托夢贈言:“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暗示了賈府“盛筵必散”。作者之所以這樣寫是有隱意的?!皹涞光┆s散”是對賈府未來敗落的提示,王熙鳳是賈府中弄權(quán)者,唯獨此話說給王熙鳳聽,必有告誡之意。恰巧秦死后,賈珍在寶玉建議下,邀請王熙鳳協(xié)助料理寧國府,“那鳳姐素日最喜攬事辦,好賣弄才幹”,一旦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這個不愧為脂粉堆內(nèi)的英雄,立即施展了其管理才能及膽大妄為的作風(fēng)。
這一回表面看來是寫秦可卿之死,死因又不很明白,“彼時合家皆知,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备匾峭袎糁性捳Z,話中有話。難怪作家劉心武把秦可卿看成一個政治人物,于是逐一考證,考出了“秦學(xué)”?!都t樓夢》的真假故事,的確迷惑人心,比如說本回里賈珍為了“想是為喪禮上風(fēng)光些”花銀一千二百兩為賈蓉買了一個五品職位,辦了一個真的假執(zhí)照。賣官鬻爵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腐敗的一面,這也是真實的社會現(xiàn)象,而作者一再強調(diào)“亦非傷時罵世之旨”,在小說里卻公開買賣關(guān)系,豈不是在諷世罵世。這種煙霧之法,全不著跡,令閱者于言外想像得知。更何況這種現(xiàn)象,當(dāng)今社會累見不鮮。所以《紅樓夢》也有著警示后人的作用。
本回故事古今各類批語甚多,【秦可卿藝術(shù)形象身上仿佛籠罩著一層又一層迷霧】”(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釵)小說中【對她的表現(xiàn)描寫也很不正規(guī),頗有突兀之處,不接茬之處,難解之處?!浚ㄍ趺伞都t樓啟示錄》)究其原因隱意太深,令人迷惑。
1、秦可卿死后,公公‘賈珍哭的淚人一般’,在選擇棺木板時,當(dāng)賈政提出了反對意見,‘此時賈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不惜花費大辦喪事,種種跡象表明公媳之間關(guān)系極不正常。作者這樣含糊寫法,真是不寫之寫,是賈珍的下流還是秦可卿的風(fēng)流,誰也說不清?脂批:“秦可卿淫喪天香樓”等語,更令人迷惑。
2、此回雖然寫秦可卿之死,而實際在寫王熙鳳野心和才能,賈寶玉為何要推薦王熙鳳呢?王熙鳳是賈府中作惡最多的人物,也是賈府主要招禍者,但很有才干,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作者的用意既恨又愛。
3、賈寶玉從夢中聽見說秦氏死了,只覺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聲,噴出一口血來。寶玉自己說這是“急火攻心,血不歸經(jīng)”。聯(lián)想到第五回中的“太虛幻境”夢中云雨,如此迷人,怎能不動情?情真如血,非因色所惑也。
總之,秦可卿是一個很奇特的重要人物,由于作者采取真真假假、遮遮掩掩、虛虛實實的寫法,很難令讀者明白真相,往往使人誤入陷阱,一步一步探謎問底,越陷越深,終究是無一正確答案。如果只讀《紅樓夢》文本,不與歷史掛鉤,你會覺得作者在編寫故事,只不過含有怨恨憤世之情,之所以采取真假迷糊的寫法,實在是無奈之舉,更是作者的藝術(shù)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