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劃分九州,始于何時?傳統(tǒng)說法,自黃帝、顓頊時;只有《尚書》記載,在堯帝之后。州,是水流周繞其旁之意,為兩個“川”字重合,指水中可居、可耕、可以生活的地方。據(jù)《尚書·禹貢》所記,大禹治水,始有九州。九州,指大水中的九塊陸地,泛指華夏九個大區(qū),又稱九有、九圍、九域、九野、九垓等。
九州之序,依次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為什么這樣排序呢?原來九州之序按五行排列。冀州為五帝之都,自然應(yīng)排在首位,冀州居北,五行屬水,水生木,與木對應(yīng)的方位為東,故冀州之后,排列位于東方的兗州、青州、徐州:木生火,與火對應(yīng)的是南,接著排列位于南方的揚州、荊州:火生土,土居五行之中,自然要排居于中部的豫州:土生金,與金對應(yīng)方位為西,所以最后才排到西部的梁州和雍州。
徐州之徐,是何含意?據(jù)《爾雅釋義》:徐州,徐,舒也,土氣舒緩也,其氣寬舒,稟性安徐?!渡袝び碡暋罚骸昂a芳盎次┬熘??!毙熘葜?,東至大海,北到泰山,南達淮河。徐、兗二州,以濟為界,濟西為兗,濟東為徐。
《尚書·禹貢》所載九州,有青州、徐州、梁州,而無幽州、并州、營州,是據(jù)夏朝制度;到周朝,把徐州并入青州,九州有青州、并州、幽州,而無徐州、梁州、營州,是據(jù)周朝制度;《爾雅》有徐州、幽州、營州,而獨無梁州、并州,上與《禹貢》不同,下與《周禮》有異,可能是根據(jù)殷(商)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