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屹(筆名青林)
忠奸隨時勢,此時非彼時
歷史有時候真的是很捉弄人,此一時彼一時地說不清楚,想那鄭成功在進攻南京失敗后,為避開清軍的追擊,尋求一塊立足之地去了臺灣,趕走了島上人數(shù)不多的荷蘭人后,于是便被冠之以民族英雄。幸運的是沒多久離世,如果多活幾年,同清廷對抗,是不是又要被說成分裂祖國的元兇?
我在此并沒有想貶低這延平郡王的意思,只是我個人認為,如果當時他攻下南京,斷然不會去作這收復臺灣的千秋偉業(yè)。這對他來說這是幸事,對國家來說更是不世之功。但作為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總覺得他在我心中的分量,遠不如那些現(xiàn)在鮮為人知的,如陳子龍,張蒼水這些真正地民族英雄的含金量高。
又比如今天要說的施瑯,他在國人心中無疑也屬民族英雄,道理很簡單,也是因為幫助清人,或者叫為國家收復了臺灣,為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作出了貢獻嘛。但其實往深處想一想,他同洪承疇干的是同一件事情,都是投降新主打舊主,但洪承疇是鐵板釘釘?shù)拇鬂h奸,連清廷都將其列在《貳臣傳》中,而施瑯卻是民族英雄,每每這一比較,我都有些替洪大人打抱不平了。
施瑯,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曾歷任清軍副將、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職,康熙年間同姚啟圣一起攻取臺灣,繼而在臺灣屯兵鎮(zhèn)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守衛(wèi)臺灣。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去世后賜謚襄莊,贈太子少傅銜。
“當年沒有施瑯,康熙臺灣是收不回來的”,這是現(xiàn)在人們的共識。在收復臺灣,完成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乃大功一件的基礎上,對施瑯本人的評價卻是見仁見智,主要是對他究竟是“平臺英雄”,還是“反復小人”的問題上,爭論不休,糾結不清,至今也沒個結論,但官方是將他作為英雄來看待的。
他兩降清軍,三叛故主,從個人經(jīng)歷來看,比洪承疇要復雜得多,他此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幫清廷拿下了臺灣,對今日之中華來看,此功永垂青史,實乃不世之功。僅此一點,足以讓他在中華民族英雄之林立足,永享國人之尊敬。
在影視劇《施瑯大將軍》中,他肯定是作為一正面形象來歌之頌之的,他外號“海霹靂”,精于海戰(zhàn),是一位文武兼?zhèn)?,廣受贊譽的大英雄,在民間是足以與鄭成功齊肩的大英雄。
他原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部下,在清兵南下之時,隨鄭芝龍一起投降了清朝,但鄭成功恥于父親的行徑,與父親決裂,率兵繼續(xù)抗清。并不斷地游說施瑯,邀請他共同加入抗清義軍。于是,他離開清軍,參加了鄭成功的抗清部隊。
可惜地是后來他同鄭成功發(fā)生矛盾,鄭一怒之下殺了他一家,于是他再次投靠了清廷,并從此同鄭成功結下了血海深仇。這也是被后世說成他力主攻臺,是公報私仇的理由之來源,即所謂“無非酬國恩而報雪仇恨”。
在施瑯的一再努力下,臺灣終于收復了,過程就不細述了,反正施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無疑的。但收復后,在當時康熙和朝上眾臣看來,臺灣一彈丸之地,除了全國統(tǒng)一的名義外,并無實際價值;而就海防來說,明清一直實行海禁,繼續(xù)執(zhí)行下去就是了。一度還曾經(jīng)想將島上居民全部內(nèi)遷,將臺灣作為空島廢棄。
但施瑯是對臺灣的重要性是有著深刻理解的,他上《陳臺灣棄留利害疏》,陳述利害,力勸康熙帝廢止實行多年的“遷界禁?!绷睿€地于民,讓海峽兩岸人民安居樂業(yè),恢復遭到戰(zhàn)事破壞的經(jīng)濟??滴醯鄄杉{了施瑯的建議,免除了千萬百姓遷徙之苦,為日后海峽兩岸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由此可以說,施瑯不僅有“復”臺之功,更有“護”臺之功,可謂功在千秋。
在攻下臺灣后,施瑯更有一件足以讓后世國人思之扼腕的未竟之事,那就是他向康熙密奏,乘勢一舉攻下日本,但未獲康熙同意作罷,如果此行能成,何來今日之釣魚島之爭。
至于為何康熙不同意攻打日本,后世總結理由有三:一是當時日本臣服于清朝,還經(jīng)常送禮物對清朝示好,師出無名;二是日本彈丸之地,乃化外野蠻人,攻打要花銀子,占領以后還要派人管轄,太費事,一句話,不值;再有就是當時新疆的葛尓丹叛亂才讓康熙頭疼,他要集中兵力和財力對付西北之患。
當然,還有個想說未說的心思,清初之時,清廷對漢人是嚴加防范,那三藩之事弄得康熙已是頭大。施瑯掌握大清幾乎全部水師精銳,一旦攻下日本,會不會又成為新的割據(jù)勢力,這誰也不敢擔保。想這施將軍“三姓”“貳臣”的,還是少找麻煩為好。以上原因加在一起,使日本在不知不覺中躲過了一劫。
我經(jīng)常在想象,當時大清正處上升期,國力遠在日本之上,這日本長期就是大陸?;疾痪傅闹匾???尚疫\的是,在清初之際,這日本是出奇地老實,對大陸恭敬有加,如果大清能按施瑯的建議,在復臺之后,挾士氣高漲之勢,順道將這日本一并笑納了,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哈。
現(xiàn)在黑施瑯的文章也是多多,有些觀點激進的甚至將其抹得是一無是處,其實我覺得,就人品來說,施瑯確是很有些問題,就私德來說,至少我覺得同那人人皆曰可殺的大漢奸洪承疇相比就相差很遠。人們在說他公報私仇之時,其中為收復和保全他在臺灣龐大的財產(chǎn)和封地怕也是不爭之實,加上他后來在治臺方面的一些作為,很容易招致后人的詬病。
如他規(guī)定赴臺之人不許攜帶家眷,這一奇葩政策的目的是不讓去臺灣的人在那里扎根,后來竟招致臺灣婦女奇缺;另外,他不僅收回原來的土地,還大量侵占良田,名曰“施侯租田園”,收“施侯大租”,這些不得不讓人對其人品有了不好的印象。
所以,盡管康熙帝對他復臺之功多有贊譽,但在對他本人的評價卻是:“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由此,我們也能窺見出時人對施瑯在人品方面欠缺的諸多不滿。
在中國歷代,漢奸是屢見不鮮的,而在國人骨子里面,亦時常為自己找各種理由來作托辭。我們在贊賞忠貞不二的英烈之時,也常常將那“識時務者為俊杰”或者“良禽擇木而棲”掛在嘴邊,美其名曰“順應時代潮流”。所以,現(xiàn)在你硬要說這施瑯是“三姓家奴”,是“貳臣”,但只要承認這“復臺”之功,想黑也黑不到哪兒去的,畢竟,同洪承疇相比,此一時彼一時也,不以私德論英雄嘛。
施瑯是幸運的,出于對宣傳“統(tǒng)一中國”的考慮,官方是將其作為民族英雄來正面宣傳他的,對他身上反映出的多面性的色彩,則鮮有著墨,謹慎避之。而在各種藝術作品中,施瑯給我們也是很正面的形象。但不管如何評價,應該都有一定的史實依據(jù),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而已,比如現(xiàn)在的臺灣和大陸,在對他的評價上就有很大的差異,甚至截然相反,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