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筑,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運河。
今日大運河
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8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大平原與江漢平原上,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xù)已2500余年。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被列入了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chǎn)項目,包括了中國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chǎn)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chǎn)共計58處遺產(chǎn)點,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
一、中國大運河的先聲
浙東大運河又稱為“杭甬運河”,是一條連接錢塘江與姚江的東西向的人工運河。它起自錢塘江南岸,經(jīng)紹興市,跨曹娥江,東至寧波市甬江入???,全長239公里。浙東大運河的開鑿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吳越開鑿的山陰故水道。吳越時期,范蠡在會稽山北建成山陰大城(今浙江紹興古城),作為越國的活動中心。為了便利交通,范蠡主持疏浚了自山陰城東東郭門至今上虞練塘村的山陰故水道。山陰故水道貫通了山會平原的東西地區(qū),與東、西兩小江連接,又聯(lián)通了南北諸河,成為了越國的交通命脈。
二、浙東大運河的后續(xù)
東漢時期,會稽郡太守馬臻在山陰故水道的基礎上筑堤建壩,興建了鑒湖。鑒湖興建之后,水位抬高,成為了漢晉時期山會地區(qū)主要的水上交通線。晉惠帝時,為滿足灌溉的需要,由會稽內(nèi)史賀循主持,修建了自錢塘江南岸的永興西陵(今蕭山西關)至會稽郡的西興運河。此后,這段運河與鑒湖溝通了錢塘江、錢清江、曹娥江以及會稽郡的河流,提高了這一地區(qū)的灌溉效率與航運效率。西興運河、鑒湖與上虞以東運河以及姚江、甬江的自然水道一起形成了橫貫東西的浙東運河。
今日運河
唐宋時期,隨著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浙東大運河的重要性日益凸現(xiàn)出來。尤其是南宋時期,京杭大運河被阻隔,浙東大運河與江南運河一起構成了南宋都城臨安連接明州、紹興等地的生命線,宋高宗在躲避金兵追擊時走的就是這條運河。歷代統(tǒng)治者都比較重視浙東大運河的疏浚,錢清北堰、錢清南堰、都泗堰、曹娥堰、梁湖堰、通明堰、西渡堰的修筑大大地改善了運河的航運條件。
如今的曹娥江大橋
明清時期,隨著浙江各地海塘的建設和海涂的開發(fā),運河沿線形成了湖泊密布的水系,再加上浦陽江的改道、錢塘江江道的北移以及運河的淤積,浙東運河日漸衰敗。
文史君說
浙東大運河的開鑿,對浙江地區(qū)的灌溉、全國性的南北航運、水驛、漕運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幾千年的興衰變遷中,浙東大運河也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跡。蕭山纖道、八字橋、西興古鎮(zhèn)等都是著名的文化遺跡,它們的存在在提醒著我們浙東大運河曾經(jīng)的輝煌。
西興古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