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詩人王勃,雖然沒有詩圣、詩仙之類的名頭,卻是唐代不可忽視的存在。僅憑一篇《滕王閣序》,就足以奠定他的千古文名。這首駢文的傳奇,不僅在于它的雄偉壯麗,更在于其中的數(shù)個流傳千年的名句?!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可謂寫景的最美文字;“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這形容人生況味的8個字,現(xiàn)在人們還在頻繁使用;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今天已經(jīng)成為各地宣傳必用之句。
而奠定王勃詩名的,除了這篇《滕王閣序》,其實還有兩首送別詩,一首小學(xué)生都會背,另一首很多人沒聽說過。我們先來看第一首,也就是年年入選小學(xué)課本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中的千古名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曾幾何時,我們寫信的時候,一定會把這句話放在最前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須知道,這時候的王勃才20出頭,然而已經(jīng)是一個“宦游人”。唐代書劍飄零的“宦游人”很多,李白、杜甫都是此類人,只是詩仙和詩圣長期都還不算官宦。這說明,王勃的起點甚至高于李白和杜甫,年紀(jì)輕輕的眼界已經(jīng)跨國三秦和五津。相同年紀(jì)時候的詩仙李太白這個年紀(jì)才第一次到了家鄉(xiāng)不遠(yuǎn)處的大都市成都,而他詩中“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眼界尚停留在長江成都平原和長江上游,這也就是為何只有年輕的王勃能寫出如此雄渾的送別詩。
一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代表了我國古代文人對待友情的最高態(tài)度!后來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化境界和格局,大抵都王勃這10個字之下。
看過了他的經(jīng)典之作,讓我們再來讀讀他的另一首冷門送別詩,感受四杰之首的筆力。詩名《別薛華》,雖然初看平平,但細(xì)讀起來,卻能發(fā)現(xiàn)其別具一格之處。
《別薛華》
唐·王勃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詩的前兩句就很特別,詩人不寫送別時的情形,而是想象未來友人的路有多難走。他想到友人今年要獨處面對江湖路遠(yuǎn),想到他一個匆匆問路的場景,心中一片悲涼。三、四兩句緊結(jié)上兩句,詩人用“千里道”對“百年身”,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對友人心心相惜,不忍卒別。
五、六兩句是這種相惜后的勸慰之語,雖即將天各一方,但卻同漂泊共苦辛,是無奈卻未嘗不是一種別樣的安慰。最后兩句是全詩最妙的兩句,“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不論是即將離去的人,還是留下的人,都會一直掛念著對方,彼此都會成為對方夢中出現(xiàn)的人。
后代詩家評價此詩“興象婉然,氣骨蒼然”。確實,王勃的詩文,都有風(fēng)骨,有力度,有意象。王勃的情商或許不太高,才華過于外露,所以處處碰壁。最后在27歲時,溺水而亡,他的早逝是唐詩的損失。后世不少人說,如果他能多活20年,或許李白、杜甫都要靠邊站站了。雖然沒有那么多如果,雖然這么說終究有些夸張,但從王勃存世的文字看來,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