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多少年前,就一直向往、期待、渴望,能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書房。直到2008年,我才終于如愿。我買了同事孫正兵,一套二手房,三室一廳。盡管是二手房,但,我感到欣慰。畢竟,有了屬于自己的書房。
書房,古稱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或?qū)懽髦谩?/p>
一間書房,就是一隅書香。
書房狹小,樸實無華。六七張書櫥,廚中載滿詩書。一張桌子,一臺電腦。一張竹椅。一盆蘭花,倩影幽幽,僅此而已,別無它物。
不太熟悉的朋友,初次來我家,看到書廚藏書幾千冊,大為驚訝,以為,我是一介教書先生。一番淺談后得知,我乃板浦初級中學(xué)食堂,一拿刀舞勺的廚夫,感慨之余,豎起大拇指,連贊:了不起!
書房雖小。但小中有乾坤。書房不精致,但有文氣。山不在高,卻有靈性;水不在深,卻有韻味。
花香不在多,屋雅何需大。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的書房。談笑有鴻儒,往來有白丁。閑暇時刻,有三五知己在書屋閑聊,情趣橫生,不亦樂乎!
讀書益處多。連皇帝宋真宗趙恒也在《勸學(xué)篇》中說:“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房不用架高粱,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愁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p>
瞧一瞧,連皇帝都在宣傳讀書的好處。
讀史可以明鑒,知古可以鑒今······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讀書的目的,絕不是,單純地為了光宗耀祖,出人頭地,而是為了讓自己思想更成熟、眼界更開闊,思考更深邃。
我這一生似乎與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從小到大,以書為友、以書為師。
記不清,到底去了多少次書店、書市、地攤,更記不清,買了多少書,讀了多少書。讀書的生涯,仔細(xì)算來,至少有四十余年。四十余年,可謂是酸甜苦辣,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在書房,一支香煙,一杯云霧茶,縱橫詩書,古往今來,上下五千年,詩意人生,優(yōu)雅行走,怡然自得,心情愉悅,與世無爭,清白無塵。
讀累了,塞上耳塞,扭開錄音機,聽聽音樂。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聽劉德華的《忘情水》,或姜育恒的《再回首》······每當(dāng)聽到這些熟悉的旋律時,內(nèi)心深處,常常被一種柔軟的東西所觸動,眼眶里,仍然忍不住,會有淚水滑落。
靈感來了,文思如泉涌,打開電腦,文章一氣呵成。文稿寫好,無論成敗,沒有功利,僥幸發(fā)表了,孤芳自賞。一個人就躲在書房,欣賞一下,看著文字傻笑。即使投稿失敗,也無所謂,權(quán)當(dāng)娛樂。
如今回頭,看一看,我身邊好多的朋友、同學(xué)、發(fā)小,都在市場的大潮里撲騰得有滋有味,如魚得水,什么寶馬香車、豪宅、美女······應(yīng)有盡有。而我卻獨坐書房,孤燈一盞,多少年如一日,重復(fù)讀書、爬格子。我想,縱使一日三餐,粗茶淡飯,也無怨無悔。
在書房,從來不羨慕,不攀龍附鳳,不仰望,不尋找靠山,不出賣朋友,不做勢利小人,做人有底線,堅守節(jié)操。養(yǎng)天地正氣,寫平凡人生。
在書房讀書,我心亦安、靈魂亦靜。
我喜愛在“秋雨梧桐葉落時”的雨夜,靜靜地在書屋聽雨讀書;我喜愛在落雪夜晚,手持詩書,高聲吟詠: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書房就是世外桃源。
在書房里咀嚼人生、收獲人生、書寫人生,真是人生一件雅事、快事。
作者簡介:潘友國,土生土長江蘇省連云港海州區(qū)板浦人。喜歡寫作、看書。偶爾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