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分析之前,將韓愈寫音樂的名作《聽穎師彈琴》和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昵昵兒女語》分別列出。韓愈的詩歌如下:
昵昵兒女語,思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yuǎn)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質(zhì)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云。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fàn)柸陙砣?,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yuǎn),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fēng)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從蘇軾的這首詞的小序看,詞的寫作過程是對韓詩“稍加隱括,使就聲律”而來的。但我對蘇軾的詞分析后,就可以知道二者的異同,懂得蘇軾所說的“隱括”的意義(宋詞中有一種奇怪的文體,叫"櫽括體"。在詞作中,就是將其它詩文剪裁改寫為詞的形式。它不但豐富了宋詞的表現(xiàn)方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文學(xué)觀念和文體觀念)?,F(xiàn)在分析如下:
接著寫道:“恩怨?fàn)柸陙砣?,彈指淚和聲?!边@是彈奏的開始。詞人說,這彈出的輕柔、低沉而細(xì)碎的琴音,彈出的聲音好似凄楚而又悲涼,似乎在訴說他們之間來來去去中的恩恩怨怨。在這時候,詞人寫道:“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填然”即聲勢宏大?!傲粜小敝竿炝?,使不離去。意思是說,突然間,琴聲變得昂揚激越,就像勇猛的戰(zhàn)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這里,詞人寫曲調(diào)由低抑到高昂,同樣是借助形象生動的人物行為來表現(xiàn)高昂的琴音。詞人通過一位氣宇軒昂的勇士,在聲勢宏大的鼓聲中,千里躍馬馳騁,不可阻擋。氣勢之大,一掃“昵昵兒女語”的甜蜜。”
接著寫道:“回首暮云遠(yuǎn),飛絮攪青冥?!边@時候,回頭仰望,那琴音如同悠悠浮云依依柳絮無根無蒂,天地廣闊高遠(yuǎn)隨風(fēng)飛揚。這里,詞人的手法也變化,以自然景物來形容琴聲,把抽象的琴音形象化為遠(yuǎn)天的暮云,高空的飛絮??梢哉f,這樣詞人激越轉(zhuǎn)入空寂,表現(xiàn)了極盡縹渺幽遠(yuǎn)之致。
接著寫道:“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币馑际钦f,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顫著宛轉(zhuǎn)錯雜之聲,唯獨彩鳳不鳴。而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而又孤傲的鳳凰,正在一步一步艱辛向上攀登,突然失勢,從一千丈高處跌落下來。這里,實際上描寫了主音曲折而上,曲調(diào)轉(zhuǎn)向艱澀,好象走進(jìn)懸崖峭璧之中,腳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費很大氣力。正步履維艱之際,音聲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飄然墜入深淵,琴音戛然而止。這里,詞人通過語言,把變化而抽象的音樂描繪的淋漓盡致,以此表現(xiàn)樂師的高妙彈技。
也許我們正處在凝思中,詞人寫道:“煩子指間風(fēng)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煩”敬辭,表示請?!爸梦摇本褪前盐抑糜谠谑裁刺幘?。也就是說,我“煩子”而最終把我“置于”某種處境。詞人以“煩子”與“置我”把雙方緊密關(guān)聯(lián)起來。這里是詞人寫自己聽了琴音之后的感受,也是從這感受中,側(cè)面描寫了彈奏所產(chǎn)生的感人的藝術(shù)效果。這里的“指間風(fēng)雨”寫樂師技藝之高,能興風(fēng)作雨,彈出如此高妙,變化無窮的琴音。“腸中冰炭”,寫聽者感受之深,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音響之撼人,不僅使人坐立不寧,而且簡直難以禁受,最終自然也就是“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也就是說,我實在是聽不下去,只有伸出手阻止你繼續(xù)彈奏,再也沒有淚水聽你傾訴情感??梢哉f,詞人這樣結(jié)尾,不但表達(dá)了自己的情感受到震撼,而且更為含蓄,也更為深沉。
在藝術(shù)上,這首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比喻豐富,形象生動。
我們都知道,訴諸聽覺的音樂美,缺乏空間形象的鮮明性和確定性,是很難捕捉和形容的。但詞人巧于取譬,他運用男女談情說愛、勇士大呼猛進(jìn)、飄蕩的晚云飛絮、百鳥和鳴、攀高步險等等自然和生活現(xiàn)象,極力摹寫音聲節(jié)奏的抑揚起伏和變化,借以傳達(dá)樂曲的感情色調(diào)和內(nèi)容。
其次,集中凝練,更富神韻
因為這是一首“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的詞,我們相比一下韓愈的詞,蘇詞從開頭到下片的“一落百尋輕”均寫音樂,寫音樂的部分比韓詩增加了十個字,占了全詞絕大篇幅,使得整個作品更為集中、凝練、同時又富有妙趣和神韻。
再次,雖然矯制,具有創(chuàng)造
我們通過比較,可以說,蘇軾這首詞,在原詞上增添新內(nèi)容,而且減去原作中的部分詩句,即使利用原詩句,也有一點的變化,新意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