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寧7年(1074年9月),蘇軾由杭州調任密州知州(相當于漢唐時太守)。到熙寧10年(1076)離開,在密州共住3年左右時間。蘇軾雖貶官在外,但他的政治熱情并沒削減。熙寧8年冬天在常山會獵,當蘇軾擎鷹、系狗,前呼后擁來到會獵場所,在山岡上縱馬馳騁,彎弓射箭。詩人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抒發(fā)了詩人保衛(wèi)邊疆,為國殺敵,希望為朝廷重用的愿望。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上片開頭一句“老夫聊發(fā)少年狂”,“聊”即姑且?!翱瘛奔春狼椤O嚷晩Z人,令人讀之豪氣頓生。蘇軾四十歲,剛到中年自稱老夫,因為古代文人喜歡嘆老嗟年,是因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會引起年華易逝、老之將至的悲嘆,但這句主要意思不在嘆老,而在于不服老。作者正好要借這次出獵的機會抒發(fā)一下壓抑已久的心情呢! “少年狂”,少年那樣的豪壯之情?!翱瘛弊?,概括了作者當時的精神狀態(tài),意氣昂揚,豪邁狂放。年齡雖然老了,但精神猶如少年,偶然還會有少年那樣的狂放之態(tài),豪壯之情呢!雖然這種狂放之態(tài)、豪壯之情,不能施之于疆場,而只能見諸于獵場。在“聊發(fā)”兩個字里面,實際上蘊涵著作者的理想與作者所處身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他那不滿的情緒。但他能在被貶謫的處境中,還煥發(fā)著“少年”的英氣,也是難能可貴。
接著作者寫道:“左牽黃,右擎蒼?!?“黃”即獵犬。“蒼”即獵鷹。左面牽著獵犬,右面舉著獵鷹?!板\帽貂裘”即指頭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磅豸谩奔粗干泶跏笃ひ隆Ec隨從頭上戴著錦緞帽,身上披著貂鼠裘,“千騎卷平岡”,大隊人馬席卷而來,從山崗上呼嘯而過。渲染了圍獵場面那種緊張熱烈的氣氛和雄壯的軍威,渲染了出獵的壯闊場面,豪興勃發(fā),氣勢恢宏。
下片,首句“酒酣胸膽尚開張”,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盡管“鬢微霜”,又有什么關系!表現(xiàn)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想到仁宗、神宗時代,國力不振,國勢羸弱,時常受到遼國和西夏的侵擾,令許多尚氣義節(jié)之士義憤難平?!俺止?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出自《史記·馮唐列傳》。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漢時的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區(qū))太守。他愛惜士卒,優(yōu)待軍吏,匈奴遠避。匈奴曾一度來犯,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所殺甚眾。后因報功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字與實際不合(虛報了六個),被削職。馮唐為之在漢文帝前辨白后,認為判的過重,文帝就派馮唐“持節(jié)”(帶著傳達圣旨的符節(jié))去赦免魏尚的罪,讓魏尚仍然擔任云中郡太守。蘇軾此時因政治上處境不好,調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許,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結合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于是作者借出獵的豪興,以西漢馮唐、魏尚的事跡自況,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作者以馮唐、魏尚自比,一方面包含著政治上遭受打擊后的委屈心情,但主要的還是表現(xiàn)希望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他的迫切心情。
總之,這首詞表現(xiàn)作者的建功立業(yè)、殺敵報國,渴望得到重用的強烈愿望,將作者壯懷激烈的胸襟抱負,表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