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十 一 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
吾何以知眾父之然哉?以此。
這一章雖然有兩個“道”字,但不是講道本身,而是講人對道的體認(rèn)和應(yīng)用,全章主旨和落腳點是頭一句,因此其實是講德,或有德之人。把握這一點,是讀懂這一章的關(guān)鍵。以前的注家竟誤以為這一章是在描述道本身的特性,把這一章作為《老子》的“道”首先是指“實有的存在體”的證據(jù),對“道之物”一句的不同解釋,還引發(fā)了一場毫無意義的、低水平的大爭論。
【解說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1、這句話顯是本章的論題。后半句同今天常說的“唯你是問”結(jié)構(gòu)一致,可仿照理解(“惟”通“唯”)?!皬牡馈钡谋厥侨耍郧鞍刖湔f的“孔德”當(dāng)是指謂“道德修養(yǎng)極高的人”(“孔”相當(dāng)于“大”?!对姟め亠L(fēng)·七月》:“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其中“孔”字就是表示程度高)?!叭荨弊趾瘟x?從“惟道是從”是作動態(tài)描述,意謂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必定按道的要求處理看,這“容”字應(yīng)是“從”的近義詞,允許、接納的意思?!梢娺@頭一句是說:有大德的人,只允許自己依道行事。自然,可以作不同的翻譯。
2、注意:這一句不是說有大德的人因為完備地具有了德性,所以總是選擇符合道的行為;因為從因果關(guān)系說,他“唯道是從”是因,“有大德”是果。——在當(dāng)時人看來,特別是在老子看來,行為合乎道,這正是行為之德性所在,質(zhì)言之,道是德之為德的根據(jù)、標(biāo)準(zhǔn)。所以,后來有人將“德”釋義為“得”,說“德”就是從“道”所獲得的特性,即“德”是“道”的體現(xiàn),“道”是“德”的本質(zhì)。
3、《論語·里仁》對于君子有個說法:“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其中“義之與比”與《老子》這章中的“惟道是從”,意思很是接近。——孔子說“義”,老子言“道”;孔子用“義”定義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老子是用“道”規(guī)定他心中的“孔德之人”。
【辨析】
1、這頭一句,任先生的譯文是:“大‘德’的內(nèi)容,在于它與‘道’一致。”很明顯,他不認(rèn)為“大德”是指人,又把“容”解釋為“內(nèi)容”。他這譯文在前代注家中很有代表性?!督褡ⅰ穼Υ司涞睦斫鉀]有脫離歷來注家的窠臼,其譯文是:“大德的樣態(tài),隨著道為轉(zhuǎn)移?!?/span> 譯者把“容”理解為“容貌”義了。如果不蘊涵“道也是經(jīng)常轉(zhuǎn)移的”暗示,這譯文就同“任譯”一樣,單看不能說錯;你認(rèn)定“大德”是指“有大德之人”了,則必須說“譯者對原文的領(lǐng)會不到位”。
2、《譯注》對這頭句的注釋和翻譯都是:“大德的行動,遵從于道。”這與我的理解相同,但譯者是從“容,動也”出發(fā)達(dá)到這個理解的?!蛳壬o出的此句的譯文是:“能與民眾感應(yīng)相通的德政,它的面貌只有依照恒道來描述?!边@就只有放到他的“解釋體系中”,才能讀懂和接受了。
【解說二】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這段話曾經(jīng)使《老子》注家十分困惑,但我覺得其實好懂:從與上文的關(guān)系看,理當(dāng)是對“孔德”之人如何“從道”的問題做個說明;從頭句是用“唯恍唯惚”來陳述“道之物”看,則似乎表明“正是這樣”?!獞{著這思路,我自信我達(dá)到了本章的“確解”。
1、頭句“道之物”的“之”字是動詞,“到”、“去”的意思(認(rèn)為通“至”,也可以);“物”相當(dāng)于“事”(《呂氏春秋·先識》:“(周威公)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备哒T注:“物,事。”)故等于說:用道去處理具體事情(問題)時??梢娺@是引出下文的“話頭”?!绻皇沁@意思,后文就僅是描述“道”本身的性狀,“之物”二字就純屬多余,而按這理解,又確能更好地解釋后文。
2、“唯恍唯惚”和“窈兮冥兮”是從兩方面對“道之物”作總的描述,這種用語、說法就表明,這不是陳述“道本身”的性狀,而是描繪人,即“用道者”的感覺、心態(tài),同第十四章和第三章中的描述如出一撤。據(jù)此可知:“其中有象”、 “其中有物”是說:雖然如此,孔德之人還是力求看出真象,努力掌握實情(“象”指真象,“物”是“言之有物”的“物”,指實質(zhì));“其中有情”領(lǐng)起的末尾三句,則是說他同時感到,人依道行事時也不會不帶感情,而且這感情是真摯的,還一定懷著堅定的信念?!献訛榱瞬蛔屪x者誤以為這是對“道”本身作描述,所以才一律說“其中有X”,而不是說“其為X也”或“其有X也”。
【辨析】
1、這段話與王本差異頗多,但都無關(guān)緊要,唯頭句“道之物”,王本作“道之為物”,意思像是有很大差別。帛書出土前,有人說這“為”字是“創(chuàng)造”義,“道創(chuàng)造萬物”的意思,并據(jù)此斷言老子哲學(xué)是唯心主義;認(rèn)老子哲學(xué)為唯物主義的人,則力圖證明這“為”字不是“創(chuàng)造”、“生出”義,而是“作為”的意思。那場爭論曾經(jīng)是很熱鬧的,馮友蘭等大哲學(xué)家都參加了。帛書本出來后,才發(fā)現(xiàn)這句話中并無“為”字。但問題并未解決,因為有人說這個“之”字可作“是”和“出生”兩種理解。任繼愈先生按前解,將這一句翻譯為“‘道’這個東西”?!督褡ⅰ冯m堅持作“道之為物”,但也如此翻譯。高明先生則在講了“為”字“似為后人增入”后,還說:“從《老子》書中所言‘萬物得一以生’、‘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諸文分析,此文訓(xùn)‘之’字為‘生’似較訓(xùn)為‘是’更含本義?!薄乙詾椋绻嘈胚@一句確是引出下文的“話頭”,又把它解釋為“道創(chuàng)生萬物”,就不合思維和說話的邏輯了;何況下文又并不是講道如何創(chuàng)生萬物。
2、“其中有情”句,王本作“其中有精”,也有版本作“其中有請”。按說,在“情”、“精”、“請”中擇取“情”字最能為讀者理解,但任先生堅持作“其中有精”,并且認(rèn)為“精”是指微小的原質(zhì)(精氣)?!督褡ⅰ氛J(rèn)同任說,故給出的此段后四句的譯文是:“那樣地深遠(yuǎn)暗昧,其中確有精質(zhì);那樣地暗昧深遠(yuǎn),卻是可信驗的?!钡@譯文太難懂了:“深遠(yuǎn)暗昧”與“有精質(zhì)”并不矛盾,為什么說“卻有”?“其中卻是可信驗的”,誰懂這話的意思?
3、這段話,《譯注》每一句都做了注釋,譯文多是照抄注釋的頭兩句:“道的模樣,模糊不清。雖然迷離恍惚,其中確有形象;盡管縹緲迷離,其中確有實物;那樣的幽深昏暗,其中卻有精氣。這精氣清晰可知,真實而又可信?!薄腋艺f,這譯文一定譯者自己也讀不懂,
3、《今注》說:“顯然,本章兩個“道”字,都是指形而上的實存體?!蔽覄t要說:顯然,本章說的“道”乃指老子認(rèn)定的人間正道,也即侯王、君主應(yīng)該遵行的最好的治國之道。
【解說三】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哉?以此。
這是對孔德之人“為道”的情況做了上述描繪性介紹后,又說幾句評論的話
1、頭句“自古及今”無疑是狀語,說明后句中“不去”的時間范圍;“其名”似乎是指“道”的名字,但在這里講一下“道”的名字從古到今都未消失(“去”是離去、失掉義;“不”相當(dāng)于“未”),似無必要。據(jù)此可以肯定,這個“名”乃是借作“命”,使命、功用的意思?!谑堑谌湟搏@解了:在古代,天子、諸侯對同姓親族也稱呼“父”(《詩·小雅·伐木》中有:“既有肥羜,以速諸父?!逼渲小爸T父”就是指同宗的尊長父老。)故這里的“眾父”直接是指古代的貴族,引申義則是“歷代的君主們”;“以順眾父”是“眾父以順”的倒裝,“順”是循著、依從的意思;“以”同于十六章“吾以觀其復(fù)”句中的“以”,相當(dāng)于“只”、“僅”。
2、結(jié)尾兩句是承接上述意思,說:我為什么知道歷代的君主的情況呢?就是憑著對這條規(guī)律的認(rèn)識啊?!⒁猓骸氨姼钢弧钡摹叭弧本褪恰爸淙欢恢渌匀弧边@說法中的“然”,是代詞,相當(dāng)于“那樣子”(所以有的版本作“狀”);“此”不是指代“道”,而是指上面論及的“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這條關(guān)于“道”的規(guī)律。
【辨析】
1、對這幾句,《今注》介紹了好幾位前代注家關(guān)于“自今及古”是否該作“自古及今”,以及“眾父”是否該作“眾甫”的討論,卻不注意“其名”該如何理解,又認(rèn)定“眾父”即“眾甫”,指“萬物的起始”,自定末句的“此”字是指代“道”,于是翻譯為:“從當(dāng)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yuǎn)不能消去,依據(jù)它才能認(rèn)識萬物的本始。我怎么知道萬物本始的呢?從‘道’認(rèn)識的。”——我要說:這真令人遺憾。順便說一下:我以為,“自古及今”和“自今及古”指的是同一段時間,原文作者自然就按“文字表達(dá)的優(yōu)劣”作取舍了,所以馬敘倫先生以是否協(xié)韻為據(jù),主張選從帛書本,作“自今及古”,最為有理。
2、這幾句,《譯注》從王本,第三句作“以閱眾甫”,譯文是:“從古到今,它的功用不變。依靠它來認(rèn)識萬物的本始。我怎能知曉萬物本始的狀態(tài)?就是依據(jù)于道?!薄胰匀灰f“令人遺憾”:怎么突然談起如何“知曉萬物本始”的問題了?按這譯文的理解,這收尾的話豈不同開頭兩句毫不相干了?還能交代出本章的主旨意思嗎?譯者回答不好這些問題,就是“抹黑”原文作者了?!岔槺阏f一下:“父”、“甫”音同,又都有“始”的義項,故可以相通;“順”和“閱”在順著某個方向挨個查點、檢閱下去這個意思上,是相近的;因此,有人因為不明這里“眾父”的意思,就將該句改作“以閱眾甫”,使得這幾句單獨看有個又連貫又完整的意思,可謂“用心良苦”。
4、這一章,王蒙的轉(zhuǎn)述是:“最根本的大德,是什么樣子的呢?可以說它的首要之點,在于決然地服從大道的指引,與大道一致。
道這個東西,具有不確定性,飄移隱現(xiàn),摸不著抓不住。說是恍恍惚惚若隱若現(xiàn)的吧,自大道中卻生成著萬象。說是惚惚恍恍若有若無的吧,自大道中卻產(chǎn)生著萬物。說這個大道深遠(yuǎn)難見吧,其中自有精華元素。而且這種精華元素非常真切可信,它是有效的、好用的。
【譯文】
道德修養(yǎng)達(dá)到極高水平的人,只允許自己依道行事。
用道作指導(dǎo)處理問題,確實不容易把握,恍恍惚惚的,但他在惚恍之中還是力求看出事情的真象,在恍惚之中還是努力掌握事情的本質(zhì)。同時,他也會感到道真是太高遠(yuǎn)了,太幽深了,以致人依之行事時不會不帶感情,而且那感情是真摯的,還一定懷著堅定的信念。
自古至今,道對人行事的指導(dǎo)作用從未消退過,歷代君主都只依從他奉行的道為政施治。我憑什么得知他們當(dāng)時的情狀?就是憑著這條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