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寫過最憂傷的詞是哪首?
我覺得是那首大多數(shù)人都會背誦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大圖模式 這個郁孤臺,位于江西贛州一座叫賀蘭山的地方,不是寧夏那個大賀蘭山,而是江西贛州的小賀蘭山。
值得一提的是,大文豪蘇東坡也曾經(jīng)在這個郁孤臺留下一首詩。
大圖模式 那是紹圣元年,蘇東坡流放嶺南,路過江西,寫下《過虔州登郁孤臺》:
“八境見圖畫,郁孤如舊游。山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麗崆峒曉,風(fēng)酣章貢秋。丹青未變?nèi)~,鱗甲欲生洲。嵐氣昏城樹,灘聲入市樓。煙云侵嶺路,草木半炎洲。故國千峰處,高臺十日留。他年三宿處,準(zhǔn)擬系以舟?!?div style="height:15px;">
蘇東坡雖然是被流放,但詩句里面的意思卻是比較曠達(dá),見到郁孤臺周圍風(fēng)景如畫,好像看到了老朋友,很是高興。
大圖模式 這是因為蘇東坡本身就是曠達(dá)的人,雖然流放之路煙水茫茫,但他人生的詩意還在。
那么辛棄疾寫那首詞的時候,卻是江西的地方官員,位高權(quán)重,為什么心情反而不好呢?
原來,辛棄疾是想到了一件舊事。那是1129年,金軍南下,曾經(jīng)在江西贛州大開殺戒,甚至把郁孤臺下的清江水都染紅了。所以說辛棄疾才說“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大圖模式 而且他還想到了“西北望長安”,這就是用了東晉“長安與日孰遠(yuǎn)”的典故,舉頭見日,不見長安,這里的長安指的就是東京汴梁了,不知道何時才能收復(fù)中原?
那么,在同一個地方,蘇東坡、辛棄疾寫下的詩詞表達(dá)了截然不同的心情,誰更好呢?很難講,但人們卻只會背誦辛棄疾這首詞,卻不記得蘇東坡那首詩。或許是家國情懷?
你更喜歡蘇東坡,還是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