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今天反映清朝歷史與故事的小說、影視劇,都是把皇帝的女兒稱為“格格”,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至少是不完全準確。
當清朝還沒有入關(guān),統(tǒng)一全國時,他們還盤踞與生活在東北森林與蒙古草原交界處,他們還是后金(之前是女真)滿族游牧部落,那時他們的確是把皇帝(即大汗)的女兒叫做“格格”的。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因為,“格格”最初其實是滿族和清人對女性的一種尊貴稱謂,是滿語“gēgē”的音譯詞匯(注意:是第一聲,不是第二聲“gégé”,現(xiàn)在的人也多數(shù)讀錯了),其原意為“姐姐”、“姑娘”;但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特別是在后金時期,只有大汗(皇帝)和貝勒(王爺)的女兒才稱為“格格”。
但是自清太宗皇太極登基統(tǒng)治時起,清人逐步按照漢人的習慣,重新規(guī)定了封號。崇德元年(1636)仿明制,皇帝的女兒就不稱作“格格”了,而是像漢人一樣稱為“公主”。如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稱為“固倫公主”;而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yǎng)女,則稱“和碩公主”。
那時就只有貝勒(王爺)、公主等貴胄之家的女兒,才稱為“格格”。而且從順治十七年(1660)開始,“格格”還分“和碩格格”、“多羅格格”(兩等)、“固山格格”、“格格”等5個等級。此稱謂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
至于順治時代清朝消滅明朝,入關(guān)統(tǒng)一天下之后,自然更不用說了,皇帝之親生女再也沒有了“格格”一說,都是嚴格地稱做“公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