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吳越一帶漫游時,想起了當(dāng)年吳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曾在此處日日笙歌,有感而發(fā),寫了一首懷古詩,即《烏棲曲》,并借古喻今,暗諷當(dāng)朝皇帝,也就是唐玄宗,句句客觀,卻又字字帶著種諷刺之感,借舊題歌詠,沒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是表達(dá)不出來的。
《烏棲曲》是一首樂府詩,其題也為樂府舊題,它是六朝樂府《清商曲辭》西曲歌調(diào)名,內(nèi)容大多是歌詠艷情,李白獨(dú)辟蹊徑,創(chuàng)造了一種不一樣的題材風(fēng)格。
大圖模式 《烏棲曲》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
姑蘇臺上的烏鴉剛剛歸巢的時候,吳王宮里西施醉舞的宴飲就開始了,宴席上吳歌楚舞還沒結(jié)束的時候,太陽就落山了。金壺中的漏水滴了一夜,宴飲還未結(jié)束,于是吳王起身看了眼快墜入江波的秋月,東邊的太陽快要出來了,可吳王仍覺未盡興。
大圖模式 傳說越王勾踐為了滅掉吳國,就將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送給吳王夫差作為禮物,西施這種美人自然是將夫差迷得神魂顛倒,吳王夫差也給了她無盡的寵愛,但同時,吳王沉浸在西施給予他的溫柔鄉(xiāng)之中,從而漸漸地荒廢了政事。而時隔近千年,到了唐朝,玄宗對楊貴妃的疼愛絲毫不弱于吳王對西施,可謂是歷史的再一次重演,只是楊貴妃不是誰派來的旗子了,但對玄宗的迷惑卻一點(diǎn)也不弱。
大圖模式 每天每夜搜沉迷于西施美色當(dāng)中的夫差,終于在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多年以后被干掉了,西施可謂是這場戰(zhàn)爭中的大功臣,只是吳王那么疼愛她,使得她難免帶著深深地愧疚,不能解脫,遂自刎,也算是全了吳王的一番心意。玄宗和楊貴妃的情況雖然不盡相似,但最后都走到了生離死別的盡頭,反正都是悲劇,但這悲劇的源頭,都來自于君王的不作為,因為沉迷享樂,所以荒廢政事,有因有果,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大圖模式 回頭看李白的這首詩,首句的姑蘇臺就是吳王夫差所建,上面有春宵宮,據(jù)說吳王時常在此處和西施嬉戲,也就是吳王每天宴飲享樂的地方,此處的修建耗費(fèi)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三年時間修建而成,只為和西施在這縱情歌舞。烏棲之時,天色漸晚,周邊是一片凄涼,可宮殿里面卻熱鬧非凡,載歌載舞,這種對比,將吳王宮里的生活襯托的更為奢靡了。
宴飲之時,人人都很歡快,讓人沉迷其中,不知不覺中時間就從指縫中溜走,可惜宴飲中的人們卻不自知。詩人寫的這一點(diǎn),將吳王那種頹靡的心態(tài)展現(xiàn)的很生動,而沉迷于宴飲之中的夫差更是在這種享受之中不愿醒來,耗費(fèi)大量的時間,卻忽略了一個君主最應(yīng)該做的事情。
大圖模式 這首詩短短四十九個字,卻有著日暮烏棲、落日銜山、秋月墜江等帶著象征色彩的物象,這些物象不僅僅是烘托氛圍,渲染環(huán)境,它還有著暗示的深意,暗示什么呢?自然是吳王夫差今后蕭條凄慘的結(jié)局,被最愛的妃子背叛,又被滅了國家,這著實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情,痛徹心扉,可后人卻從未以此為鑒。當(dāng)誘惑擺在面前的時候,那些沒什么定力的君主還是會沉迷其中,只想著享受當(dāng)下的歡娛。
大圖模式 李白看似在寫吳王夫差的昏庸,但放在所處時代,如何不是在諷刺玄宗呢?哪怕他一字一句都未曾提到玄宗和楊貴妃,但其中的隱喻卻昭然若揭。誰不知道,玄宗將楊貴妃寵到骨子里呢?否則怎會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又怎會有“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以致于楊國忠獨(dú)攬大權(quán)、殘害忠良,安祿山謀反,最終馬嵬兵變,兩人走向末路。
大圖模式 所以說,李白的這首詩的隱含意義是很深刻的,詠史詩向來就不是單純的為了懷念歷史,它們或多或少都帶有一定的含義,或是借古諷今、或是借古喻今,但無一例外,都是詩人給自己所處朝代最真誠、最深刻的意見與勸慰,但是現(xiàn)實卻是,后人很少有人會去接受詩人這樣的意見,以致于國破家亡,朝代更迭,這是歷史的悲哀,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充當(dāng)圣賢的天賦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