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古代的最輝煌的盛世之一,盛時開疆拓土,衰時內(nèi)憂外患,再加上唐人高昂的斗志和建功封侯的野望,導致了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象:野有征夫,閨有怨婦,從而催發(fā)了“閨怨詩”的廣泛流行,終唐一朝,閨怨詩始終在唐詩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圖模式 提起閨怨詩,很多人首先會想起王昌齡的《閨怨》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此詩也是唐詩中閨怨詩的代表作,能與其一爭高下者寥寥可數(shù),金昌緒的《春怨》詩,便是其一,后人評價極高,認為可堪一比。
金昌緒其人,就目前的現(xiàn)存史料來看,只能用生卒年不詳、生平不詳來概括,根據(jù)一些輔助資料大致可推斷出其可能為今杭州人,現(xiàn)僅存《春怨》一首詩,雖是孤篇,但卻是好詩,流傳甚廣,因此金昌緒也混了一個“唐朝詩人”的頭銜。
大圖模式 《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首詩,從表面看,有一些民歌的味道,與劉禹錫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風格類似,通篇敘一事,從頭至尾,極有邏輯性,句句相承,四句詩一氣呵成。正如《網(wǎng)師園唐詩箋》評:真情發(fā)為天籟、一句一意,仍一首如一句。
實際上,這首詩采用層層倒敘的手法寫作,為了不被驚夢而不教黃鶯啼叫,為了不教黃鶯啼叫而把黃鶯打起。而最后詩人給出的答案也引人深思:閨中少婦為什么做到遼西的夢?在遼西的人和她有什么關(guān)系,是丈夫還是親人?她的丈夫亦或是親人為什么要去遼西呢?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考空間。
大圖模式 一首表面抒寫兒女之情的小詩,在唐朝征戰(zhàn)四方的時代背景下,就賦予了深刻的時代意義。毫無疑問,這是一首閨怨詩,閨中的少婦在懷念她出征在外的丈夫。
金昌緒其人、其事在歷史上無跡可尋,但憑借一首小詩而名留青史,可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