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氣炎熱之前,正逐步實現(xiàn)我的愿望---游遍秦淮風光帶。東水關舊稱上水門是“十里秦淮”的起點,零公里處,入城口。 始建于五代十國的“楊吳”,明初朱元璋在楊吳金陵府東水關的基礎上建筑。是一座3層式水關,每層各11個券洞,上中層為藏兵洞,下層用于調(diào)節(jié)水位。經(jīng)歷數(shù)百年滄桑,幾經(jīng)修建現(xiàn)僅存中層拱券保存完好,上層拱券已全部塌毀,而底層拱券經(jīng)多次水利修整以無法見識其原來面貌,但其過水功能沒有改變。1988年東水關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南京市依托它修建為主題公園“東水關遺址公園”。此公園集古橋,古河,古墻,古閘于一體。
東水關自古以來就是繁華昌盛之地,六朝時曾經(jīng)是古秦淮河通向浙江,蘇州方向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商賈齊集東水關,在此經(jīng)商交易。今雖已失往日的繁華,但如今仍可見:
垂柳沿河不見邊,
河中船舫漂水間。
橋邊燈籠紅又艷,
古明城墻上云端。
杜鵑名花齊爭艷,
松柏銀杏不等閑。
百姓亭內(nèi)唱詩篇,
幸福洋溢天地間。
十里秦淮塔標 這里是“十里秦淮”入城處
自古文人騷客游于東水關都要留下墨跡,1923年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這里保留二人的雕塑像。他倆以同一題目《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各作散文一篇。以不同風格各有千秋的文章傳世,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段佳話。
明城墻上的“東水關”三個大字在綠樹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九龍橋拱在秦淮河中的倒影甚是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