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出生在農(nóng)民家庭,門前的樹和他同齡,家鄉(xiāng)十分美麗。烏克蘭黑土地的日子,美國詩人惠特曼在他的《大路之歌》中寫道:“我重于知曉了成為最杰出之子的秘訣,那就是生長于大地之間,與大地同慘共枕”。
1935年,17歲從事教育工作擔任低年級老師。1941年衛(wèi)國戰(zhàn)爭爆發(fā),開赴前線。1942年重傷出院,胸部任然留有彈片,二級傷殘。1944年回到故鄉(xiāng),擔任區(qū)教育局長,重組家庭。1948年堅決辭去局長職務,到帕夫雷什中學擔任校長,長達22年。聽課不是為了檢查,為了汲取思想營養(yǎng)。他要讓他的學校觀為孩子們所理解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辦學理想,他把整個心都獻給了學校和孩子。他多兒童的認識不是停留在概念上,他認識學校中的每一個兒童和他們的家長,把每一個兒童和家庭都看成是自己的研究對象。他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鮮明的個性,都有一套蘊藏著不同奧秘的密碼。他對難教兒童有特別深沉的摯愛。他把學習能力較差的兒童看成是人類“最脆弱、最嬌嫩的花朵。”他經(jīng)常微笑著回憶淘氣的學生。性格執(zhí)拗和不肯聽話,要比唯唯諾諾、盲目服從好一千倍。他在教學領域的探索大膽而獨特。“兩套教學大綱”制度。數(shù)年間,帊夫雷什中學到處有書。這是一所矗立于堅實大地上的“理想國”。出版著作41部,發(fā)表論文600多篇,574萬字,平均每年38萬字。
既是教育實踐家,又是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論家,教育改革家,學校管理專家,既是教育工作的典范,又是做人的典范。具有永恒的研究價值。
二、教育家品質(zhì)的凝練
1.超凡脫俗的理想信念。蘇霍姆林斯基持久的動力來自于培養(yǎng)具有崇高的公民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為了黨和人民的理想而忘我勞動的公民。人那個下來,并不是為了像無人問津的塵埃那樣無影無蹤的消失。人生下來是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跡,永久的痕跡。
2.對教育富有創(chuàng)新思想。
3.百科全書式的學識。
4.一線教育教學的先鋒。
三、教育家成長的規(guī)律
1.激發(fā)潛能,揚長避短。人的潛能具有無限豐富性。
2.做一個真人是教育家必然的修煉。
3.熱愛讀書是成長的階梯。他通過讀書,遇上了一大批精神導師。
4.教育家的產(chǎn)生是自覺能動性的生成與釋放。
教育家就是以教育為家。教育家是教育符號和教育實踐的共生。思考和專業(yè)形成屬于自己的教育符號,用智慧和愛心豐富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