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閑而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是每一個人靈魂深處的渴望,所以陶淵明創(chuàng)造了一個只存在夢幻中的桃源仙境,而現(xiàn)代人也紛紛逃離大都市,跑到終南山去做了隱士。只可惜田園生活所擁有的不僅僅是“琴棋書畫詩酒花”浪漫與溫馨,還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辛勤勞作,于是大批的“隱士們”又紛紛回到大都市的懷抱里來。
與當(dāng)代的逃避者不同,古代確實有許多田園詩人,他們的隱居是出于對平淡生活的向往,譬如陶淵明,又譬如初唐時期王績。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正是王績的一首描寫田園生活的小詩。
大圖模式 王績生于隋煬帝時期,死于唐太宗貞觀年間。他雖然出身于書香世家,又是舉世聞名的神童,卻在老莊思想的影響下,發(fā)出過“網(wǎng)羅在天,吾將安之”地慨嘆。為了擺脫世俗禮法的束縛,他多次辭官歸隱,最終如愿的過上了悠閑地田園生活。
這首《秋夜喜遇王處士》描繪的正是他在田園生活中與老友重逢時的喜悅心情?!疤幨俊痹诠糯傅氖悄切┎辉缸龉俚碾[士。而“王處士”應(yīng)該就是一位與王績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吧。
大圖模式 詩歌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真實的躬耕畫面,“北場蕓藿罷,東皋刈黍歸”。
“蕓”字在古代與耕耘的“耘”字通用,所以“蕓藿”就是指給豆類的植物鏟除雜草;而“刈黍”則是指收割糧食。至于“北場”和“東皋”,并不是指實際上的某個區(qū)域,而是泛指房子北面的空地和東面的田野,即隱居處的農(nóng)田。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東皋”這個地名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也曾出現(xiàn)過,即“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王績在本詩中用這兩個字表明了自己此時躬耕于田園的隱逸生活,而“北場”顯然是為了與“東皋”對仗才出現(xiàn)的。
在頭兩句詩里,王績用質(zhì)樸的語言描寫了辛苦的田園生活,但辛苦終歸是有收獲的。春種秋收,一年的辛苦能換來既沒有憂慮又沒有拘束的生活環(huán)境,無疑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大圖模式 在經(jīng)歷了一整天的田間勞作之后,王績懷著對豐收的喜悅回到家里,卻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更大的驚喜,“相逢秋月滿”。
有故人到訪,肯定是一件喜事。而當(dāng)久別重逢的兩個老朋友彈冠相慶的時候,天上的月亮也露出了迷人的微笑。
自古以來,人月兩團圓就是幸福和美滿的象征,王績借助這個和諧溫馨的畫面既抒發(fā)了與老友重逢時的喜悅,又表現(xiàn)出自己對田園生活的怡然自得。
大圖模式 在第三句詩中,王績就點明了“喜相逢”這個主題,但接下來他并沒有描寫相逢后的場面,反而通過對景色的描寫,讓喜悅之情充斥在整個山村的夜空里,即“更值夜螢飛”。
當(dāng)滿月的光輝悄悄驅(qū)散了天地間的黑暗,秋季的流螢就盡情地穿梭在靜謐的田野上。清冷的月輝和雀躍的螢火蟲構(gòu)成了田園生活中最美麗的一幅圖畫,而共賞良辰美景的一對好友則相視而笑。在本句詩中,王績以“更值”兩個字表達(dá)出對眼前秋景的贊賞。
大圖模式 縱觀全詩,其語言質(zhì)樸真率,一改隋唐以前,南朝綺麗浮華的詩風(fēng),頗有幾分“清水出芙蓉”的韻味。
而在短短二十個字里,王績就寫出了三種喜悅之情。首先是秋季的豐收之喜;其次是與故友的重逢之喜;最后則是田園夜景中的悠然之喜。這三種喜悅緊緊圍繞著田園生活展開,層層遞進,把隱居田園的樂趣描寫的淋漓盡致,但通篇卻沒有一個“喜”字,實在是妙筆生花!
參考資料《全唐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